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齐国风波,道统参悟

“住手!“孟轲厉声喝道,周身瞬间爆发出一股浩然正气,如同实质般向四周扩散。

那些劫匪猝不及防,被这股气势震得后退数步,马匹也惊恐地嘶鸣起来。

卜子敖惊讶地看着孟轲。平日里和蔼可亲的长者,此刻竟有如此威严,简直判若两人。他这才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儒家大儒的风范与实力。

为首的蒙面人很快稳住阵脚,冷笑道:“孟轲,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是,你确定要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子,与我等为敌吗?“

孟轲不为所动:“何谓无关紧要?子敖乃我记名弟子,更是难得的良材。再者,儒者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今日纵使拼却老命,也定要护他周全!“

“好一个迂腐的儒生!“蒙面人怒极反笑,“既然你执迷不悟,那就别怪我等不讲情面了!“

他猛地一挥手,周围十几名劫匪同时拔出兵刃,杀气腾腾地逼近。

卜子敖心中大惊,这些人明显不是普通的强盗,而是训练有素的武者,甚至可能是某个道统的弟子。面对如此多的敌人,即便是孟轲这样的大儒,恐怕也难以全身而退。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孟轲突然从怀中取出一面小旗,迎风一展,口中高喝:“儒门弟子听令,紧急时刻,速来救援!“

那小旗上绣着一个“文“字,随着孟轲的话音落下,旗面无风自动,发出一道柔和的白光,直冲云霄。

“救兵信号?“蒙面人脸色微变,随即狞笑道,“可惜为时已晚!兄弟们,动手!“

那群劫匪齐声呐喊,挥舞兵器冲了上来。

孟轲依旧沉着冷静,双手结印,口中朗诵《论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随着诵读,他周身爆发出耀眼的白光,形成一个巨大的文气屏障,如同一面无形的墙壁,挡住了来袭的劫匪。

“子敖,速速退后,运转'存思守正'心法,不要被他们的杀气影响!“孟轲一边抵抗,一边叮嘱。

卜子敖应声而动,迅速退到安全区域,盘膝而坐,开始默念心法。然而,他并非坐以待毙,而是一边稳定心神,一边仔细观察战局,寻找可能的突破口。

战斗异常激烈。孟轲以一敌多,儒家文气与劫匪的兵刃不断碰撞,火花四溅。那些劫匪显然经过专业训练,配合默契,不断变换阵型,试图寻找孟轲的破绽。

“这是...兵家'六韬阵法'?“卜子敖突然意识到,这些人的行动竟有规律可循,正是兵家常用的战阵之一。

蒙面首领见正面进攻收效不大,突然一声令下:“变阵!“

众劫匪迅速调整位置,组成一个新的阵型,气息也随之一变,煞气更加凝聚,直指孟轲。

“不好,这是兵家'杀神阵'!“孟轲面色一变,“此阵专克我儒家文气,必须速战速决!“

他不再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双手结成儒家特有的“浩然印“,口中高诵《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一股磅礴的文气从他体内爆发,如长江大河般奔涌而出,直击劫匪阵型的核心。这一击威力惊人,竟然瞬间打乱了对方的阵型,几名劫匪被震飞出去,落地时已经口吐鲜血。

然而,这一招也消耗了孟轲大量的元气。他看起来有些疲态,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

蒙面首领见状,阴冷一笑:“老儒生,你的底牌都用完了吗?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回合了!“

他从怀中取出一支短笛,放在嘴边轻轻一吹。没有声音传出,但卜子敖却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直透心扉,胸前的双龙胎记也隐隐作痛。

“不好!“孟轲大惊,“这是兵家'煞音术',专门用来扰乱敌方心神!子敖,赶紧捂住耳朵,全力运转文气护体!“

卜子敖立刻照做,但已经晚了一步。那无声的笛音如同细针般刺入他的脑海,让他头痛欲裂。更可怕的是,他感到体内的文气变得混乱不堪,难以控制。

就在这危急时刻,他胸前的双龙胎记突然剧烈跳动,一股玄黄二气从胎记中涌出,环绕全身。那无形的笛音竟然被这层气息所阻隔,无法再继续侵扰他的心神。

“这是......“卜子敖惊讶地低头看着自己的胸口,没想到胎记在关键时刻竟能提供如此强大的保护。

但他来不及多想,因为此刻孟轲的处境更加危险。老者被那笛音影响,动作明显迟缓了许多,被几名劫匪找到破绽,肩膀和手臂已经挂彩。

卜子敖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试图帮助孟轲。他还没学过攻击性的道法,只能运用初步的“言出法随“之术,高声诵读《大学》:“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所谓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所谓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所谓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谓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段经文是他最熟悉的部分,此刻全力运转文气加持,竟然爆发出惊人的威力!一股浩然正气从他体内涌出,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挡在孟轲身前,暂时阻挡了劫匪的进攻。

蒙面首领见状,眼中闪过一丝惊异:“果然非同凡响。难怪那些人如此看重他。不过,今日你们谁也别想活着离开!“

他收起短笛,从背后抽出一柄乌黑的长剑,剑身上隐隐有血色纹路流转,散发着浓重的煞气。

“这是...血煞剑?“孟轲脸色大变,“此剑乃兵家禁器,需以万人血祭炼而成,你竟然有此凶物?“

蒙面人狞笑:“区区一件法器而已,有何大惊小怪?今日就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杀伐之道!“

他手持血煞剑,一步步逼近,剑上的煞气如有实质,竟然在地面上留下一道道焦黑的痕迹。

卜子敖和孟轲背靠背站着,形势已经危急到了极点。

“子敖,“孟轲低声道,“待会儿我会全力一击,为你创造逃跑的机会。你朝东南方向逃,一路不要停,直到见到我稷下学宫的同道为止。“

卜子敖坚决摇头:“弟子岂能弃师而去?同生共死,在所不辞!“

孟轲长叹一声:“倔强的孩子。实不相瞒,老夫早有预感此行不顺,已经提前发出求援信号。再坚持一刻,援兵应该就到了。“

就在此时,蒙面首领突然发难,手中血煞剑划出一道血色弧光,直取孟轲咽喉!

“小心!“卜子敖大喊,一把推开孟轲,自己却被那剑气擦过手臂,顿时皮开肉绽,鲜血直流。

更可怕的是,伤口处竟然有黑气缭绕,似乎带有某种诅咒,让他整条手臂都麻木不堪。

“子敖!“孟轲大惊,迅速将一道文气打入卜子敖体内,暂时压制那些黑气。

“师傅,我没事。“卜子敖强忍疼痛,咬牙道。

蒙面首领冷笑:“没事?血煞剑的剑气带有煞毒,普通人中招,不出三息就会全身溃烂而死。即便是道统修士,若无解药,也撑不过三日。小子,你的命,已经在我手中了!“

孟轲面色铁青:“你到底是谁?为何要如此针对我儒家弟子?“

蒙面首领没有回答,而是再次举剑,准备最后一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一道金光从天而降,直击蒙面首领!

“什么人?“蒙面首领大惊,慌忙挥剑抵挡。

金光与血煞剑相撞,发出刺耳的金属碰撞声。蒙面首领被这一击震得连退数步,手中的血煞剑也出现了一道细小的裂纹。

“孟兄,幸不辱命,及时赶到!“一个豪迈的声音从天边传来。

只见一队骑士从远处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一名身着道袍的中年道士,手持拂尘,面带笑意。

“张道友!“孟轲喜出望外,“你总算来了!“

原来,这位正是卜子敖在崖山城除妖时见过的张道长,没想到在这危急关头重逢。

其他劫匪见援兵到来,纷纷慌乱起来:“首领,怎么办?“

蒙面首领脸色阴晴不定:“撤!“

说完,他猛地从怀中掏出一物,往地上一摔。顿时,一团浓烟升起,遮蔽了所有人的视线。等烟雾散去,劫匪们已经无影无踪。

“可恶,让他们跑了!“张道长皱眉道。

孟轲却顾不上这些,赶紧查看卜子敖的伤势。只见他手臂上的伤口已经变成了青黑色,黑气缭绕,形势十分危急。

“道友,可有办法解这煞毒?“孟轲急切地问。

张道长凑近看了看伤口,脸色凝重:“此毒非同小可,乃是兵家秘传的'血煞毒',寻常解毒之法无效。不过,老道倒有一张'清心符',可暂时压制毒性,为他争取一些时间。“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一张黄符,掐诀念咒后贴在卜子敖的伤口上。符纸瞬间化为一缕青烟,钻入伤口,那些黑气果然减轻了一些。

“多谢道长。“卜子敖艰难地说道。

张道长摇摇头:“别谢太早,这只是暂时之计。要彻底解毒,必须尽快赶到齐国的稷下学宫。那里有各家道统的高人,或许能想出更好的办法。“

孟轲点头:“没错,稷下学宫藏书丰富,医道高明,一定有解毒之法。我们即刻动身!“

一行人护送着卜子敖,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路上,孟轲向张道长询问他为何会及时赶到。

张道长解释说:“观道会之后,老道就留意到这小友身上的异象,觉得不同寻常。再加上前段时间崖山城的除妖事件,老道对他更是关注。恰好近日路过此地,察觉到孟兄的求援信号,便立刻赶来了。“

孟轲感激不已:“若非道友相助,今日后果不堪设想。“

张道长摇头:“孟兄言重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但邪不压正乃是天理。那些人行迹诡秘,手段残忍,显然居心叵测。能够阻止他们,也算是为天下除害了。“

卜子敖虽然伤势不轻,但意识仍然清醒。他仔细回想着方才的战斗,将那些兵家招式牢牢记在心中。尤其是那支短笛和血煞剑,带给他的冲击异常强烈。兵家的杀伐之道,与儒家的中和之术截然不同,却同样蕴含着深厚的道理。

越是思考,他越是能感受到各家道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内而外;兵家则重视“富国强兵,以武立威“,从外而内。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各有所长,如能取长补短,或许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这些想法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即使身处险境,他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也丝毫不减。

三日后,一行人终于抵达齐国都城临淄。这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城墙高大雄伟,城门处守卫森严,往来的商旅络绎不绝。卜子敖虽然身受重伤,但仍然被这座大城的气势所震撼。

穿过繁华的街市,他们来到了城西的一处宏伟建筑群前。高墙大院,门楣上悬挂着“稷下学宫“四个大字,笔力遒劲,仿佛有一股无形的文气从中散发出来。

“这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卜子敖虚弱地问道。

孟轲点头:“不错。这里是天下学问之士的聚集地,各家道统的高人都有驻足。齐国崇尚文化,广招天下贤才,使得稷下学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家争鸣之地。“

进入学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伟的大殿,殿前广场上,各色人等或讲学,或辩论,气氛热烈而不失肃穆。

卜子敖注意到,这里的人们穿着各异,有儒家的青衫,道家的道袍,法家的黑衣,墨家的短褐......各家道统的弟子竟然能和平共处,这在其他地方是难以想象的。

孟轲带着他们直奔学宫内的“医阁“。这是一处专门研究医道的场所,里面藏书丰富,草药齐全,更有各家精通医术的高人坐诊。

“有请田医师!“孟轲一进门就高声唤道。

很快,一位面容和蔼的老者从内室走出,正是稷下学宫的首席医师田和。

“孟先生?“田和看到孟轲,颇为惊讶,随即目光落在卜子敖身上,“这位小友看起来伤势不轻啊。“

孟轲将卜子敖的情况简单说明,田和立刻变得严肃起来:“血煞毒?这可是兵家的禁术啊,竟然有人敢随意使用,真是胆大包天!“

他仔细检查了卜子敖的伤口,沉思片刻后说道:“此毒凶猛,一般解毒之法难以奏效。不过,老夫倒有一个方案,只是需要尝试一下。“

“田医师但请直言。“孟轲急切地说。

田和思索道:“血煞毒源自兵家,讲究以毒攻毒。按理说,应该用正相反的力量来中和。小友修习儒家之道,体内文气纯正,按理说应该能抵挡一部分毒性。但奇怪的是,那些煞毒竟然没有被他的文气净化,反而在不断侵蚀。这说明......“

他突然停住,眼中闪过一丝惊异:“这小友体内,似乎有某种特殊的力量,在吸收那些煞毒?“

孟轲和张道长对视一眼,都明白他指的是什么。

卜子敖也明白,这一定与他的玄黄之血有关。就像当初在崖山城吸收那团黑气一样,他的体质似乎对各种力量都有着特殊的亲和力和容纳能力。

田和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但没有多问,而是说道:“既然如此,老夫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强行解毒,不如引导小友体内的那股特殊力量,主动去吸收和转化这些煞毒。“

“这可行吗?“孟轲担忧道。

田和沉吟道:“理论上可行,但风险不小。需要小友自己配合,引导体内的力量与煞毒对抗。最好是能找到一种平衡点,既不让煞毒肆虐,也不至于消耗过度。“

卜子敖虚弱地说:“弟子愿意一试。“

田和点点头:“好。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特殊的药物,帮助稳定你的状态。然后,你需要进入一种特殊的修行状态,引导体内的力量流向伤口,尝试与煞毒融合。“

在田和的指导下,卜子敖被安置在一间清静的房间中。他盘膝而坐,按照田和的指示,开始调整呼吸,运转体内的文气,同时试着唤醒胸前胎记中的玄黄之气。

“放松心神,不要抗拒那些煞毒,而是尝试去理解它,接纳它。“田和在一旁轻声指导。

卜子敖按照指示,尝试着让自己的意识沉入体内深处。在那片玄黄气海中,他看到了一团黑红相间的煞气,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不断侵蚀着气海的边缘。而气海中央的道种和两条龙形虚影似乎在抵抗这股入侵。

他尝试着向那两条龙形虚影传递自己的意志——不要抗拒,而是接纳和转化。

起初,龙形虚影似乎并不理解,继续试图驱逐那些煞气。但随着卜子敖不断引导,它们渐渐停止了抵抗,转而开始尝试接触那些煞气。

奇妙的一幕发生了!当龙形虚影接触到煞气时,煞气并没有被驱散,而是被龙身上的玄黄二气所包裹,慢慢融入。更神奇的是,随着煞气的融入,龙形虚影变得更加凝实了,隐约可见鳞片和爪牙的轮廓。

在外界,田和、孟轲和张道长惊讶地看到,卜子敖手臂上缭绕的黑气正在一点点减少,而他胸前的位置,隐约有玄黄二色的光芒透出,形成两条龙形的图案。

“这是......“田和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三日后,卜子敖终于睁开双眼。他的伤口已经完全愈合,原本青黑的皮肤恢复了健康的色泽。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伤口附近,竟然形成了一道细小的龙形图案,如同纹身一般烙印在皮肤上。

“感觉如何?“孟轲关切地问道。

卜子敖活动了一下手臂,惊讶地发现不仅没有任何不适,反而感觉比以前更加轻盈有力。“弟子感觉前所未有的好。体内的文气更加充沛了,而且......似乎还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田和点点头:“你体内的特殊力量,成功地吸收了那些煞毒,并将其转化为了自身的能量。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张道长若有所思:“玄黄之血,果然非同凡响。能够容纳和转化不同性质的力量,这是寻常道统修士难以想象的。“

卜子敖闭上眼睛,仔细感受体内的变化。在那片玄黄气海中,两条龙形虚影变得更加清晰了,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实体。而更令他惊讶的是,除了原本的文气外,他体内竟然多了一丝煞气!这丝煞气并非阴冷邪恶,而是被净化后的一种锐利之意,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蕴含着无穷的杀伐之力。

“这就是兵家之道的精髓吗?“卜子敖暗自思忖,“杀伐决断,锋芒毕露。“

孟轲看出了他的心思,语重心长地说:“子敖,此次遭遇虽然凶险,但也是一场难得的机缘。你体内如今已经融合了儒家文气和兵家煞气,这在道统修行史上前所未有。从今以后,你的修行之路将更加特殊。“

“师傅认为,弟子该如何修行?“卜子敖恭敬地问道。

孟轲沉思片刻:“稷下学宫百家云集,正是你拓展见识,了解各家道统的最佳场所。我建议你先在儒家打好根基,同时旁听其他道统的讲学,逐步构建自己的修行体系。“

张道长点头赞同:“老道看这小友天资卓绝,又有玄黄之血的特殊体质,若能兼习各家之长,他日必成大器。“

田和也表示:“医道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小友既能容纳不同性质的力量,不妨多学习一些医道知识,对调和体内诸力大有裨益。“

卜子敖听取众人建议,心中已有了计划。这次劫难不仅没有击倒他,反而让他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兵家的杀伐之道,与儒家的中和之术看似对立,实则可以相辅相成。这让他对未来的“融合之道“更加充满信心。

休养数日后,卜子敖正式成为稷下学宫的学生。相比崖山儒学馆,这里的规模和层次都要高出许多。学宫分为数个区域,除了儒家的“文思堂“,还有道家的“玄元观“,法家的“律令院“,墨家的“机巧坊“,阴阳家的“星象台“等等,各家道统各有天地,又能和平共处。

卜子敖被安排在文思堂学习,同时也有机会旁听其他道统的课程。他像海绵吸水一般,贪婪地汲取着各种知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法家的“以法立国,以刑止恶“,墨家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各家思想在他心中碰撞,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

一日闲暇,他独自来到学宫的藏书楼,翻阅关于玄黄之血的古籍。大多数书籍对此语焉不详,只说是“天地精华“,“大道至理“之类的模糊描述。直到他在一本残破的古籍中,发现了一段令他心神震动的记载:

“上古之时,天地初分,混沌初开。玄者天也,黄者地也。天地之间,阴阳交汇,玄黄相融,孕育万物。其中最精纯者,化为玄黄之血,流转于世。得此血脉者,与道同行,能通万法,知万物之理。然世间大道分化,儒、道、法、墨等家各执一端,玄黄之血亦随之分散。若有人能重聚玄黄,融合诸家,或可窥见上古大道之全貌。“

这段记载虽然简短,却给了卜子敖极大的启发。原来,诸子百家的分化,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上古大道的分散。而他体内的玄黄之血,则是重新融合这些分散道统的钥匙。

“融合诸家,窥见大道......“卜子敖喃喃自语,心中对自己的修行道路更加明确了。

然而,就在他沉浸在这一发现中时,一个冰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有趣的读物啊,小儒生。“

卜子敖猛地回头,只见一位身着黑衣的中年男子站在不远处,面容冷峻,眼神锐利如刀。

“前辈是......“卜子敖警惕地合上书籍,站起身来。

黑衣人没有回答,只是缓步走近,目光始终锁定在卜子敖身上:“听闻近日学宫来了一位特殊的儒生,能够吸收煞毒而不死,反倒因祸得福。看来传言不虚啊。“

卜子敖心中一凛,此人明显知道他的事,而且来者不善。他不动声色,按照儒家礼节拱手道:“在下卜子敖,不知阁下高姓大名?“

“法家执事韩非。“黑衣人冷冷地说,“我奉律令院之命,前来考察你的特殊能力。“

卜子敖心中暗暗提高警惕,法家以律法严苛著称,一向对异类不留情面。但在稷下学宫这个百家聚集之地,他应该不敢轻举妄动。

“韩执事客气了,在下不过是侥幸活命,哪有什么特殊能力。“卜子敖谦虚地说。

韩非冷笑:“是吗?那你胸前的玄黄之血又作何解释?“

卜子敖心中一惊,没想到对方连这个秘密都知道。

就在气氛僵持之际,一个爽朗的笑声从远处传来:“哈哈,韩兄何必为难一个初来乍到的小友?“

卜子敖回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着道袍、须发皆白的老者缓步走来,手持拂尘,仙风道骨。

“原来是姜道长。“韩非拱手行礼,语气中的敬意不容忽视。

这位姜道长走到卜子敖身边,笑眯眯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小友可是孟轲的弟子?老道早就听说过你。天资卓绝,是个良材啊!“

卜子敖连忙行礼:“晚辈卜子敖,见过姜道长。“

姜道长点点头,转向韩非:“韩兄,老道今日要指点这位小友一二,可否借他一用?“

韩非欲言又止,最终还是点头应允:“既然是姜道长开口,在下自当遵命。不过,律令院对此人仍有疑问,他日还望道长引荐一见。“

“自无不可。“姜道长爽快地答应。

韩非最后深深地看了卜子敖一眼,转身离去。

“多谢道长相助。“卜子敖感激地说。

姜道长摆摆手:“无妨。老道与孟先生乃是故交,听闻他收了你这个神奇的弟子,早就想见见。今日恰好遇上,自然要救你一救。“

他指了指卜子敖方才翻阅的书籍:“看来你已经开始探索自己的特殊之处了?“

卜子敖不敢隐瞒:“是的。弟子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玄黄之血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能力。“

姜道长若有所思:“玄黄之血,上古遗存,与大道亲近。你可知,这种血脉为何如此受人觊觎?“

卜子敖摇头:“弟子只知道它能帮助我理解和吸收各家道统的力量,但具体有何玄妙,尚不明了。“

“走,随老道去个地方。“姜道长神秘一笑,领着卜子敖离开藏书楼。

穿过几条幽静的小径,他们来到了稷下学宫最深处的一座小山上。山顶有一座古朴的亭子,亭中摆放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满了古老的文字和图案。

“这是......“卜子敖惊讶地看着石碑。

“此碑名为'道源碑',相传是上古时期留下的,记载了大道初分、诸子百家源起的秘密。“姜道长解释道,“一般人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据说拥有玄黄之血的人,能够感应到其中的奥秘。“

卜子敖仔细观察石碑,果然发现自己竟然能理解上面的一些文字和图案,虽然只是皮毛,但远比普通人要清晰得多。

“真的能看懂一些......“卜子敖惊叹道。

姜道长点头:“不错。玄黄之血与上古大道相通,自然能感应这些遗留的痕迹。此碑上记载,上古之时,天地初开,万物初生,道统尚未分化。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天地规律的理解出现了不同流派,于是有了诸子百家,各执一端,争相阐释大道。“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但无论分化如何,本源是一。就像河流有千万条,最终都归入大海。玄黄之血作为上古大道的遗存,天然具备融合各家道统的潜力。“

卜子敖若有所思:“那前辈的意思是,我可以通过融合各家道统,重现上古大道的面貌?“

“理论上是可以的。“姜道长点头,“但这条路异常艰难。各家道统经过漫长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理念,彼此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差异,甚至相互排斥。要将它们融合在一起,需要极高的悟性和坚定的意志。“

卜子敖脸上露出坚定之色:“无论多么艰难,弟子都愿意一试。如果能够借此窥见大道全貌,即便历经千辛万苦也在所不辞!“

姜道长满意地点点头:“好一个有志气的小友!不过,万事都要循序渐进。老道建议你先在儒家打好根基,然后再逐步接触其他道统的精髓。稷下学宫百家云集,正是你学习的绝佳环境。“

他从怀中取出一块玉佩,递给卜子敖:“这是老道的'通行令',持此令可以自由进出学宫各处,包括平时不对外开放的道家'玄元观'和法家'律令院'。“

卜子敖受宠若惊:“这...这太贵重了,弟子不敢接受。“

姜道长笑道:“无妨。老道看你与道有缘,加上你身负玄黄之血,日后成就不可限量。这点小恩小惠,不足挂齿。“

卜子敖深深一拜,接过玉佩:“多谢道长厚爱,弟子定当不负期望!“

从那天起,卜子敖正式开始了在稷下学宫的修行生涯。白天,他在文思堂学习儒家经典,跟随孟轲深入研究《论语》《大学》《中庸》等典籍,巩固自己的文气修为。晚上,他则利用姜道长的通行令,前往各家道统的场所旁听学习。

道家的“玄元观“教导他“无为而治“的境界,以及如何运用符箓阵法调和阴阳;法家的“律令院“让他了解到“以法治国“的严谨和高效;墨家的“机巧坊“展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和精妙的机关造物;阴阳家的“星象台“则教会他观察天象,预测未来......

每学习一种新的道统,卜子敖都会深入思考其精髓,并尝试将其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融合。奇妙的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胸前的双龙胎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玄黄二气更加活跃,两条龙形虚影也越发清晰。

一日清晨,卜子敖在自己的住处打坐修行,忽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心悸。他连忙内视,惊讶地发现体内的文气和煞气竟然开始相互排斥,引发了一场小型“内战“!

“这是怎么回事?“卜子敖心中大惊。

正在此时,胸前的双龙胎记突然剧烈发热,一股玄黄二气从中涌出,如同调停者般介入两股力量之间,强行将它们分开,并逐渐引导它们和平共处。

这个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当一切平静下来后,卜子敖惊讶地发现,那些原本互不相容的力量,如今竟然能够和谐共存于体内了!

“原来如此......“卜子敖恍然大悟,“玄黄之血不仅能让我吸收各种力量,还能调和它们之间的冲突。这就是融合之道的关键所在!“

意识到这一点,他的修行方向变得更加明确。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各家道统的知识,而是开始主动尝试将它们融合,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修行体系。

三个月后的一天,孟轲找到卜子敖,神色凝重:“子敖,有个不好的消息。崖山城传来急报,颜师他......“

卜子敖心中一紧:“颜师怎么了?“

“颜师遭遇袭击,重伤垂危。“孟轲叹息道,“袭击者似乎与当初在路上截杀我们的是同一批人。“

卜子敖闻言大惊:“弟子必须立刻回崖山城看望颜师!“

孟轲摇头:“不可。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根据言述的密信,此次袭击很可能是冲着你而来的。那些人找不到你,才对颜师下手,意图引你现身。“

卜子敖握紧拳头,内心充满自责和愤怒:“都是因为弟子的缘故,才连累了颜师......“

“莫要自责。“孟轲安慰道,“这是道统之争的一部分。那些人觊觎你的玄黄之血,不会轻易放弃。如今你还未完全掌握自己的力量,冒然前往只会落入陷阱。“

卜子敖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内心的情绪:“那弟子该如何是好?“

“加紧修行,尽快增强实力。“孟轲坚定地说,“只有当你真正掌握了融合各家道统的能力,才能面对那些虎视眈眈的敌人。“

卜子敖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弟子明白了。那弟子请求闭关一段时间,全力突破当前的瓶颈。“

孟轲欣慰地点头:“好。我已经与姜道长商议好了,为你准备了一处静室,位于学宫深处的小山上,正好就在那'道源碑'附近。那里灵气充沛,又有古碑加持,最适合你这种特殊体质的修行者。“

三日后,卜子敖在孟轲和姜道长的陪同下,来到了那座小山上的静室。这是一间简朴的石屋,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别无他物。房间正中央是一个蒲团,正对着窗外的那块“道源碑“。

“这段时间,你就在此闭关修行。“孟轲叮嘱道,“每七日,我和姜道长会来检查一次你的状况。若有任何异常,立刻中断闭关。“

姜道长补充道:“老道已在此处布下阵法,一般人无法靠近,你可以安心修行。闭关期间,切记不可操之过急,道法自然,循序渐进。“

卜子敖恭敬行礼:“多谢二位前辈关照。弟子定当谨记教诲。“

送走两位长者后,卜子敖深吸一口气,盘膝坐在蒲团上,开始了正式的闭关。

他先是按照儒家心法,稳定心神,凝聚文气;然后依照道家导引术,疏通经脉,调和阴阳;接着用法家律令之法,整合体内各种力量,建立秩序;最后以墨家的精准计算,分配这些力量的流向和比例......

多种道统的修行方式,在他体内竟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修行体系。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调整,但每一次挫折都让他对各家道统的理解更加深入。

随着修行的深入,卜子敖的意识渐渐沉入那片玄黄气海。他惊讶地发现,气海中央的道种已经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枝繁叶茂;而两条龙形虚影也变得异常清晰,几乎具有实体,在气海中游弋盘旋。

更令他惊讶的是,气海的边缘处,竟然出现了四个小型的“气旋“,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白色代表儒家文气,黑色代表法家律令,青色代表道家玄气,灰色代表兵家煞气。这四个气旋虽然各自独立,却又通过细微的能量丝线与中央的玄黄气海相连,形成了一个协调的整体。

“这就是融合之道的实相吗?“卜子敖惊叹不已,“各家道统虽然差异巨大,但在更深层次上,仍然可以找到共通点和平衡点。“

就在他沉浸在这一发现中时,忽然感到一股强大的感应从窗外传来。他睁开眼,发现“道源碑“竟然在发光!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图案如同活了过来一般,在石碑表面流动,散发出玄黄二色的光芒。

更神奇的是,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内容,如今在他眼中变得清晰起来。他仿佛看到了上古时期的景象:天地初开,混沌初分,玄黄二气交融孕育万物......然后是人类文明的兴起,大道的分化,诸子百家的形成......

这些画面如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让他对大道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各家道统会如此分化,又为何能够互相融合。因为本源是一,殊途同归。

在这种顿悟的状态下,卜子敖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修行状态。他的意识与那块道源碑产生了某种共鸣,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上古大道未分的时代,感受着那种纯粹而统一的“道“的气息。

不知过了多久,他才从这种状态中慢慢苏醒。当他睁开双眼,惊讶地发现外面已是满天繁星。更让他震惊的是,自己的修为竟然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有了质的飞跃!

体内的四股力量——儒家文气、法家律令、道家玄气、兵家煞气——已经初步融合,在玄黄之血的调和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能量形态。这种能量既保留了各家道统的特性,又有了自己独特的气息,更加灵活多变,适应性极强。

“融合之道,初成矣!“卜子敖喃喃自语,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他知道,这只是漫长修行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了这个基础,他就能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自己的修行体系,真正走出一条前人未曾尝试过的道路。

而这一切,都与他胸前的玄黄之血密不可分。正是这特殊的血脉,让他能够打破道统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的融合。

卜子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走到窗前,仰望星空。在这浩瀚的天地间,他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但他的修行之路,却可能改变整个道统格局的走向。

“颜师,言师兄,乡亲们,请再等等我。“他在心中默默发誓,“待我真正掌握融合之道的力量,必会回来为你们讨回公道!“

星光璀璨,夜风轻拂。卜子敖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坚定。一段全新的旅程,就此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