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呼吸开始变得有些急促起来,这药性来得如此之快,真乃神药也!
刚刚离开明圣宫正殿的那个试药小太监并不知道此时殿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是觉得今日试的药似乎和往日有很大的不同。
刚刚在里面的时候不觉得有任何的异样,现在来到了殿外,被冷风一吹,就感觉自己的头脑开始发热,心跳开始加速,似乎精气神一下子就来了。
这陶真人研制的新药可真神啊!自己就吃了那么一丁点,就有如此的效果,那此时的皇上肯定是生龙活虎了。只要皇上身体好,每天都高兴,那他就有好日子过了。
能成为皇帝身边最亲近的试药之人,真是自己上辈子烧了高香了,要想拥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一定要为皇帝多试药,当然更要孝尽自己的干爹——黄掌印。
小太监越想越兴奋,越想越燥热,越想越觉得现在身上的这种感觉有一种说不上来的难受。
或许是自己的身体太亏了,一时之间受不了这种大补的药。
有一瞬间,小太监竟然有一种想撞墙的冲动,可撞墙太疼了,他紧握拳头,把指甲深深地掐进掌心里,但依然解决不了这种难受感,怎么办?
对了,明圣宫的后院有水井。
小太监立马冲到后院,打起一桶水,然后从头把自己浇了个透心凉,终于把那种胸闷、压抑、还有那无以名状的悸动感生生地压了下去。
此时,明圣宫大殿的门缓缓打开了。
曹美人用手捋了捋两鬓散落的几缕头发,一脸满足地走了出来。是的,刚刚皇上记起了她的名字,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名叫曹玉,一个从内掖司出来的下等宫女,但以后她也一定会成为这大明宫里的主人。
几日后,曹玉从一个低阶的美人成为了九嫔之一,封号为“端”。有了自己身为主位的宫殿,至此,她便愈发得宠起来。
-----------------
嘉靖十七年末,真人邵元节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也在那个时候起,宫中开始大肆修建大高玄殿,来作为皇家的御用道观。
在此之前,所有的道观中人都是住在明圣宫的。
嘉靖帝特意在明圣宫大殿的左侧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道观,为了能时刻沾染道家的仙气,也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服用丹药,嘉靖帝有很多的时间都会呆在明圣宫里。
而这恰恰也让道观中人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接近皇帝,也有更多的机会能让皇帝相信这宫中有妖魔的存在,当然最大的机会,那就是能让皇帝时时刻刻地记着他们。
邵真人已病了多日,嘉靖帝有些心慌,怕不是这宫中又招惹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邵爱卿啊!你这病多日也未见有好转,如今朕已开始修建玄殿了,你是不是也该设坛为宫中驱驱魔了。”
邵元节此时连床都爬不起来,更别提设坛作法。可既然皇帝这样说了,这件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他办成。
邵元节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此人正是相识多年的道友——陶仲文。
陶仲文原是一个地方小官,大半辈子碌碌无为。后来听闻当今圣上崇尚道教,而他自己也颇喜欢神仙方术,便一狠心,上山做了个道士。
以陶仲文现在的年纪,想凭着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而出人头地,位极人臣,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如果依着当今圣上对道教的热衷程度,说不定当了道士以后,还能博得一线生机。
果不其然,生机就这么华丽丽的来了。
在邵元节还没有入宫前,他曾和陶仲文一起招摇撞骗。两人有着共同的目标,又臭味相投。如果此人能进宫,必定能保住自己这几年苦心经营得来的荣华富贵和滔天权势。
于是,邵元节不遗余力,向嘉靖帝推荐了昔日的好友。
“皇上,臣已老眼昏花,实难再担此重任,但臣有一绝佳的人选,他的道行不在臣之下。”
“那速速召此人进宫。”
很快,陶仲文便进宫了。
他进宫的第一件事,便是替皇帝作法驱魔。
明圣宫中因有道观及众多教徒,所以在此地驱魔便成了最佳的场所。
陶仲文手执木剑,嘴里念念有词,“以符水噀剑,来绝宫中妖。”随后用剑沾符水在嘉靖帝面前一通比划,最后把木剑插入沙盘之中,作法仪式便完成了。
陶仲文装模作样地长嘘了一口气后,说道:“宫里的妖魔鬼怪已经被臣全部赶走了,以后亦不敢再来,皇上可高枕无忧矣!”
“好,那以后陶卿就留在这道观之中吧。”
“谢皇上,只要有臣在,定能保内宫安宁。”
嘉靖皇帝没说话,只是点了点头,便离开了道观。
陶仲文没有等来皇帝的赏赐,只是等来了一句让他留在道观中的话。可自己如今是一介白衣,这身份甚至还不如道观中那些小官们。
皇帝一向生性多疑,看来仅凭这区区的几句话,还不足以令他相信。
可话又说回来,这信不信,现在也只能凭自己的臆想而已,所谓的妖魔鬼怪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没有让皇帝亲眼见证过,就算你有三寸不烂之舌用来忽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所以,陶仲文要想个办法,让皇帝亲眼见证他的本事。可究竟想一个什么样的办法,既能突显自己的本事,又不会让皇帝生疑。
这的确是一件两难之事,他要好好想一想,要确保万无一失才行。
说来也合该陶仲文走运,这个时候从东宫传出来一个消息,刚刚才被册立为皇太子的朱载壡突然得了天花。
这可把嘉靖皇帝给吓坏了,想起自己登基十二年,好不容易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可这个儿子出生两个月便夭折了。整整又过去了三年,才有了第二个儿子朱载壡。
嘉靖皇帝激动不已,连忙召来时任首辅的夏言,让他草拟诏书,将皇子诞生的好消息“诏谕”朝鲜和安南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