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将最后一碟清蒸鲈鱼端上桌时,手指不小心碰到了盘边,滚烫的触感让她差点松手。她咬牙稳住,将鱼平稳放在转盘中央。
“小心点!”父亲周建业从厨房探出头,浓眉紧蹙,“这条鱼蒸了十二分钟,火候正好,摔了可惜。”
“知道了,爸。”周敏低声应道,悄悄把烫红的手指藏在围裙下。她转身时听见桌旁几位老顾客的窃窃私语。
“老周的女儿?怎么笨手笨脚的。”
“现在的ABC都这样,中不中洋不洋的。”
周敏假装没听见,快步走回厨房。龙亭中餐馆开了二十三年,这些老顾客从她穿开裆裤时就认识,却永远把她当外人。她摘下厨师帽,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浸湿。七月的纽约唐人街闷热难耐,厨房里更是如同蒸笼。
“6号桌的宫保鸡丁好了没?”父亲的声音从灶台边传来,伴随着铁勺与炒锅的碰撞声。
“马上。”周敏迅速将备好的食材倒入另一个炒锅,动作利落地翻炒起来。她在烹饪学校学的法式技巧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父亲坚持用传统方法,大火快炒,油烟弥漫。
餐馆门铃响起,周敏透过传菜窗口看到一群西装革履的白人走进来。父亲立刻放下锅铲,整了整衣领迎出去。他操着带浓重口音的英语热情招呼:“Welcome to Dragon Pavilion! Table for six?”
周敏看着父亲弯下的背影,心里一阵酸涩。父亲对白人顾客总是格外殷勤,对她却严厉得近乎苛刻。她将炒好的鸡丁装盘,撒上花生米,动作比标准流程快了三分钟——这是父亲要求的“龙亭速度”。
“小敏,把这盘送给3号桌的老王,他等半天了。”父亲回来时递给她一盘扬州炒饭,“他女儿今天从BJ来,别怠慢了。”
周敏接过盘子,注意到炒饭里加了额外的虾仁和火腿——父亲对老乡总是格外照顾。3号桌坐着一位白发老人和一位年轻女孩,女孩正用手机拍摄餐馆的装潢。
“您的扬州炒饭。”周敏放下盘子。
“谢谢。”女孩抬头微笑,普通话标准得让周敏惊讶,“这装修真有年代感,像老电影里的场景。”
老人骄傲地说:“我九五年第一次来美国就是在这吃的饭,味道一点没变。”
周敏勉强笑笑。没变——在父亲耳中这是最高褒奖,对她却是枷锁。回到厨房,她看见父亲正在教新来的墨西哥帮厨陈强如何正确切萝卜丝。
“不对,要这样,顺着纹理。”父亲握着陈强的手示范,“中国人讲究'顺',顺天应人,顺理成章。”
陈强似懂非懂地点头。周敏知道,这个“顺”字是父亲的人生哲学——顺应传统,顺应顾客,顺应命运。而她偏偏想逆流而上。
打烊后,周敏没有立刻回家。等父亲锁好门离开,她又溜回餐馆。这是她每周三次的秘密仪式——研发自己的融合菜式。
她从冰箱里取出准备好的食材:鸭胸肉、橙子、八角、肉桂和一瓶波本威士忌。传统与西方的元素在她手中交织。她将鸭肉用中式五香粉腌制,再用西式低温慢煮法处理,最后淋上用橙汁和威士忌调制的酱汁。
“这是什么?”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她一跳。
周敏转身看见林嘉豪站在厨房门口,他是隔壁奶茶店的老板,也是她在异国他乡为数不多的朋友。
“橙香威士忌鸭,”周敏有些不好意思,“还在试验阶段。”
林嘉豪凑近闻了闻:“香味很特别,中西合璧?”
“算是吧。”周敏切了一小块给他尝。
林嘉豪咀嚼片刻,眼睛一亮:“这个层次感...你应该参加下个月的布鲁克林美食节。”
“我爸不会同意的。”
“那就别告诉他,”林嘉豪眨眨眼,“以个人名义报名。”
周敏犹豫了。她知道父亲会把这视为背叛。但锅中的鸭肉散发着诱人香气,那是她内心渴望的味道——不属于纯中餐,也不是纯粹西餐,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可能。
第二天中午,餐馆比往常忙碌。周敏在传菜窗口看到那位昨天来过的北京女孩又来了,这次带着几个外国朋友。
“我爸呢?”周敏问正在摆餐具的陈强。
“周老板去海鲜市场了,说今天要亲自挑龙虾。”
周敏点点头,接过女孩那桌的点菜单:左宗棠鸡、幸运饼干、酸甜肉——典型的美式中餐。她叹了口气,还是按照标准做法准备起来。
正当她翻炒鸡肉时,听见女孩用英语向朋友解释:“这些其实不是正宗中餐,是适应美国人口味的改良版...”
“那你们平时吃什么?”一个金发女孩好奇地问。
“比如这个,”北京女孩指着菜单上的“蚂蚁上树”,“真正的中餐会用红薯粉丝,更细更有嚼劲,而不是这种透明的绿豆粉丝...”
周敏的手停了下来。这个来自中国的女孩,正在向外国人解释什么是“真正的中餐”,而她这个在唐人街长大的华裔,却被父亲认为不够“中国”。这种荒谬感让她胸口发闷。
下午三点,午餐高峰过去,周敏终于能喘口气。她坐在收银台后,偷偷用手机浏览美食节的报名页面。鼠标在“提交”按钮上徘徊时,餐馆门被猛地推开。
“小敏!”陈强慌慌张张冲进来,“周老板...医院...心脏病!”
周敏的世界瞬间静止。她只记得自己抓起钥匙冲出门,林嘉豪不知何时出现在身旁,开车送她去了医院。
急诊室外的长椅上,周敏紧握双手。医生走出来时,她几乎不敢抬头。
“暂时稳定了,”医生说英语,大概是看出她的不安,“但需要做搭桥手术,至少住院两周。”
两周。龙亭从未歇业超过一天。周敏脑中闪过那些老顾客不满的面孔,父亲醒来会第一个问餐馆怎么样了。
“你得回去照看生意,”林嘉豪轻声说,“这里我帮你守着。”
周敏摇头:“我得留下,我爸醒来需要...”
“他更需要龙亭正常营业,你知道的。”
周敏咬住嘴唇。林嘉豪说得对——对父亲而言,餐馆不仅是生计,更是他二十三年美国生活的全部意义。她最终点头,拖着沉重步伐回到餐馆。
傍晚五点,龙亭照常亮起霓虹灯。周敏站在厨房,面对一排熟悉的炒锅,突然感到无比陌生。没有父亲在一旁指导,每道菜都成了挑战。老顾客们很快注意到变化。
“今天的麻婆豆腐不够味啊。”
“老周什么时候回来?”
“丫头,这汤咸了。”
周敏不断道歉,额头渗出冷汗。直到7号桌点了一道不在菜单上的菜——北京女孩想请外国朋友尝尝“真正的中国味道”。
周敏看着冰箱里的食材,突然有了主意。她取出父亲珍藏的干贝、香菇和金华火腿,熬制高汤,又用精细刀工将豆腐切成发丝般细的丝。这不是龙亭的常规菜品,而是她在烹饪学校时研发的“文思豆腐羹”——中式刀工与法式清汤的结合。
当她把晶莹剔透的豆腐羹端上桌时,整个餐馆安静了一瞬。
“这...太美了,”北京女孩惊叹,“像艺术品。”
金发女孩用手机疯狂拍照:“我要发到Instagram上!”
周敏第一次在龙亭感受到成就感。回到厨房,她发现陈强正对着她切剩的豆腐边角料发呆。
“周小姐,”他犹豫地问,“这个...我能试试吗?”
周敏愣了一下,想起父亲从不允许帮厨碰正式菜品。但此刻父亲不在,而她需要帮手。
“当然,”她递给他一把刀,“我教你。”
深夜打烊后,周敏独自坐在空荡的餐馆里。手机震动,是林嘉豪发来的消息:“你爸醒了,问餐馆怎么样。”
周敏看着厨房里的一片狼藉,回复道:“告诉他一切都好。”
发完消息,她打开美食节的报名页面,光标依然停在“提交”按钮上。窗外,唐人街的霓虹与对面意大利餐厅的灯光交织在一起,在潮湿的路面上投下斑斓色彩。
周敏深吸一口气,点击了“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