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拍卖会

林氏拍卖行的中央展厅灯火辉煌,水晶吊灯将每一件古董都映照得熠熠生辉。

宁绮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缝隙观察着座无虚席的会场。

各界名流、收藏家和记者济济一堂,闪光灯不时亮起,像夏夜里的萤火。

“紧张吗?”林斯清走到她身旁,西装笔挺,丝毫看不出昨晚在杜江大桥上的崩溃痕迹。

宁绮调整了一下脸上的银色面具,摇摇头:“又不是第一次。”

“今天不一样。”林斯清的目光扫过前排某个位置,“傅沉舟来了,还带了两位鉴定专家。”

宁绮顺着他的视线看去,果然看见傅沉舟端坐在第一排中央。

他穿着深蓝色三件套西装,轮廓分明的侧脸在灯光下如同雕塑。

似乎感应到她的目光,傅沉舟突然转头,精准地锁定了帷幕后的宁绮。

两人的视线隔空交汇,宁绮心头一跳,迅速退后一步。

【他心跳又加速了!】她包里那枚古钱币又开始多嘴,【从你出现起就没慢下来过!】

“张辰溪也来了。”林斯清突然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宁绮从未听过的柔和。

宁绮看向入口处,张辰溪正迈着优雅的步伐走进来。

与林斯清的冷峻不同,张氏集团这位年轻总裁浑身散发着儒雅气质,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含着淡淡的笑意。

他径直走向林斯清,两人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

“好久不见。”张辰溪轻声说,手指不经意地碰了碰林斯清的手背。

“两周而已。”林斯清嘴角微扬,那笑容是宁绮从未见过的真实。

张辰溪转向宁绮,微微颔首:“宁小姐,今天要辛苦你了。”

宁绮刚想回应,拍卖师已经宣布拍卖会正式开始。

她深吸一口气,走上台去。

聚光灯立刻追随着她的身影,全场响起一阵低声议论——那位传说中的银色面具鉴定师终于现身了。

“女士们先生们,”宁绮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今天我们将呈现十二件珍贵古董,全部经过严格鉴定...”

她的开场白简洁专业,银色面具为她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台下,傅沉舟的目光始终未从她身上移开,而张辰溪则与林斯清并肩而坐,不时低声交谈。

前几件拍品顺利成交,气氛逐渐热烈。

当工作人员推出一件宋代官窑青瓷时,宁绮详细介绍其来历与特点:“这件瓷器出自北宋宣和年间,釉色莹润,底部款识清晰...”

“假的!那是个赝品!”

一个尖锐的声音突然打断宁绮的讲解。

全场瞬间安静,所有人都转头看向声音来源——一个留着山羊胡的中年男子站在后排,满脸不屑。

“这位先生,”宁绮冷静地回应,“请问您有何依据?”

山羊胡男子大步走向前台,记者们的相机立刻对准了他。

“我是京都大学考古系教授李明远,”他高声宣布,“这件所谓的‘宣和官窑’釉色过于均匀,底部款识笔画生硬,明显是现代仿品!”

全场哗然。

宁绮看见几位已经举牌的买家犹豫地放下号牌,交头接耳起来。

记者们兴奋地记录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闪光灯此起彼伏。

宁绮的目光扫过台下——傅沉舟眉头紧锁,手已经按在了手机上,似乎随时准备呼叫支援;林斯清面色阴沉,而张辰溪则轻轻按住他的手臂,无声地安抚。

“李教授,”宁绮依然保持镇定,“您仅凭目测就断定这是赝品,是否过于武断?”

李明远冷笑一声:“林氏集团近半年拍出的宋代官窑,经我鉴定至少三件是赝品!今天我必须揭穿你们的骗局!”

这句话像炸弹一样引爆全场。

记者们蜂拥而上,问题如连珠炮般抛出:“林氏集团是否长期售卖假货?”“宁小姐作为鉴定师是否参与造假?”“这会不会是古董拍卖行业的最大丑闻?”

局面眼看就要失控,林斯清猛地站起身,却被张辰溪轻轻拉住。

令人意外的是,张辰溪自己站了起来,声音不大却极具穿透力:

“诸位,在做出任何结论前,何不让宁小姐现场验证真伪?”

全场再次安静下来。

宁绮感激地看了张辰溪一眼,后者对她微微点头。

这个简单的动作让宁绮注意到,张辰溪手腕上戴着一根已经褪色的红绳——据说那是他初恋阿水留给他的唯一纪念。

“好主意。”傅沉舟突然开口,声音低沉有力,“我提议由宁小姐当场进行专业鉴定,李教授可以监督。”

李明远显然没料到这一招,脸色变了变,但很快恢复自信:“可以!如果是真品,我当场道歉!如果是赝品...”

“如果是赝品,”林斯清冷冷地打断他,“林氏集团十倍赔偿所有买家,我本人引咎辞职。”

这个重磅承诺让全场倒吸一口凉气。

宁绮看向林斯清,后者对她投来一个信任的眼神。

她突然明白,张辰溪和林斯清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默契,是经过岁月淬炼的真挚友情。

宁绮走到青瓷前,戴上白手套,轻轻捧起器物。

在旁人看来,她只是在进行常规检查,但实际上,她正在倾听这件古董的“心声”。

【终于有人捧起我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她脑海中响起,【上次那个小姑娘也这样捧着我...】

宁绮心头一震:“什么小姑娘?”

【就那个总穿白裙子的...】古董继续道,【她经常来看我,说我很像她外婆家的...】

傅思乔!宁绮几乎脱口而出。

这件古董认识傅思乔?

她强压下震惊,继续问道:“有人说你是赝品,你能证明自己的年龄吗?”

【岂有此理!】古董愤怒地“说”,【我出生在北宋宣和二年,窑工王大有制作了我,后来被收入宫廷...靖康之变时我被一个太监偷偷带出宫...】

宁绮仔细聆听着古董讲述的每一个细节,同时进行着专业的检查。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结果。

十分钟后,宁绮放下放大镜,转向李明远:“李教授,您说这件瓷器款识笔画生硬?”

“没错!”李明远斩钉截铁。

宁绮微微一笑:“那您一定不知道,宣和年间宫廷用瓷的款识都是由同一位书法家题写,而这位书法家晚年因手抖,笔画确实会略显生硬。”

她指向瓷器底部一处细微痕迹,“这里的抖动特征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宣和瓷器完全一致。”

李明远脸色开始发白。

“此外,”宁绮继续道,“您提到的釉色均匀问题,恰恰证明了这是真品。宣和官窑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上釉工艺,釉层厚度均匀是其特征之一,现代仿品反而难以做到如此完美。”

她每说一个证据,工作人员就配合着在大屏幕上放出对比图片。

全场观众的表情从怀疑逐渐变为信服,记者们疯狂记录着这场精彩的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