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我的责任我的班

“我的班”,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我愿意将这个班作为我的归属,也认为自己是这个班级的一分子。”“我对这个班负有责任、寄托感情。”“作为共同的班级成员,我和我的同学们比其他同龄人多一重关系——我们要承担共同的责任。”

也正因如此,需要班级中的每个人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想要一个怎样的班集体?我能为这个班集体做什么?”

当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找到了共同的班级目标,这个班就有了灵魂。

在进入班级之前,你是否想象过自己所在班级是什么样?那么现在,这个班级是否和你心中预期的一致?你从班集体中获得了什么?在上一学年,你为班集体做了什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怎样建立“自我”和“集体”的关系。

活动一 我的“得意”和“没做到”

经过了一年的高中生活,你是不是已经发现,高中的学习、生活既是初中的延续,更与初中有很多的不一样。

你有可能已经在班级生活中展现出了优势,让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可能有一些让自己不满意的表现;或者感觉似乎在这些班级活动中你没有什么可展现的实力;当然你也有可能还在等待机会;或者你认为自己所具备的能力与目前班级的活动都还没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回顾一下,写下你的得意事件,以及还没有做到的部分。

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得意事件”:“我的成绩还是不理想,表现也没有多出色,我想不到自己做成功了什么。”这种想法让人沮丧。

我们应该看到,有些结果的取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比如你想提高某一科的成绩,或者让体重达到某一个标准,这都需要一段时间去实现。在结果达成之前,似乎都是“没做到”。

但是生活中一定还会有一些“小小的成功”,比如在过去的一年中,你在生活上很好地照顾了自己;虽然成绩没有达到理想水平,但是你一直坚持向目标迈进,没有放弃;帮助同学走出了生活或情感上的困境;学会了某项新的运动技能……这些,都可以称为你的“得意事件”!

活动二 共同期待

1.你对接下来的生活有什么设想和期待呢?可以从“自己”“班级”两个层面设想一下。你希望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表现?这个表现可以尽量具体,比如你希望在小组活动中更积极发言,或者在宿舍里能迅速起床,或者每天都不会忘记交作业……你希望你的班集体有怎样的共同目标(学习方面,同学、师生关系方面,学校活动方面)、整体氛围?你希望和同学们共同经历哪些事情?

2.组内交流,看看大家写的“我的期待”有没有相同或接近的?把出现频率最高的记录下来。

3.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代表们一起汇总这些期待,形成一个“新的未来”期待表格。

在“新的未来”中,有些期待是一致或者相似的,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形成凝聚力;也有一些期待是独特和“小众”的,它们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乐趣纷呈。

活动三 新的未来

1.看着班级大部分成员共同拟定的这份“共同期待”,如果这些期待都被实现,你们将拥有一个怎样的班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大家对待竞争的态度相似吗?(“一定要赢”/“随遇而安”/“尽力就好”……)

大家都对什么事情更感兴趣?(文艺活动/体育运动/美术/写作……)

大家希望以怎样的状态学习?(合作探究/独立思考……)

大家希望同学、老师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纪律严明、不讲私情/灵活机动……)

你还可以补充其他角度。然后大家就可以对自己期待的班集体的整体风格有一个初步感知。

2.不要忘了让那些有独特期待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些“少数人”的期待是否有合理性,这些期待和大部分人的期待是互为补充还是相互冲突?它们是不是可以让我们的高中生活更丰富,让目标更完善?

班级目标和班级风格是大家共性的表达,同时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一个班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表现。

活动四 谁来负责

在社会生活中,为什么多数任务都需要团队完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的长处和短板,而团队,就是让我们取长补短,互相激发、互相鼓励,从而形成合力。

性格外向的成员可以活跃气氛,性格内敛的成员可以稳定节奏;思维缜密的成员善于梳理逻辑,能言善辩的成员善于代表团队展示成果;……

在“新的未来”中,有哪些任务需要大家一起协作才能达成?

我们愿意为班级共同目标承担责任,就意味着我们迈出了融入班集体最关键的一步,这个班级的建设和成长就成为我们自己行为目标的一部分。而一个班级如果想保持活力和温度,就需要有更多成员愿意为之付出。有些同学可能会非常热情地主动承担,但是也有一些同学会因为对自己能力不确定等不知道如何参与,所以,关注每一个成员,让更多人找到参与班级事务的位置和角色,也是一种重要的合作。

愿大家都将曾经的经历变成财富,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更笃定、更有力。

我们常说,要“融入班集体”,那么怎样才算“融入”?每天都到教室里上课算融入吗?和一些同学成为很好的朋友算融入吗?参加每一次班级活动算融入吗?融入一个集体,除了这些外部行为之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认同,包括价值观、发展方向、对成员的要求等方面。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解释自我认同的概念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儿童发现自己能行走,就意识到了“能够行走的他”具有了新的地位和身份,以及行走这一行为在他所处文化的生命规划中的所有内涵——这意味着“他将成为走向远方的人”或“他将成为正直挺拔的人”。

在这个例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不同文化会赋予同一个行为不同意义,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往往会认同自身所处文化,将这些意义内化为自己的某种特质。当个体认同于群体时,就会采用这个群体成员共同认可的行为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因此个人对集体的认同感越强,他在这个集体中的适应性越好。

当我们说“集体”的时候,也在说着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因此,班级里每个成员的行为和理念都会对班级氛围造成影响。虽然每个班级成员都会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但是一个班的价值观是由得到最多认同的价值观决定的。比如在集体活动中,有的班大部分成员表现得对结果更重视,因而愿意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付出努力;而有的班则可能表现得对结果随遇而安;有的班注重每一项荣誉的获得,在竞争中的求胜欲很强;而有的班可能更关注某一方面的成绩,比如学习……不同的选择其实代表的就是班级不同的价值观,也会让这个班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我们对班级的认同感决定着我们的适应程度。那些更认同班级氛围和班级理念的同学往往能够更快地融入班集体,也更愿意为集体的发展承担责任、付出努力。正因如此,一个成员认同度更高的集体,更可能良性、有序地发展。

延长的心理电波

关于“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社会生态系统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层层镶嵌的多元系统,由近及远依次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和参与的环境系统。像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中的个人都是微观系统的组成部分。微观系统中的人们对我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发展。对于婴儿来说,微观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年龄增长,微观系统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或者说班级是和家庭同样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微观系统对个人产生影响,同时个人也会影响这个系统,这就是微观系统和个人的交互作用。

中间系统是指微观系统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比如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和理念一致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得到很好的教育,建立安全、和谐的关系,那么他也易于适应学校环境,同样一个孩子在学校中获得熏陶,他在家庭中也会接受更多积极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个体发展。

外部系统是指个体没有直接参与,但是通过微观系统对个体产生影响的系统。比如,邻居、媒体、父母的工作类型,父母对工作的喜爱程度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影响。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个说法叫“警号重启”,是指一名公安干警不幸牺牲或因公殉职后,其警号会为其永久封存,如果英烈子女继承父辈遗志成为警察,经过申请可以继续使用该英烈的警号——这就是一种对职业精神的传承。

宏观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系统。比如一个社会文化或者法律制度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提倡人应该为了什么努力,什么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受到尊重……这些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个人信念,尤其是在网络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多,主动性更强,速度也更快,因此宏观系统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以上四个系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变化的。随着身心和人格的发展,我们也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选择和调整我们的经验,并且将我们的影响施加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