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25.“原来数据不是冷冰冰的”
- 重生后,她带家人走向辉煌
- 有点呆的阿玥
- 1108字
- 2025-04-21 02:01:02
换季节时的天气总是变化无穷,昨天还顶着大太阳,今天便下起雨来,直叫人感慨“天公NO作美啊”。
雨水沿着江氏大厦的竹筒状玻璃幕墙蜿蜒,江月站在“竹链计划”指挥中心,看着全息地图上闪烁的城市记忆节点。
手腕的接驳芯片微微发烫,显示竹隐村的虎娃正在用无人机给新一批“记忆竹筒”打标——那些嵌着城市孩子手绘藤纹的竹筒,即将发往全球37个合作城市。
“江小姐,旧物市场的陈师傅又拒收设备了。”
项目经理抱着平板苦笑,屏幕上是个穿工装背帆布包的老人,正对着上门安装扫描器的技术员摆手,“他说我们的设备会‘吃掉’老收音机的杂音。”
江月认出照片里的陈师傅,正是上周在体验馆遇见的旧物修复师,他带来的1970年代半导体,曾在扫描时激活了整条弄堂的广播记忆。
午休时,江月循着导航找到“陈氏旧物铺”。青石板路上的骑楼底下,生锈的铁皮招牌写着“修收音机、电视机”,玻璃柜里摆着用竹筒改造的老式电话机。
陈师傅正用放大镜修补电子管,头顶的LED灯映着他鬓角的银霜,却和张婆婆修补竹筒时的专注如出一辙。
“您怕不是来劝我装扫描器的?”老人头也不抬,烙铁在电路板上溅出火星,“那些花里胡哨的光,哪有焊锡丝实在。”
江月递过自己的竹筒手环,屏幕上正播放着竹隐村孩子们用竹筒收音机收听老故事的画面:“您看,老周的修复仪原理和您修收音机一样,都是让过去的声音穿过时光。”
陈师傅的手顿住了。他认出手环内侧的“周”字篆印——那是老周团队的标志,自己曾在1980年代参与过第一代修复仪的电路设计。
当江月说起在竹隐村发现的便携式修复仪,老人突然从抽屉深处掏出本泛黄的笔记本,画满了与老周讨论过的神经接驳草图,纸页间夹着张1992年的旧报纸,标题是《竹器修复仪:让老手艺接上新时代》。
“当年我们想把篾匠的手温存进电路,”陈师傅的指尖划过图纸上的竹筒轮廓,“后来项目被叫停,说不如直接做奢侈品赚钱。”
他抬头看着江月,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现在你做的事,算是给老周的笔记本续了页吧?”
三天后,“陈氏旧物铺”的玻璃柜多了台特殊的扫描仪——外壳是陈师傅亲手焊的铁皮竹筒,内部嵌着江雾凇团队改良的微型芯片。
第一个顾客是穿校服的女孩,抱着奶奶的旧毛线盒:“她说每团毛线里都缠着爷爷的咳嗽声。”
当扫描器的冷光扫过毛线球,全息投影里浮现出1998年的冬夜:老爷爷坐在藤椅上咳嗽,奶奶边织毛衣边骂他“烟鬼”,窗台上的竹筒里插着未写完的信纸。
“原来数据不是冷冰冰的,”陈师傅看着女孩红了的眼眶,忽然想起自己修好的第一台收音机,里面传来的母亲呼唤,“是带着焊锡味的。”
他不知道,自己布满老茧的手掌按在扫描仪上时,江氏数据库正悄悄收录下他的修复记忆——那些在电路板上跳动的焊点,与张婆婆编藤纹的手部轨迹,在数据深处形成了奇妙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