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卷一百一十·北·齐废帝纪

北齐废帝高殷,字正道,是文宣帝高洋的长子,母亲是李皇后。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高殷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年仅六岁。高殷生性聪慧敏捷。他刚开始学习反语的时候,在“迹”字下面注释说是“自反”。当时侍奉他的人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太子解释道:“‘迹’字左边的‘足’字旁加上右边还是‘迹’字,这难道不是‘自反’吗?”曾经在北宫举行宴会,太子唯独不让河间王参加。身边的人询问原因,太子说:“那是世宗高澄遭遇贼人杀害的地方,河间王又怎么适合在这里呢。”文宣帝常常说太子有汉人的性情气质,不像自己,一度想要废掉他,改立太原王高演。起初,文宣帝下诏让国子博士李宝鼎教导太子,李宝鼎去世后,又下诏让国子博士邢峙侍奉太子讲学。太子虽然年纪尚轻,但性格温和宽厚、开朗豁达,有君主的风度。他贯通综合儒家经典学业,还会浏览审视时政,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冬天,文宣帝召集朝廷中文采出众的大臣以及研究礼学的官员在宫中举行宴会,让他们用经义相互质疑辩论,自己亲自到场聆听。太子用亲笔书写的方式提问,在座的人无不赞叹称美。天保九年(公元558年),文宣帝在晋阳,太子高殷监理国事,他召集各位儒生讲解《孝经》。让杨愔传达旨意,杨愔问国子助教许散愁说:“先生在世上靠什么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呢?”许散愁回答道:“我许散愁从小到现在,不登上美少年的床榻,不进入年轻女子的闺房,衷心信服经典书籍,都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我平生的情怀,不过如此罢了。”太子说:“颜回为避嫌而独居,柳下惠坐怀不乱,都比不上这位老先生直到白发苍苍也不娶妻呢。”于是赏赐给许散愁百匹绢。后来文宣帝登上金凤台,召来太子让他亲手用刀斩杀囚犯。太子面露不忍之色,再三都没能砍下囚犯的头颅。文宣帝十分生气,亲自用马鞭抽打了太子三下,从此太子患上心悸的毛病,说话口吃,精神也时而昏乱烦扰。

天保十年(公元559年)十月,文宣帝驾崩。癸卯日,太子高殷在晋阳宣德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朝廷内外的百官普遍晋升一级官阶,那些失去官职和爵位的人,允许恢复原来的资格品级。庚戌日,尊奉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下诏规定九州的军人中,七十岁以上的授予非正式的官职,武官中六十岁以上以及年老多病不能胜任差遣的,都予以放免。土木工程以及金铜铁等各种杂项劳作工匠所从事的工作,全部停止。十一月乙卯日,任命右丞相、咸阳王斛律金为左丞相,任命录尚书事、常山王高演为太傅,任命司徒、长广王高湛为太尉,任命司空段韶为司徒,任命平阳王高淹为司空,高阳王高湜为尚书左仆射,河间王高孝琬为司州牧,侍中燕子献为右仆射。戊午日,分别命令使者巡视四方,查访政治的得失,考察各地风俗,询问百姓的疾苦。十二月戊戌日,改封上党王高绍仁为渔阳王,广阳王高绍义为范阳王,长乐王高绍廉为陇西王。这一年,是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

乾明元年(公元560年)正月初一,正值庚辰年,癸丑日,高殷更改年号。己未日,他下诏减轻百姓的徭役和赋税。癸亥日,高阳王高湜不幸去世。当月,高殷从晋阳返回京城。

二月己亥日,朝廷进行人事任命,封太傅常山王高演为太师,让他兼管尚书省事务;封太尉长广王高湛为大司马,管理并省的尚书省事务;封尚书左仆射平秦王高归彦为司空;赵郡王高睿担任尚书左仆射。高殷还下诏,将那些被发配到宫中或赏赐给他人的元氏良家子弟,全部赦免释放。

甲辰日,高殷前往芳林园,亲自审查囚犯的案件,根据罪行轻重,对死罪以下的犯人分别给予减刑或免刑。乙巳日,太师常山王高演假传圣旨,诛杀了尚书令杨愔、尚书右仆射燕子献、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侍中宋钦道以及散骑常侍郑子默。戊申日,高演权势进一步扩大,被任命为大丞相,总领中外各军,兼管尚书省事务;长广王高湛被封为太傅,兼京畿大都督;司徒段韶被任命为大将军;前司空平阳王高淹担任太尉;司空平秦王高归彦改任司徒;彭城王高浟成为尚书令。此外,高丽王世子高汤被封为使持节、领东夷校尉、辽东郡公,仍为高丽王。当月,王琳被陈朝击败,萧庄独自逃到和州。

三月甲寅日,高殷下诏,以后军国大事都要上报到晋阳,听从大丞相常山王高演的谋划决策。壬申日,高殷封文襄帝高澄的次子高孝珩为广宁王,三子高长恭为兰陵王。

四月癸亥日,高殷得知河南、定、冀、赵、瀛、沧、南胶、光、青九州,此前因蝗虫和水灾,庄稼受损严重,便派遣使者分路前往这些地区,安抚百姓,救济灾民。同月,北周明帝驾崩。

五月壬子日,朝廷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刘洪徽为尚书右仆射。

八月壬午日,太皇太后下令,将高殷废为济南王,只给他一郡的食邑,让大丞相常山王高演继承皇位。当天,济南王高殷便搬到别宫居住。

皇建二年(公元561年)九月,年仅十七岁的高殷在晋阳去世。高殷自幼聪慧,为人宽厚仁爱,富有智谋,在天保年间就已颇具美名。他登基后,由杨愔、燕子献、宋钦道等人辅佐。常山王高演因与皇室关系亲近,威望很高,朝廷内外都敬畏他。文宣帝刚去世时,太后本打算立高演为帝,因此杨愔等人对高演心存猜忌。高演心中忧虑,便告知太后,铲除了杨愔等人。当时平秦王高归彦也参与了这一谋划。皇建二年秋天,天象出现异常,高归彦担心会有后患,便向孝昭帝高演进言,认为济南王高殷是导致灾祸的根源。于是,孝昭帝派高归彦快马赶到晋阳宫,杀害了高殷。高殷死后,孝昭帝高演身体不适,总觉得是文宣帝的鬼魂前来作祟。孝昭帝十分厌恶这种情况,尝试了各种驱邪法术都无济于事。高殷去世三十天后,孝昭帝也驾崩了。大宁二年,高殷被葬在武宁陵西北,谥号闵悼王。当初,文宣帝让邢邵为高殷取名为殷,字正道,高殷听后忧虑地说:“殷家有兄终弟及的传统,‘正’字拆开是‘一止’,看来我死后,儿子难以继承皇位。”邢邵害怕,请求改名,文宣帝却不许,说:“这是天意。”还对孝昭帝说:“皇位你可以夺,但千万别杀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