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养女儿和荀家才俊

李瀍一时间也解释不清,难道给古人讲一讲消费和经济繁荣的关系么?

后世政府为这事愁白了头,但自己怎么跟古人说这种事么。

盐铁的高价,从诞生开始,就是隐性的税收,看似高价有利于增强朝廷收入,但这玩意也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当然,古人不讲究这个,封建皇朝只认能收到手里的钱,才不会管什么居民消费、新产品开发之类的东西呢。

李德裕有贤相之名,就是因为他在武宗时代做了盐铁改革,增强了朝廷的官方收入,李瀍这一自降官价,可说是动了他的命根子,咋能让他不急?

“总之,今年先让朕试试,不行再交给李相吧?”

“……”李德裕无语。皇上说的轻松,盐铁的价格降下来容易,想涨回去就难了,就没听过哪个皇帝,拿这种事试试的,但皇帝打定了主意,自己坚决反对也没用,倒是白惹了皇帝不高兴,还是见好就收吧。只恨皇帝当初登基路上,遇到了那个李义山,一开始就被那帮诗人拐到了弯道上去,要不哪来的这么多奇思妙想?

想着,他恨恨的瞪了一眼侍立在旁的李商隐,把后者瞪得莫名其妙的,完全不明所以。

等到李德裕退下,李商隐也担心的提示道:“陛下,盐铁降价,确实值得商榷啊。刘相当年也是通过盐铁变革增强了朝廷的收入,陛下您明明有开拓之志,这厢却自降收入,臣确实有些不解啊。”

“不解就不解吧,这事啊,跟你说也说不明白。”李瀍摆摆手,示意他不想纠缠在这个话题上了。解释不通的事,他浪费那个口水干嘛?要说让利,他早就让出了大头了,房产可是后世政府的宝贝,从开始商品化,到价格一路飙升,卷了多少百姓的财富去?他这边直接就按户籍赠予了,不比盐铁什么的数目大多了?

后世的经历告诉他,百姓手里要有余钱,才能有余力响应政府的号召,不然怎么拥戴你也是白搭。自己征兵,已经将百姓的子弟一扫而空了,然后通过盐铁压榨他们原本就不多的财富么?只要禁绝了私营商贩,不让这部分财富外流就行了,管他价格如何呢?

自己接下来要搞的花样很多,只等道士们搞定三门峡就要开始了。

比如之前弄出来的糖霜,端午时,粽子那么好卖,就是靠了这玩意。自己当时用的是木炭过滤红糖的取巧方法,这次可是要让道士们去蜀地种甘蔗,直接熬出白糖来。糖可是妥妥的奢侈品,不变相给百姓减减负,谁舍得花钱买这东西?

除了糖,他还得将搧猪的技术推广出去,这个倒是不用他忙活了,太液池畔那些开始就跟着他的农户,已经将这项技术推广出去了,毕竟乡邻亲友过来问,也不能不说啊,皇上又没交待要保密。

解决了猪养殖的问题,那就多了很多猪肉烹饪的问题,这个倒是不用劳他费心思,华夏人杰地灵,用不着他教,与后世类似的菜式肯定会一一涌现的,有好吃的,还怕没人想出做法来么?

另外,冶铁技术肯定要设法改进的,军队不够用呢,李瀍的目标是短期内造出足够的火枪,然全体换装成火枪兵。之前的防御战,主要立功的就是火铳手,吐蕃人冷不丁看到会喷火放雷的棍子,一下就被打懵了,李瀍准备利用这个优势,迅速收复失地,在吐蕃人适应过来前,就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在陇右。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李瀍带过来的科学种植的农业技术。看长势,太液池畔种的麦子应该是要丰收了,杜牧最近听说自己要派他去陇地,一直就在田里泡着呢,誓要学会皇帝的科学种植手段,然后带到陇地去。

这项技术,李瀍也没保密的意思,巴不得杜牧赶紧学会了,帮忙推广开来呢。后世的谚语说的一点都没错“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社会百业,确实缺一不可。

只可惜,农业的收获,要到秋天才能看到,而且长安的新农业技术,只有太液池畔的那一小块地。估计得两三年才能在长安推广开,想波及到更远的地方,怕是得三五年了。

就是暂时还不确定,那帮道士研究火药时,有没有发现化肥这个副产品,或许应该再给他们点提示?

这东西才是真正的划时代产品呢,一旦出现,就能秒杀一切的那种级别的。

当然,李瀍考虑到自己有病,所以也没急着去研究,而是放任给了道士们钻研。谁让他是皇帝呢,除了领兵出征这种事外,他都可以不用多费心思,放任给信得过的手下去做就行。

高血压这病,在他看来,就是个懒人病,只要不劳心劳力,就是最好的养病手段,甚至比吃药还管用。前世是没机会验证这个观点了,到唐朝来试验一下倒也不错。

别的不说,唐朝这空气多好啊,水里也没污染,环境更是一等一的,皇宫里还有亭台楼阁呢,玄武湖更是大的跟海一样,当年高祖皇帝在湖上泛舟,连玄武门打起来了都不知道,就想想这湖有多大吧。

据说,这湖本就是刘彻喜欢海边的感觉,命人开凿的,拿来散心养病,是再好不过的了。

反正李瀍穿越以来,就没感觉过头疼,也就是前阵子造火枪指挥战斗,有点劳神,感觉神经有点紧张,现在事情过去了,很快又放松了,也就是没有血压计,否则搞不好能测个新低的数值出来。

“陛下,快来,快来,我钓到了好大一条鱼,您快来看看。”湖边,小玉儿兴奋的叫着,还未脱稚气的童音,给空旷的皇宫里增添了不少色彩。

幸或不幸,这个女孩小小年纪就嫁给了自己,李瀍前世都活到40好几了,加上这一世的,差不多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对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当然兴不起什么欲望来,倒是有种多了个女儿的感觉。

于是,他采取的也是宠女儿的方式,宠着这个名字与三国大才荀彧同音的小女孩。在他的宠溺下,女孩很快解放了自己的天性,整天带着服侍她的小宫女,以及李瀍教的女学生在皇宫里各种撒欢,也成了个孩子王般的存在。

她倒是带了十几个族人过来,但这些人也没法到皇帝的后宫里来提出劝谏,更何况,小玉儿只是年纪小,辈分却高,也没有这些族人提意见的余地。

当然,也可能是来之前,荀家就精心挑选过一遍,特意没让辈分比她高的人过来。毕竟皇帝有提拔皇后娘家人的意思,当然是晚辈容易提拔,真搞个长辈过来,你是想给皇帝找个长辈么?

汉武帝提拔霍去病的故事,也不是什么秘密,有机会了,荀家也想效仿一下呢。

“哈,有鱼啊,今晚可以有鱼吃了。”李瀍快步走过去,看了一眼,果然是条大鱼,“你那些后辈怎么样了?”

“他们啊,还在驿馆里候着呢,一个个年纪轻轻的,老成得很,每次见我,都是束手行礼的,老气横秋的。”小玉儿扁扁嘴,表示不屑。

“哈,正好今天你钓了大鱼,就办场家宴吧?正好也见见你们荀家的才俊。”李瀍觉得晾了这帮人一个月,也该见见了,万一里面真有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