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风匣声里的岐黄

清晨的药碾声被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王砚抬头时,见村头豆腐坊的周婶扶着门框直喘气,粗布围裙上沾着大片水渍,显然是强撑着做完了早市生意。“王大夫,救命......“她话音未落,又是一连串撕心裂肺的咳嗽,“我这肺管子,怕是要咳断了......“

诊室里弥漫着浓重的豆腥味。周婶的手背上布满皲裂,舌苔白腻,脉象浮紧而重按无力。她蜷缩在诊床上,每呼吸一次都伴随着拉风箱般的喘息声:“起早贪黑磨豆腐,着了凉,一开始以为是小感冒......“话没说完,剧烈的喷嚏震得整个人都在发抖,清涕不受控地流下来。

正要开方,张院长端着刚熬好的姜茶进来,铜炉里的炭火映得他眼镜片发亮:“参苏饮。“老人用茶勺敲了敲杯沿,“气虚外感,表寒里湿,这方子正合适。“他转身从书架上抽出本油印的《马山时疫录》,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干枯的紫苏叶标本。

王砚摩挲着药方上的字迹:人参扶正,苏叶解表,前胡、桔梗宣肺化痰。父亲曾说过:“体虚之人外感,如同雪上加霜,既要驱散外邪,更要守护正气。“他特意加重了党参的用量,又加了一味辛夷花通鼻窍。周婶捧着药碗的手还在发抖:“这药......能让我赶上明早做豆腐?“

三剂药喝完,周婶复诊时带来两盒热乎的豆腐脑。“喝了药当晚就止住了咳嗽!“她的眼睛亮得惊人,围裙上还沾着新鲜的豆浆渍,“今早做出来的豆腐,比往常都要嫩三分!“王砚却发现她仍面色苍白,脉象虚软,便在原方基础上加了黄芪和白术:“再喝三剂,把底子补一补。“

这事很快在镇上传开。第二天,卫生院门口排起了长队,大多是像周婶这样起早贪黑劳作、不慎外感的村民。王砚守着药炉,看着砂锅里翻滚的参苏饮,忽然想起儿时跟着父亲出诊的场景。那时每到农忙时节,父亲总会背着药箱穿梭在田间地头,给劳累过度的村民把脉开方。

深夜,王砚在药房盘点药材,发现紫苏存量告急。张院长递来张纸条,上面画着后山紫苏生长的路线图:“明早去采些,鲜紫苏的药效更好。“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药斗上,当归、川芎、黄芪在微光中泛着沉静的色泽。手机震动,是周婶发来的消息,还附了张照片:热气腾腾的豆腐坊里,工人们正忙着点卤,案板上整齐码放着新做的豆腐。

“王大夫,多亏了您的药!“周婶的语音带着笑意,“这几天做的豆腐,都被老客抢光了!“王砚望着窗外的夜色,想起白天问诊时那些布满老茧的手,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身影。他翻开新的病历本,写道:“参苏饮里,融的是草药的性味,解的是人间的辛劳。每一味药,都是医者对苍生的牵挂。“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下又一下,惊起了屋檐下的夜枭。而在卫生院的药圃里,新播的紫苏种子正在泥土中悄然萌发,等待着春风拂过时,舒展成守护一方安康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