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考辨
- 禹建湘
- 4266字
- 2025-04-28 18:47:35
导论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构想
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不仅发力于网络文学基本学理的构筑,而且用功于网络作家、作品的评价,这使得借助技术的力量野蛮生长、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评价活动拥有了应有的规范、规制与引导。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理论考辨,就是要揭示批评界究竟完成了哪些既定的理论目标,是否回答了网络文学发展的诸多理论问题,如数字技术所催生的网络文学之于传统文学究竟增添了哪些新的质素?网络时代的文学评价活动又经历了怎样的机制转型?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可能性与路径是怎样的?这就要梳理网络文学批评的所有成果,从中找到可能的答案。
20世纪5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从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极大的拓展,先后产生了系统科学的一般理论,如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V.Bertalanffy)创立了一般系统论、系统思维方式的基本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这一思想,他认为,“大”在哪里?大在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大在部分(要素)之间的结合形式上。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创造性地超越了简单的线性加和关系,以及机械分解的思维模式,用系统论和有机论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整体性质,强调部分或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是系统显现整体性质的内在根据,阐明了系统整体的本质属性。系统论为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认为,文学批评有作品(works)、世界(universe)、作家(artist)、读者(audience)四大要素,文学理论根据这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四大类:模仿理论关注作品和宇宙之间的关系,实用理论关注于作品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表现理论关注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客观理论关注于文本细读。系统科学理论和艾布拉姆斯的文学理论框架对研究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颇有借鉴意义。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应综合考虑如下问题:网络文学认识、教育、审美、娱乐功能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品的美学风格、艺术形式、思想内涵、文化价值与读者人气、社会影响力的统一;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玄幻、穿越、二次元等不同流派、风格、类型作品创作的共生与繁荣。考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要厘清各要素构成,建立宏观的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从作品、作家、读者、世界、媒介、社会效益、文化产业、文化引领等多维度出发,建立一个宏观的评价体系,在艾布拉姆斯理论的基础上,加上了媒介维度、产业维度、文化维度,从中国的国情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出发,创建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要坚持历史评价与美学评价的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的统一。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选择要在“文学”和“网络”的双重背景下来考虑,考虑网络文学的特殊性、情感的认同性、读者的阅读代入感、作品的娱乐性、作品的完本率、与读者的互动性、作品的创作年限,作家的道德水平与法制意识等也应纳入考察的范围。要探讨既符合文学规律和中国国情又切合网络文学特点的网络文学评判标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既要从网络文学写作现实出发,也要着眼于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要有利于网络文学经典作品的诞生,在评价体系上要突破已有的理论评价框架,要从网络文学实践中发展出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理论生长点,对网络文学的评价既要坚持运用已有的文学批评理论,又要顺时“通变”,进行开拓创新。网络文学作为文学作品,虽然在传播媒介、阅读方式、评论方式、读者对象、写作原则等方面有了根本的改变,但它仍然是精神产品,它就会符合精神产品的基本特点,具有精神产品的内涵和品格,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通过阅读网络文学作品能让人认识生活、丰富情感、汲取力量,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会以高尚的精神情怀引导人、教育人、鼓励人,以动人的形象和浓烈的情感感染人,让人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要充分地考虑网络文学的“文学”属性,而不是文化读物,是有个性的精神产品,在大众文化发展的世界潮流背景下,经典网络文学既能占领市场,引领阅读潮流,也应具有思想的高度、审美上的厚度、表现人性的深度。网络文学批评体系应建基于文学传统,应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步伐,面向未来的文学发展,充分考量新的社会变革对文学的要求,尤其是对网络文学产业化的考量。文学产业化、大众化是世界文学潮流,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网络文学批评的关键性问题是从理论上探讨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要涵盖哪些内容,从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阅读、传播特点出发,分析中国网络文学特殊的文学与文化属性,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与传统文学评价在对象、观念、功能等方面的不同,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相关路径与内在逻辑。在对以上问题阐发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的理论设想与实施路径的可能性。
对中国网络文学属性的辨析是最先要回答的问题。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问题的提出,是针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实际写作状况所提出的理论问题,要建构适合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理论评价体系,首先必须从理论上认识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处。网络文学自由书写、自由创造、自由想象、自由发表,是新媒体对虚构艺术创造力的解放和激活。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使网络文学充满了创造力,让更多的表达和阅读需求获得了可能。其写作注重作品的娱乐功能,不同于构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现代启蒙文学,它在宏观上与时代的主导观念并非相悖,抵抗与创造却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展开。网络文化是一种青年文化,一种探索的文化,一种自娱自由的文化,这是现代民主、自由文化的延伸,它不是来自知识界的启蒙,而是来自民间的自觉和自发,这是网络文学有无限生机的内在保证,是对于新的文化和文学形式创造的动力。在认识网络文学自由属性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现代网络媒体所赋予的自由所带来的问题与局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存在漠视现实,回避苦难,沉浸在想象的快感之中,关注金钱和点击量,自由表达的思想力量为商业机制所剥夺。
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作者和读者及时互动,网络文学作品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网络文学在线写作也必然带上网络读者群体的趣味。对于那些在商业网站上连载的网络小说来说,网络文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的,网络小说要好看、要出彩,故事要精彩,人物要有个性,要触及读者的痛点和泪点,要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愉悦,还能获得思想的启迪,学到生活知识。网络性意味着网络文学总是带有网络文化的趣味,那种小众化的特别情趣、特别群体的精神需求,在网络写作中都有鲜明的体现,网络文学类型化正是以读者的阅读趣味来区分的。
中国网络文学的商业机制是网络文学写作的发动机,让优秀网络文学写作者获得了较高的收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一步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力,网络文学从个体的创作变为社会文化产品,并在国家文化输出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文学以来的属性,改变了“审美是超功利”的传统,网络文学的评判标准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我们仍应警惕商业化的负面效应,约翰·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提醒我们,大众审美被文化产业资本渗透之后,大众审美活动就在更大的程度上越发不再需要以个体的方式进行。所以,我们在确立网络文学的评判尺度时,要以艺术的创造性尺度来过滤那些平庸的套路化的商业之作。
网络文学极大地释放了中国文学的创作想象力,在网络作家们的笔下,他们热衷于创造一个世界,热衷于改变世界;在想象的世界里,个人追求精神的冒险和理想的达成。“虚拟美学”所支撑着的网上“虚拟写作”,无疑比传统的写作更有利于情感诉求和人性敞开。写作者在奇妙的拟像世界里抛却现实环境中的一切杂念,将整个身心沉浸其中,从而达成“狂欢化”的深度审美体验,这就有了想象力的勃发。“虚拟”是一种建构世界想象的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其游戏性、理想性抵达的是人性的内心节拍,但也有脱离现实、回避现实矛盾的问题,只有在一些优秀的网络作家笔下才能有深层的精神之思。
网络文学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不仅仅是写作的中心变了,写作的方式变了,写作的内容变了,读者的对象变了,还在于网络文学的评价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直面读者,直面市场,更在意读者的评价,而网络文学读者在线的评论以其快捷、互动给网络写作者带来直接的影响。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还有来自网络新媒体、作协等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学院派的文学批评也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网络文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分立,首先彰显为评价立场的迥异。在线评价主体的立场虽然因其“大众性”千姿百态,但大致说来基本上是基于个人化的“趣味”;网络新媒体评价主体的批评立场虽然因其“技术性”招数新奇,但大致说来基本上是基于产业化的“利润”;作协等文化主管部门彰显的是国家对网络文学发展的引领,注重网络文学的积极价值导向;而学院派评价主体的批评立场虽然因其“学术性”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大致说来基本上是基于理论化的“学理”(文学的或文化的)。评价主体立场的迥异,决定了网络时代文学评价观念的多元化。
在评价网络文学作品时,简单运用传统文学评价尺度来评价网络文学是难以搔到痒处的。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更注重娱乐性,更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少有追求思想的精深与艺术表现的繁复性。网络文学是中国的大众文化,但又不是单纯的法兰克福学派所批评的文化工业,因为其创作者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虽受商业化影响,但很多作品逸出了程式化的写作。
与传统文学评论相比,网络文学评价面对的对象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影像与电脑游戏,不仅仅是文学,不仅仅是“如何写”“写得怎么样”,还有文化传承与社会效益,网络文学评价的空间比纯文学要广阔,网络文学与时代的联系,与社会文化思潮的联系比传统文学更为紧密。建构有效的中国网络文学批评体系,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这些变化,认识到网络文学经典与传统文学经典有很大的不同,对网络文学所释放的正、负能量做出清晰的判断,在选择评价尺度和路径时必须有更多的考量,要有利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文学评价活动蕴含社会文化价值观,在社会主流文化价值选择、培育、建设上有巨大的覆盖面与影响力。抛却立场多维、价值多元的网络文学评价活动对既往文学观念的颠覆与重构不论,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众声喧哗之多元价值观念的冲撞博弈中,网络文学评价活动的意义承载与价值宣示不免在弥散中趋于消解,而且网络文学产业化大潮所带来的利益冲动,进一步将这种评价活动的价值赋值导入了虚无的泥淖。正因为如此,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才越发显示出刻不容缓的时代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