第4章 自行牧守之职

殿中兽首铜炉飘出的沉水香混着窗外朔风卷来的寒意,在绘着益州山川的羊皮地图上凝成团雾。

张鲁看着阶下侃侃而谈的阎圃“当年高祖定三秦,先取汉中为基;光武中兴时,岑彭自上庸水陆并进克益州。此二地实乃天府咽喉。“

“先生是说,放着杀亲之仇不报,反去啃上庸那块硬骨头?刘璋小儿此刻正往巴郡调兵,若不趁其羽翼未丰——”

“正因其羽翼将丰,才要先固根基!”阎圃转身从袖中抽出竹制算筹,在案上摆出:“诸君请看,上庸北接汉中,南通房陵,东连南阳,西控巫峡。得之则汉中东南有了屏障,进可沿汉水直下荆襄,退可据堵阳、锡穴之险。

首座的张鲁长髯随点头动作轻颤:“子茂此论,暗合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兵法。”他目光扫过殿中悬挂的各州舆图,落在兖州处时稍作停留——那里用红笔标着“曹操”二字,“目今天下,袁绍坐拥河北膏腴,曹操占兖州,马腾韩遂在雍凉牧马,就连吕布也趁乱夺了濮阳。我汉中若想图存,须得在群狼环伺中先筑起壁垒。”

“可刘璋岂会坐视我取上庸?那竖子新杀我满门,正欲拿我张家立威,若知我东进,必派大军来犯!”

阎圃却道:“将军忘了阳平关的天险?如今刘璋刚愎自用,必信'汉中乃五斗米道妖术之地'的谗言,以为派一偏师便能踏平我境。”

“若他遣偏师来犯,我正好据险而守,耗其粮草;若他倾巢而出,可从西城、房陵迂回断其后路,教他进不得退不得!“

如今主公若得汉中、上庸,便如在益州咽喉上系了绳结。待养精蓄锐,那时——“他抬手虚握,仿佛要将整个益州纳入掌心,“刘璋麾下的严颜、张任纵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抵不过我从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路齐发,更遑论上庸之兵可顺汉水直取江州!“

此话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层层涟漪。张卫捶胸顿首,头盔上的雉羽拂过砖缝:“末将愿领五千义兵,先夺西城,为取上庸开道!“他身后几个年轻将领也纷纷请命,甲胄撞击声如骤雨打在殿瓦上。

阎圃却按住其肩甲,目光仍落在张鲁脸上:“主公可还记得,当年在汉中立'义舍'时说的话?'欲取天下,先取人心。'上庸百姓久受山贼侵扰,若我军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开义仓、修水利,不出三月,必能让竹山蛮夷纳土归附。“他取出一轴竹简,展开是上庸山川图,某处用朱笔圈着“盐泉“二字,“何况那里有天然盐池,得此可富甲一方,兵甲粮饷皆不愁。“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先生此策,当行之。”

“昔日高祖得汉中而王,光武据上庸而兴,今日我等便效仿先贤先取上庸为左臂,再固汉中为心腹,待刘璋小儿来攻时,正好教他撞碎在阳平关下,化作我五斗米道的祭旗!”

“公则,劳你率兵一万,东取上庸。“张鲁目光沉沉,落在张卫脸上。

张卫眼中血色未褪,拱手急道:“大哥!母亲大仇未报,此刻——“

“我意已决。“张鲁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声线如铁,“即刻整军出发,待克了上庸,再为母亲举丧。“

张卫喉头滚动,终是化作一声长叹:“诺。“领命退下。

待弟弟身影消失,张鲁转向阎圃:“子茂,传令下去,汉中全城缟素七日,祭奠族中亡魂。七日后,备下奏章,呈给朝廷...“

大政方针既定,余下事务便依照常序铺展开来。各司其职,各循其规,待一切安排停当,众人方才各自散去,唯有灯火在夜风中明明灭灭,照着这座暂时沉浸在哀伤与战意中的城池。

七日后,汉中治所南郑城头飘起的素幡尚未完全褪色,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章已裹着关中的风尘,送入东都长安那座蛛网密布的宫阙。此时的汉献帝刘协,正如同被蛛网缚住的雀儿,自董卓伏诛后便沦为李傕、郭汜手中的傀儡,朝堂之上权臣互噬,宫外凉州兵纵马横刀,所谓的大汉天子诏命,不过是军阀案头盖着玉玺的废纸。各州郡牧守早将朝廷视若无物,袁绍踞河北而囤甲,曹操挟兖豫以自重,就连益州牧刘璋亦隔着重山峻岭,对长安的政令置若罔闻——更何况偏处汉中的张鲁,在中原诸侯眼中,不过是踞守蜀道天险的一介宗教首领,纵有割据之心,也掀不起撼动天下的波澜。

张鲁的奏章自然不会奢望得到天子批复,他要做的是借汉室正统的空壳,完成一场昭告天下的政治仪式。当笔墨在竹简上落下时,字里行间涌动的是精心谋划的权谋:先以千字痛陈益州牧刘璋的罪状——“昏聩无能,纵容赵韪叛乱于前;猜忌嗜杀,屠戮汉中空地于后;背逆祖训,废弛益州盐铁之政”,将刘璋描绘成违背忠孝节义的独夫。继而笔锋一转,申明自己“不得已”的苦衷:“鲁世受汉恩,本当鞠躬尽瘁,然刘璋贼虐日甚,恐累及汉中百姓,故不得已割地自守,非敢背汉,实乃为刘氏守益州之北门也。”末了郑重宣告:自即日起,汉中郡脱离益州辖制,治所南郑仍为根基,自己则以“汉中太守”之名行牧守之职,兼掌五斗米道诸事,奉汉为正朔,却不再向益州输送粮赋,亦不奉刘璋征召。

这篇表面恭顺、实则割裂的奏章,藏着张鲁对乱世生存法则的深刻洞察。他深知,自董卓之乱后,天下诸侯虽各怀异心,却无人敢率先撕下“尊汉”的旗号——袁术贸然称帝,转瞬便成为众矢之的;袁绍谋立刘虞为帝,亦遭天下非议。若自称“汉中王”或“镇北将军”,必引刘璋挥兵来攻,更可能招致曹操、刘备等枭雄的觊觎。唯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将矛盾直指刘璋一人,宣称“只反刘璋,不反汉室”,方能让中原诸侯觉得,这场割据不过是益州内部的权力更迭,与他们争霸天下的棋盘无关。

治所改名一事亦暗藏玄机:此前汉中郡治所名为“南郑”,如今张鲁直接以“汉中”为号,既昭示此地为自己的根基所在,又暗合“汉家中兴”的谶语——五斗米道素以“天、地、人”三才为教义,称“汉中”便如在地理上竖起“汉家正统”的大旗。而“张天师”的自称,则将宗教领袖的身份与政治权力绑定:五斗米道在汉中已传数代,百姓入道需缴纳五斗米,政教合一的统治模式早已让张鲁成为事实上的“土皇帝”,此称号既符合教内信众的拥戴,又避免了“太守”头衔之外的僭越嫌疑。

当奏章经栈道传入长安时,李傕、郭汜正为争夺汉献帝的控制权打得头破血流,公文堆中这篇关于益州的“鸡毛蒜皮”,不过是让他们相视一笑的谈资——在西凉军阀眼中,张鲁不过是个借宗教聚众的妖人,放任他与刘璋内斗,反而能削弱益州的实力。

这场看似徒劳的“上奏”,实则是张鲁在乱世中搭建的政治防火墙:以伦理纲常为盾,以汉室名号为旗,将自己的割据包装成“拨乱反正”的义举。他太清楚,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表面的忠孝节义仍是诸侯博弈的“通行证”——即便天下人都知这是虚张声势的场面话,却无人能以“谋反”之名兴师问罪。当南郑城头的“汉”字大旗与五斗米道的杏黄旗并立飘扬时,张鲁用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为汉中挣得十年安稳,也让五斗米道的香火,在这乱世夹缝中悄然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