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闯荡江湖

传奇,从一声啼哭开始。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日,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静谧的夜空,一名男婴在洛阳夹马营的一处宅院呱呱坠地。

喜得贵子的男主人名叫赵弘殷,他给自己的孩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赵匡胤。

匡,匡扶社稷;胤,子孙相承。

从“赵匡胤”这个名字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孩子所寄予的期望。可这个时候的赵弘殷一定不会想到,这个新生的婴孩和他伟大的名字都将被载入史册,被后人仰望。

在正式介绍第一男主角前,先来认识一下他的父辈们。

赵朓,赵匡胤的高祖父,娶妻崔氏。赵朓“以儒学显”,唐朝时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县令。正是赵朓为赵氏家族奠定了官宦世家之基。

赵珽,赵匡胤的曾祖父,娶妻桑氏,“历藩镇从事,累官兼御史中丞”。唐末官制混乱,这里的“兼御史中丞”不是什么高官,只是藩镇幕僚兼领的中央虚职,除了好看好听之外,没有任何用处,所以赵珽仍然是一名低级幕僚。

赵敬,赵匡胤的祖父,娶妻刘氏,“慷慨有大志”,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刺史乃一州之长,这个级别足以光耀赵家门楣。赵氏历经三代、百余年的奋斗,终于成为当地较有声望的家族。

赵氏世居涿州(今河北涿州),与幽州(今北京)毗邻。据史料记载,赵氏从赵朓开始“以儒学为业”,祖孙三代“累代仕宦”。但他们靠的不是科举入仕,而是依附于“河朔三镇”之一的卢龙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驻地幽州),这一点可从赵氏三代的任职地点都在卢龙镇下,以及赵朓直接出任幽都令等信息推断出来。

在当时的形势下,朝廷没有权威,藩镇才是历史舞台的主角。一个人想要安身立命、建功立业,都离不开藩镇这个平台,所以老赵家的选择是十分务实的。

赵氏家族的成功之路走到赵敬这一代,遇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唐光化二年(899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跟强大的朱温火拼惨败,自此一蹶不振。刘仁恭的下属赵敬眼见靠山不稳,为避覆巢之祸,忍痛放弃了工作,举家搬迁到保州(今河北保定)丰归乡东安村,他的儿子赵弘殷就出生在这里。

赵氏搬迁到保州后,家道中落,沦为庶民,赵弘殷自然无法沿袭父辈的入仕之路。他喜欢武艺,年轻时就练就了一身功夫,尤其擅长骑射。凭借这一优势,赵弘殷投入镇州王镕(原成德军节度使,被朱温封为赵王)麾下。由于作战骁勇,屡立战功,赵弘殷颇受王镕赏识,不仅工作稳定、衣食无忧,还解决了老婆问题,娶了定州人杜氏(即后来的昭宪太后)为妻。

可惜王镕这人缺乏远见,只满足于当一个小小的藩镇之主,周旋于各大强敌之间。久而久之,赵弘殷便觉得跟他混没什么前途。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弘殷奉王镕之命,率五百骑兵驰援正与朱温(后梁太祖)交战的李存勖(后唐庄宗)。由于赵弘殷增援及时,他本人又骁勇善战,因此得到了李存勖的赏识,被他纳入麾下,留在禁军任职,赵弘殷因此举家搬迁至后唐都城洛阳,住在夹马营一带,并在这里迎来了第三个孩子的出生。

新老板比前任老板强得多,甚至一度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赵弘殷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可命运实在弄人,李存勖因为宠幸宦官伶人,没几年就垮台了,中原再度陷入混乱。此后短短二十年间,中原王朝三易其号,七位皇帝轮番登台。赵弘殷一直在禁军工作,却得不到历任老板的赏识,仕途不顺,加上不会搞钱,因此经济十分拮据,生活也很窘迫。这段经历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赵匡胤当了皇帝后还经常回忆儿时的艰苦时光。

然而赵弘殷为人正直厚道,与妻子感情融洽,也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尽管生活不富裕,但夫妻两人齐心协力,尽最大的努力去呵护和教养孩子,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也为赵匡胤造就了健全的人格。

在父母的呵护下,生逢乱世的赵匡胤难能可贵地拥有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他热衷于与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尤其钟爱一匹小石马,经常扮作骑着骏马、威风凛凛的将军,指挥“士兵”作战。

驰骋疆场,勇冠三军,这或许就是少年赵匡胤的理想吧!

与很多年少成名的天才不同,赵匡胤早年的成长经历可谓波澜不惊。936年,后晋攻入洛阳,后唐灭亡,效力禁军的赵弘殷随之换了新老板——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

不久后,后晋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十岁的赵匡胤随父亲离开洛阳,来到新帝都,开启了自己的少年生活,也为开封这座城市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944年,赵匡胤十七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下,他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他父亲的同僚贺景思的长女贺氏,结束了单身的生活。

成家之后,赵匡胤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生活。父母健在,弟妹尚幼,妻子贤惠,闲来无事便和伙伴们骑马射箭、习武打拳、斗鸡走狗,生活无忧无虑,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他刀枪棍棒,无一不精,拳脚功夫,无一不通,据说还开创了“太祖长拳”。

但日子一长,赵匡胤就开始厌倦这种生活。窘迫的家境、操劳的父母、身无长物的自己——堂堂七尺男儿,不能为二老分忧解难,只知啃老度日,岂不令人汗颜!彼时的赵匡胤夜夜辗转难眠,不断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大丈夫理应胸怀大志,图谋建功立业;而自己空有一身好武艺,却无用武之地!赵匡胤左思右想,下定了决心:至少要像父亲一样驰骋沙场、为国征战,才不枉此生!

当这种思考不断深入时,一个大胆的想法突然冒了出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心动不如行动,决定追求梦想的赵匡胤毅然辞别父母与妻子,离开了这个虽不富裕却很温暖的家——好男儿志在四方,他要外出闯荡!

赵匡胤没写过回忆录,也没写过游记之类的文字,史料对他早年的经历记载更是语焉不详,因此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资料中大体勾勒出他当年的游历路线。

“游历”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史书为了照顾皇帝的面子,赵匡胤这段离家在外的经历,用“流浪”来形容其实更为恰当——他不是旅游观光的贵公子,也不是行万里路的秀才,而是一名外出务工人员,一个追寻梦想的青年。

离开汴京后,赵匡胤选择了向西溯黄河而上。

走在黄河古道上,看见河水滔滔,奔腾不息,浩荡东去,赵匡胤不禁受到了极大鼓舞:男子汉大丈夫就该像这气势磅礴的黄河一般,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毫不惧怕,永不止步!哪怕千回百转,哪怕翻山越岭,依然奔着大海而去,向着那个最终目标坚定地前进。

在初出茅庐的赵匡胤看来,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机会。自己年轻力壮,敢打敢拼,又有绝世武艺傍身,只要遇到独具慧眼的伯乐,建立一番功业,自然不在话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离家出走数月后,赵匡胤的盘缠花光了,工作却没着落,成了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只得风餐露宿、流落街头。实在饿极了,赵匡胤有时还会放下脸面向沿途的人家讨要,有时甚至会挖些野菜凑合来填饱肚子;实在没穿的,衣服脏了破了,也只得将就着继续穿。那时候的赵匡胤面有菜色、衣衫褴褛,一副丐帮弟子形象。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无依无靠的赵匡胤突然想起了这句话。父亲在禁军打拼多年,有不少故旧好友,其中不乏坐镇一方的大员,自己或许可以到他们那里去碰碰运气,于是他转而南下,继续找寻属于自己的机会。

后汉乾祐年间的一天,复州(今湖北仙桃)防御使王彦超的府上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对方自报家门——乃故人赵弘殷之子。

王彦超见到来人,着实吃了一惊。赵弘殷曾和他同在禁军任职,也是一条汉子,但眼前这个风尘仆仆的落魄青年实在不像他的儿子。

这个落魄青年正是赵匡胤。他看出对方的疑惑,便如实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王彦超还算热情,赵匡胤也不客气,提出想让他帮自己在复州谋一份差事。

这个请求并不过分,毕竟王彦超作为复州的一把手,帮人安排个工作还是不在话下的。可他打心底里不喜欢甚至有点瞧不起赵匡胤,好酒好肉招待几天后,王彦超就给了赵匡胤一些银子并说道:“贤侄对不起,我就不留你了。”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就没必要赖着不走了。赵匡胤深鞠一躬,离开了复州。

老到的王彦超对自己的送客方式十分满意——既盛情款待,尽了地主之谊;又给了对方面子,做到仁至义尽。想来,赵匡胤也不会怪罪自己。

被扫地出门的赵匡胤没有忘记王彦超拒而不纳的薄情。十多年后,当命运逆转,赵匡胤荣登帝位时,他仍然没有忘记这段经历——毕竟被人瞧不起的滋味总是不好受的,何况是“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遭犬欺”。

其实赵匡胤或许应该感谢王彦超,毕竟如果不是这次被拒绝引起的“蝴蝶效应”,一切就会是另一番光景,他的人生可能朝着完全不同的轨迹发展。或许,这就是天意吧!

投靠故人的算盘落空后,赵匡胤只好继续在湖北境内游荡,希望能有一张“馅饼”从天而降。他不相信,天下之大,他赵匡胤竟找不到一展抱负的安身立命之所。

可能老天爷也觉得赵匡胤可怜,决定给他一个小小的机会。

同在湖北境内的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董宗本也是赵弘殷故交,赵匡胤尽管上次被熟人拒绝,心里很不痛快,但他还是硬着头皮上了董宗本的门。

这一回,赵匡胤确实遇到了好人。得知老朋友的儿子不远千里前来投靠,董宗本十分热情,当即让他住到了自己家里,并承诺给他安排一份工作。赵匡胤深受感动,开始憧憬在随州开创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董宗本确实在积极帮助赵匡胤,但他的儿子董遵诲不以为然。

董遵诲时任随州牙校,虽没读过多少书,却颇有韬略,兼武艺绝伦,射术高明,为人颇为自负。由于两人年龄、特长均相近,董遵诲对穷困潦倒的赵匡胤抱有一种排斥甚至鄙视的心理,时常在赵匡胤面前展示自己的优越感。

寄人篱下的赵匡胤尽量控制情绪,不跟董遵诲起正面冲突。但他毕竟年轻气盛,有时也不给对方留面子,两人几次谈论兵事,都是董遵诲理屈词穷,狼狈败北。

一天,董遵诲问赵匡胤:“赵兄,我昨晚做了一个怪梦,梦中看到城上紫云如盖,又梦见一条长达百尺的黑蛇化作飞龙腾空而去,周身电闪雷鸣相随。你看我这个梦是何征兆?”

《宋史·董遵诲传》将这个梦解释为赵匡胤是真龙天子的启示,但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段故事更像董遵诲用“黑蛇化龙”的梦境来隐喻自己将来会飞黄腾达。这当然是一种炫耀,只不过“预测”错了对象而已。

对于这种炫耀,赵匡胤选择避而不答。他自尊心极强,可以忍受流浪时的风餐露宿、居无定所,可以忍受别人对他不闻不问、漠不关心,却无法忍受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董遵诲的仗势欺人让赵匡胤倍感压抑,这种仰人鼻息的生活也让他无法继续忍受,于是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离开。

辞别董宗本的赵匡胤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离家一年来,他西出潼关,南下荆襄,走过沙尘滚滚的黄河故道,穿越饱经风霜的中原大地,辗转奔波千余里。他受过别人的白眼,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却仍一无所获、一事无成。最初的一腔热血、满腹豪情,已经消磨殆尽,建功立业的梦想却仍然遥不可及,甚至愈来愈远……

面对困境,赵匡胤一度想放弃。他想起了自己那个温暖的家庭,想起了家中的严父慈母、娇妻幼弟。他的家庭虽不富裕,却足够温馨,回到那里,远胜做一个四海为家的流浪汉。但赵匡胤终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失败的经历虽然让他产生了挫折感,但更激起了他性格中绝不服输的一面。复州和随州的经历固然让他郁闷,却也让他明白了一些道理: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只有依靠自身实力。

赵匡胤不再向南,而是转向西北,溯汉水而上,不久后就到达了湖北重镇襄阳。由于没钱投店住宿,赵匡胤只能向全国性的“连锁招待机构”——寺庙借宿。在这里,赵匡胤遇到了一个擅长看相算命的老和尚。

老和尚仔细端详着赵匡胤的面庞,神秘地说:“你命中有富贵,继续往北走,就有机会了。”

看出赵匡胤的犹豫,老和尚继续说:“我给你足够的盘缠,你继续往北走吧!”这次经历让赵匡胤开始相信,自己可能真的要时来运转了。于是,按照大师的指示,赵匡胤继续北上,一直走到了一个他无比熟悉的地方——黄河。

一路向北,一路向北——如今已经到了黄河边上,机会仍没出现,下一步,他要去往何方呢?

向东?那里有自己的家,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回到汴京。赵匡胤仿佛已经看见了家中昏黄的灯光,感受到了家中被窝的温度。向北,坚持原来的方向,渡过汹涌的黄河,或许预言中的那个机会会突然出现,然后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或许,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渡河还是向前?!赵匡胤做出了改变他命运的一个决定。

渡过黄河后,赵匡胤进入山西境内。很快,又一道难关横在了他的面前——打仗。打仗在五代十国可谓司空见惯,但是当赵匡胤打听清楚交战双方和各自主帅后,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机会可能真的来临了。

此时交战的双方,一方是后汉的藩镇叛军,主帅是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另一方是平叛的后汉官军,主帅是后汉枢密使、同平章事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