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火器局密令(1861年春)
- 架空历史:龙旗与蒸汽
- 炱笺
- 1643字
- 2025-04-12 18:18:04
雨幕如帘,将安庆城郊的安庆内军械所与外界隔绝成两个世界。青砖墙头的爬山虎在冷雨中瑟缩,曾国藩亲笔题写的“火器局“木匾,因久经风雨而泛出深褐色的水痕。院落东南角的铸铁烟囱正吞吐着浓烟,将硫磺与焦炭的气味裹挟进雨幕,渗入每个避雨者的鼻腔。
李鸿章的油纸伞在石板路上敲出急促的节奏。他已记不清这是这个春天第几次踏入这所被湘军视为“命根子“的军械所。玄色宁绸长衫的下摆被泥水浸透,腰间铜表的指针指向未正二刻——曾国藩在江宁的行辕里,此刻大约正在批阅湘军各营的战报,而那些战报上的朱批“火器不足“四字,几乎要将纸面刺破。
“李大人。“总管匠师赵铭远从工棚里钻出来,青布短打上溅满铁屑,发辫梢头还沾着未干的煤灰。他躬身行礼时,李鸿章注意到他右臂缠着的夹板——前日试铸蒸汽汽缸时炸开的铁屑,险些将整条胳膊废掉。
“赵匠师,昨日的汽缸问题可有头绪?“李鸿章将油纸伞收拢,水珠顺着伞骨滴在泥地上。他俯身端详工棚里那具半成品汽缸,黄铜活塞与无缝铁模的接缝处,赫然有焦黑的裂纹。
赵铭远的脸色变得难看:“仍是铸铁时的气孔问题。英国人用的无缝铁模,咱们的匠人……“他突然打住,喉结滚动了一下,“昨日又废了三具,材料库的生铁怕是撑不过月半。“
李鸿章的眉峰微微蹙起。火器局自去年冬天接到曾国藩的密令,要求三个月内造出“可日行五百里、负重八百斤“的机械甲胄,可至今连最基础的蒸汽动力都未能稳定。他转身望向西侧的库房,那里堆积着从明末传教士墓穴中意外发现的羊皮图纸,此刻正被玻璃罩保护着悬在木架上。图纸上的齿轮、活塞、连杆,像某种神秘的符咒,在摇曳的油灯下投下诡谲的阴影。
“大人!“突然,库房方向传来急促的呼喊。
李鸿章与赵铭远对视一眼,大步跨进库房。两名年轻匠师正围在木架前,其中一人举着放大镜,镜片后的眼睛几乎要贴到图纸上。
“张景文!“赵铭远厉声喝道,“谁许你擅动图纸?“
张景文慌忙站直,手中的放大镜却未放下:“赵师傅,您看这里……“他指向图纸末页的一幅草图,朱砂笔勾勒的线条描绘出一套覆盖全身的青铜甲胄,甲胄脊椎处有一条蜿蜒的铜管,末端连着一个黄铜表盘。
李鸿章凑近细看,图纸右下角的注释赫然写着:“蒸汽甲胄,可负重八百斤,持重机枪如鸟铳。“他的手指轻轻抚过“蒸汽甲胄“四字,忽然想起半月前在江宁面见曾国藩时,老师眼中罕见的炽热——那是连平定太平军时都未见过的光芒。
“这……这能造出来吗?“张景文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兴奋。
赵铭远冷哼一声:“纸上谈兵有何难?难的是这蒸汽核心!“他突然意识到李鸿章仍在场,连忙闭嘴。
李鸿章却笑了。他转身从袖中摸出一封油纸包裹的信函,这是今晨刚到的急报:“庐州的陈玉成部造出了新式火箭营,火球能射五百步外。“他将信函掷在案上,“湘军的抬杆鸟铳,射程不过百步。“
工棚外突然传来杂乱的马蹄声。李鸿章皱眉出门,只见三骑快马正沿着泥泞的土路疾驰而来,当先一骑的腰牌在雨幕中闪着寒光——那是湘军斥候的标志。
“紧急军情!“领头的斥候滚鞍下马,怀中紧抱的铁盒在雨中泛着冷光。他解开腰牌,喘着粗气道,“太平军在庐州城外搭建抛射机,火球可焚毁湘军营寨!曾大帅令火器局速造应对之器!“
李鸿章的瞳孔骤缩。五百步外,湘军的火器根本够不着。他转身抓过图纸,指尖停在“蒸汽甲胄“的草图上。图纸左下角用蝇头小楷写着一串注释:“甲胄内置蒸汽核心,可驱动外骨骼负重;背负热气球,可升空五十丈;胸甲内置转轮火铳,射程三百步。“
“赵匠师。“他的声音突然变得冰冷,“即日起,火器局所有匠人,尽数投入蒸汽甲胄的试造。“
赵铭远一愣:“可汽缸的问题……“
“用英国人的无缝铁模!“李鸿章打断他,“即刻派人去上海,重金聘请铸炮匠!“
斥候突然插话:“庐州城外的抛射机,是用拆解的洋炮改造成的。火球内填满硫磺与铁砂,落地后能烧毁百步内的一切。“
李鸿章的拳头猛地砸在案上,震得图纸哗啦作响。他突然想起图纸末页那幅被忽略的插图——一套蒸汽甲胄的肩甲处,赫然绘着一对黄铜喷管。
“张景文!“他转身喝道,“即刻测绘蒸汽甲胄的喷射装置!三日内,我要看到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