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仗剑出蜀

---

【辞亲远游】

开元十二年(724年),二十四岁的李白学业初成,心怀“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决定离开蜀地,踏上追寻理想的漫漫长路。他自蜀中犍为出发,乘舟顺流而下,经渝州(今重庆),辞别故土,正式开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旅程。

【初出蜀地】

舟行至三峡,李白望着两岸连绵的山峦和奔腾的江水,豪情满怀,写下《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既有对故乡的眷恋,更有对未知前路的憧憬。

【江陵遇高人】

出蜀后,李白首站抵达江陵。在此,他拜访了受三代皇帝尊崇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见李白气宇轩昂,诗才横溢,赞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并赠以道教经典。这次会面,让李白对道教修行和诗歌创作有了更深的领悟。

【漫游荆楚】

离开江陵,李白沿长江而下,游历襄汉,泛舟洞庭,登临庐山。在庐山,他被瀑布的壮丽景象震撼,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此后,他又东至金陵、扬州,一路饮酒赋诗,结交四方名士,名声渐起。

【安陆定居】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在安陆寿山定居,并与故宰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这段婚姻为他提供了安定的生活,也让他有机会深入观察朝堂人事。然而,他那颗渴望入世的心并未因此而平静。

【结识孟浩然】

在安陆期间,李白与孟浩然相识相交。二人同游江夏,共赏烟波,李白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既有对友人的深情,也有对盛唐气象的赞美。

【扬州病倒】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北游汝州,途经扬州时染病卧床。这场疾病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以诗酒自娱、以才华济世的决心。病愈后,他继续漫游,足迹遍布中原大地。

【尾声】

李白的漫游之路,是他诗才绽放的舞台,也是他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旅程。从蜀地到荆楚,从江陵到扬州,他以诗为剑,以酒为舟,开启了盛唐诗坛最辉煌的篇章。然而,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未竟的梦想——入朝为官,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这个梦想,将在他下一次入长安时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