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原料难关
- 1979:我的模拟人生
- 卧龙山下
- 3436字
- 2025-04-19 09:30:52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周晓雯、刘巧巧,还有其他几个同班同学,就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思,不约而同地来到了三队。
他们或是被家里长辈催促,或是被邻居乡亲们拜托,都想来找李方旺打听打听,看看他们队能不能也跟着学学这赚钱的门道,或者至少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毕竟,那一天十几二十块钱的利润,实在是太诱人了!
然而,当他们来到李方旺家门口时,却扑了个空。只有婶婶王秀芬和几个年幼的弟妹在家。
“方旺和他叔啊?他们一早就出去了。”王秀芬热情地招呼着这些“准大学生”们,对于他们打听瓜子生意的事,也只是笑着说:“这事儿啊,还得等方旺他们回来再说,都是队里集体的事儿呢。”
几个同学互相看了看,只好留下口信,悻悻地离开了。
……
此时的李方旺和叔叔李志华,确实已经来到了永萧公社的办公大院。
公社大院比大队部气派多了,青砖瓦房,水泥地面,院子里还停着几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不时有穿着干部服、别着钢笔的人进进出出,神色匆忙。
两人找到杨主任的办公室,却被告知杨主任正在开一个重要的会议,让他们先在外面等等。
这一等,就等了足足一个上午。
直到临近中午,办公室的门才被推开,一脸疲惫却精神矍铄的杨主任走了出来,身后还跟着几个同样神色匆忙的干部。
看到等在门口的李志华和李方旺,杨主任显然有些意外,但还是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主动问道:“是志华同志和……方旺同学吧?找我有事?实在抱歉啊,最近事情太多,让你们久等了。”
他略带担忧地问道:“是试点那边……出了什么问题吗?”
“没有没有!杨主任,不是出了问题!是……是来给您报喜的!”李志华连忙上前一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和激动,将这几天瓜子生意在县城试水成功、两天净赚近二十块钱的好消息,原原本本地向杨主任做了汇报。
“哦?!”杨主任听到这个消息,脸上的疲惫顿时一扫而空,眼睛也亮了起来,忍不住连连叫好:“好!好啊!志华同志!方旺同学!你们干得好啊!这才几天功夫,就把销路打开了,还取得了这么好的效益!真是给咱们公社争光啊!”
他拍了拍李志华的肩膀,又赞许地看了一眼李方旺:“我就说嘛!只要思想解放,敢闯敢干,咱们农民也能干出大名堂来!你们这个瓜子项目,我看潜力很大嘛!”
受到主任的当面表扬,李志华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说话都有些结巴了:“都……都是托杨主任您的福!是您给了我们信任,给了我们支持……”
就在这时,李志华深吸一口气,按照和李方旺商量好的,鼓起勇气,主动说道:“杨主任,我们这次来,除了向您汇报成绩,还有一个想法……我们觉得,咱们三队搞试点,摸索出了一点小小的成功经验。我们愿意把这个经验……无论是养鸡还是炒瓜子,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希望能把它推广到咱们整个刘庄大队,甚至咱们整个永萧公社!大家一起干,一起富裕,为咱们公社的集体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说完这番话,李志华紧张地看着杨主任,手心都捏出了一把汗。
杨主任脸上的笑容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惊讶。
他显然没想到,李志华会主动提出将这个成功经验分享出来。
他深深地看了李志华一眼,目光中带着几分探寻,似乎想确认对方话语的真诚度。随即,他又将目光转向旁边一直神色平静的李方旺,眼神中的意味更加深长了。
片刻之后,杨主任脸上的惊讶渐渐被一种欣慰和赞赏所取代。他朗声笑了起来,用力地拍了拍李志华的肩膀:
“好!好啊!志华同志!方旺同学!你们能有这样的觉悟,能有这样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真是高风亮节啊!”
他脸上的笑容真诚而温暖:“说实话,你们主动提出推广经验,这让我很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动!这说明什么?说明你们是真的把集体利益放在了前面,是真的想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这种胸襟,这种担当,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杨主任的赞扬发自肺腑,让李志华激动得脸更红了,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随后,杨主任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一些,语气变得郑重起来:“当然,你们提出的这个想法,出发点是好的,也是符合我们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方向的。不过,要把一个生产队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全大队乃至全公社,这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考虑,也需要经过组织研究决定。”
“这样吧,”杨主任说道,“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也记下了。这个事情,我会尽快组织相关人员开会讨论,认真研究可行性。在这里,我先代表公社,谢谢你们的这份心意和担当!”
……
李方旺和叔叔李志华带着杨主任的肯定和“研究决定”的态度,回到了三队。
消息很快就在队里传开了:杨主任对他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无疑给原本就热情高涨的社员们又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一次会议的氛围空前团结。
有了前两次会议的铺垫,以及瓜子项目实实在在的收益,再加上杨主任的肯定,现在队里几乎没有人再质疑李方旺的决策。
李志华在会上,再次强调了原料问题的紧迫性:“同志们!咱们瓜子生意能不能继续红火下去,关键就在于能不能找到稳定、充足的原料!现在库房空了,这个问题必须立刻解决!”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肃:“而且,大家别忘了,眼瞅着就要到‘三夏’大忙的时候了!麦子马上就要熟了,得抢收!收完麦子,还得赶紧晾晒、脱粒、交公粮!然后还得马上抢种下一季的玉米!这一忙起来,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到时候谁还有工夫去跑原料、炒瓜子、卖瓜子?”
“所以,”李志华的目光扫过全场,“我们必须抓住农忙开始前这最后几天的时间!立刻行动起来!发动所有人,利用农忙前后的空隙时间,四处去打听、去寻找可靠的生瓜子来源!争取在‘三夏’开始之前,至少先储备一批原料!否则,咱们这刚有起色的瓜子生意,就得被迫中断好长一段时间!那损失可就大了!”
李志华这番话,将原料问题与即将到来的农忙紧密结合起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时间紧迫!从今天起,咱们队里所有人,除了必要留守照看鸡场和准备农具的,都给我动起来!”
“张大山,你脑子活,路子熟,你带几个人,往东边那几个公社跑跑,重点打听打听有没有大户或者供销社有存货!”
“王建设,你力气大,能吃苦,你带几个人,往南边那几个山区的生产队问问,听说那边有人种得多!”
“刘小军,你年轻腿脚快,你负责跑咱们公社内部这几个大队,挨个问!”
“其他人,就在家附近打听!发动亲戚朋友一起问!只要能找到可靠的货源信息,队里记功!要是能谈成收购,队里另外给奖励!”
李志华一番部署,如同战前动员,将整个三队都调动了起来。一时间,搜寻生葵花籽成了队里除了准备“三夏”农忙之外最重要的事情。社员们利用各种空隙时间,骑着自行车,或者干脆步行,奔波于周边的村庄、公社,甚至更远的地方,四处打听着货源的消息。
然而,希望的火苗刚刚点燃,现实的冷水就紧随而至。
一天后,各路搜寻小队陆续带回了初步的消息,但汇总到李志华这里,结果却大多不容乐观。
张大山带队往东边跑了几个富裕些的公社,结果发现那边虽然经济条件好些,但种向日葵的人家反而更少,大多是种粮食或者经济价值更高的作物。供销社里倒是有少量存货,但价格高得离谱,而且量也不大,根本满足不了他们扩大生产的需求。
王建设带人往南边山区跑了一趟,那边确实有人种向日葵,但大多是自家零星种植,产量有限,而且山路崎岖,运输极为不便。就算能收上来一些,光是运回来的成本就高得吓人。
刘小军跑遍了本公社的几个大队,情况也差不多。要么就是不种,要么就是种得少,自家留着榨油或者当零嘴都不够,根本没有多余的可以出售。偶尔有几户愿意卖的,也是狮子大开口,价格比去年的收购价高出了一大截。
其他在家附近打听的社员,反馈回来的消息也大同小异。似乎一夜之间,这原本不起眼的葵花籽,就成了稀缺货。
这突如其来的“原料荒”,让刚刚燃起希望的三队社员们心头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这可咋办啊?”李志华拿着汇总上来的零散信息,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到处都找不到货,就算有,价格也这么高!这……这还怎么扩大生产啊?”
他看向李方旺,眼神里充满了焦虑和求助:“方旺,你看这……是不是咱们之前动静闹得太大了?让别人也知道这玩意儿能挣钱了,都开始惜售或者抬价了?”
李方旺看着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脸上也露出了凝重的神色。
他也确实没有想到,原料问题会这么快就变得如此严峻。叔叔的猜测有一定道理,可能是他们的成功引起了周边人的注意,导致了惜售和抬价。但也可能,是真的因为去年种植面积减少,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了普遍性的短缺。
无论是什么原因,眼前的事实就是:原料,成了卡住他们脖子的第一道难关。
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别说扩大生产了,就连维持现有的销售都难以为继。
而“三夏”农忙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