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文学家地理分布

数据库录存文学家者共998人次,剔除其中重复出现者[40],得净人数为512人。按今所在地名统计,其中安徽8人,北京1人,福建7人,甘肃10人,广东2人,河北73人,河南95人,湖北9人,湖南3人,江苏48人,江西3人,山东20人,山西54人,陕西97人,四川7人,越南2人,浙江34人,地理出身不详者39人。涉及16个省市。按降序排列,如图1-3所示。

图1-3 文馆文学家地理分布

这张图对认识文馆文学家有什么意义呢?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唐代文化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的疆界。如果参照以下“唐五代文学家占籍”[41],这个问题就更清楚了。

图1-4 唐五代文学家占籍

从以上两图来看,陕西和河南不仅盛产文学家,而且在文馆中任职的文人也多。这是因为此两地是唐代的文化中心。但是,文学家占籍与文学家在文馆中任职是两个事情。也就是说,盛产文学家的地区并不意味着在中央文馆中具有同样的地位。总的来说,陕西、河南、山西、江苏、浙江这五个地方,两种数据保持相对平衡。这些地区不仅文学家多,而且在文馆中也占有优势地位。山东、甘肃、福建、江西这几个地方虽然文学家数量不少,从文馆任职中走出来的文学家却不多,比例失衡。什么原因呢?这可能与文馆文士的选任有关。文士选任,除被选者的科第出身、文学才能等因素之外,还与地理出身有关。其实道理很简单,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文馆任职具有较明显的专业性,易受文化趋同影响;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文馆选人受地域利益影响。

文馆文学家同其他文学家一样,具有称为文学家的一般通性。但是,文馆文学家又有其职务特性,无论任职还是职务迁转,都会烙上馆职印迹。因此,研究唐代文学,不仅要关注文人地理出身,而且还必须关注职业出身。研究文学家的朝野迁转,也同样如此。但以往的研究比较关注通性,很少注意到个性。[42]也就是说,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地域文化和作家地理出身的自觉,对作家的职务特征则缺少关注。这也正是本书的研究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