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宁王的谋划

那些位分低微又未曾育有子嗣的妃嫔,不是随驾殉葬,便是被送去了姑子庵终老。想到这些,老荣太妃总是不由得叹息,手中的佛珠转得更快了。

论起辈分,老荣太妃确实是宫中最为尊贵的长辈。她的寝宫虽不及从前奢华,却也维持着基本体面。可惜后宫之中,从来都不是以辈分论高下的地方。

先帝当年遣宁王就藩,却独留老荣太妃在宫中,用意不言而喻。这是一道无形的枷锁,将母子二人牢牢禁锢。

这些年来,宁王在外人眼中愚钝无能,沉迷美色,纵容宠妾,几乎将宁王府搅得天翻地覆。每每有人提起,总是摇头叹息,说他辜负了先帝的期望。

皇帝原本已动了恻隐之心,准备在除夕过后颁布恩旨,准许宁王将老荣太妃接回封地。太妃宫中的下人们已经开始暗暗收拾行装,期待着能够离开这座金丝笼。

但宁王妃的事情传来,令皇帝龙颜大怒,这道恩旨自然也就搁置了下来。宫人们又将收拾好的行李默默放回原处,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大长公主终究也是老荣太妃膝下的干女儿,让她尽孝便是。这个安排看似周到,实则处处透着凉薄。

宁王一家告退后,直奔老荣太妃宫中,恰巧遇见大长公主也在。

老荣太妃双鬓染霜,见到阔别已久的儿子,喜不自胜。她的手微微颤抖,想要抚摸儿子的面庞,却又生生忍住。

“儿臣给母妃请安。”宁王跪地叩首。

“快快请起。”荣太妃连忙示意他们站起,一一唤到跟前嘘寒问暖,“路上可还顺遂?这几日京城寒气重,你们可要多添些衣裳。”

宁王目光落在大长公主身上,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皇妹,许久不见。”

他们兄妹同年同月,只差两日。幼时一同在宫中长大,亲如手足。如今再见,却已是天各一方。

“皇兄许久不曾踏足京城了吧?”大长公主淡淡问道,手中的茶盏纹丝不动。

“是啊,上次回京还是为了东陵王和柳家女的婚事。”宁王眸中寒光闪烁,哪还有半分敦厚之态。他的指节微微泛白,显然是在极力压抑着什么。

听闻“柳家女”三字,大长公主紧握着披风,指甲几乎要嵌入掌心。她缓步走出殿外,寒风扑面而来,却浇不灭心中的怒火。

宁王紧随其后,“看来皇妹对这柳家女也是深恶痛绝?”

“何止深恶痛绝?”大长公主冷笑,声音里带着刺骨的寒意,“恨不得将她碎尸万段。”

“她毕竟是柳守宁的女儿。”宁王意味深长地说道,目光落在远处的宫墙上。

提起柳守宁,大长公主眼中恨意翻涌,心口仿佛被重锤击中,痛得几乎喘不过气。那些被刻意埋藏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

“本宫永远不会忘记,柳守宁是如何拒绝本宫的。”她的声音冰冷刺骨,“那日朝会上,他当着百官的面说,宁可辞官归乡,也不愿与本宫有任何牵扯。”

“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别太过执着,伤了自己。”宁王轻声劝慰,对这个皇妹,他始终怀有几分真心。

“伤?”大长公主冷哼一声,“为了那种人,不值得。只是看到柳家死灰复燃,柳婉婉还嫁给萧如雪,风光无限,本宫心中着实不快。”

她的目光扫过庭院中的梅树,枝头零星点缀着几朵白梅,在寒风中摇曳。这景致本该赏心悦目,此刻看来却刺目得很。

宁王站在她身旁,眼中闪过一丝野心,“风光不过一时,待大事成后,皇妹想如何处置她,不过是一句话就能搞定?”

“扬县那边如何了?”大长公主转而问道,声音压得极低。

“人手不足,武器铠甲也缺。”宁王简短答道,眉头紧锁。

大长公主蹙眉,朝廷对武器铠甲管制极严,非同小可。稍有差池,便是掉脑袋的大罪。

“且看这次司家态度如何。”宁王低声道,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

云州司家承接了兵部部分武器铠甲的生意,自然有兵部官员监管。但只要给够银子,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

“人手的事继续招募,让玉侧妃多拿些银子。本宫被那柳婉婉算计,损失了二十余万两,如今能动用的银子不多了。”大长公主将事情始末告知宁王。

宁王闻言大怒,“又是她!今日我先去东陵王府拜访,才知她去了碧云寺,当着众人面道出王妃死讯。刚才无奈之下只好将此事告知太后与皇上,天亮就得启程回秦州了。”

他的拳头攥得死紧,指节发白。这柳婉婉,当真是处处与他作对。

大长公主对宁王妃之死并不意外,只是冷冷道:“活着帮不上忙,死也挑这般时候,晦气。本宫特意在初三设宴,请了众多文武大臣,原想让皇兄露露脸,如今也是不成了。”

“倒是便宜了那些人。”宁王冷笑,“不过无妨,来日方长。”

夜色渐深,寒风呼啸。殿内灯火在黑暗中摇曳,仿佛随时会熄灭。大长公主望着远处的宫墙,眼中寒意更甚。

这座宫城,终究是个人吃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