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文馆文士朝野迁转与文学互动
- 吴夏平
- 910字
- 2025-04-24 16:50:53
一 文馆制度
唐代文馆制度研究的基本文献,主要有《唐六典》《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以及两《唐书》“官志”等史籍。这些史书,由于成书时代不同,利用时要细致辨析。《唐六典》成书于开元年间,记载唐代官制较早亦较完备,其后载录多取自此书。由于编纂体例原因,该书还对制度渊源进行了考证。不过,此书所载止于开元。中唐以降制度变化,需要从其他史籍中搜集和考辨。
以文馆作为研究对象,以往偏重于历史学和政治学,制度源流自然成为研究热点。就国子监研究来看,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高明士《唐代学制之渊源及其演变》[8],任育才《唐代官学教育的改革》《唐代官学体系的形成》[9]等,诸文于制度考辨极为翔实。任育才近年又有《唐型官学体系之研究》一书出版。[10]唐代史馆研究是史学界一个热门,论著较多。张荣芳《唐代的史馆与史官》一书尤有特色,较全面地梳理了史馆制度。[11]唐代秘书省研究,主要有赵永东《谈谈唐代的秘书省》[12],陆庆夫《唐代秘书述略》[13],曹之《唐代秘书省群僚考略》[14]等。李万健《唐代目录学的发展及成就》,主要分析秘书省在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15]
弘文、崇文二馆的制度性研究,主要散见于诸教育史论著。李锦绣《试论唐代的弘文、崇文馆生》[16]和牛致功《唐代的学士》[17]二文,考辨尤为深入。集贤院的珍贵资料是唐代韦述所撰《集贤注记》,但原本已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宋代王应麟《玉海》中所引的数十条。20世纪20年代,朱倓钩稽排比,撰成《〈集贤记注〉辑释》[18],是研究集贤院的基本史料。日本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一文,从沿革、省舍、储藏、修纂、故实、职掌、禄廪、官联八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9]郑伟章、赵永东、刘健明、李湜等人分别从其他角度对集贤院进行了考察。
崇玄馆研究相对薄弱,往往置于道举和道教的论述中。讨论广文馆的文章也不多,廖健琦《唐代广文馆考论》从设立时间、原因和中唐之后的存否等方面立论,较有新意。[20]关于广文馆的性质,高明士认为:“其目的在招收国子监学生之攻读进士科者,有如今日在学校内附设之补习教育。”[21]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合乎事实。招收国子监学生攻读进士科者固然不错,但所谓的补习教育因广文馆自身为一独立教育单位而不能成立,广文馆业进士者的资格亦非补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