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立志从官的初心

我叫陈振黔,出生在贵州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侗族小山村。那里的山水孕育了我,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也深深扎根在我的心底。从小,我就目睹了村民们为了生活辛勤劳作,却依然摆脱不了贫困的困扰。

记得八岁那年的深秋,连绵的阴雨天让山路变得泥泞不堪。我背着用旧布缝的书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学校赶。路过村口老王家时,听到屋里传来激烈的争吵声。我悄悄透过斑驳的木窗缝往里看,只见老王叔满脸通红,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张,声音哽咽:“这学杂费实在凑不出来,孩子明年咋上学啊!”一旁的王婶抹着眼泪,怀里抱着年幼的妹妹,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在墙角不安地踱步。那一刻,我攥紧了衣角,指甲几乎掐进掌心。从那以后,每次看到村里的孩子因为没钱上学,只能背着竹篓跟着大人去山上砍柴、放牛,我心里就像被无数根细针扎着。

村里有个和我同龄的孩子叫阿贵,他特别聪明,上课时眼睛总是亮晶晶地盯着老师,回答问题也又快又准。可他家实在太穷了,家里还有个生病的弟弟需要照顾。那年开学,阿贵没能出现在教室里。我跑到他家,看见他正蹲在院子里劈柴,小脸被柴火熏得黑乎乎的。他抬头看见我,眼神里满是羡慕和无奈:“振黔,你要好好读书,以后帮我们改变这苦日子。”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心里。

村里遭遇严重旱灾那年,我刚上初中。整整三个月滴雨未落,田里的秧苗卷成了枯草,就连村口那口百年老井也慢慢干涸。乡亲们排着长队,轮流用扁担去邻村挑水。有一次,我跟着父亲去挑水,来回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回来的路上,父亲累得直不起腰,扁担在他的肩膀上压出了深深的血痕。村里的老人们围坐在祠堂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不停地叹气。我看着他们布满皱纹的脸庞和浑浊的眼睛,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旱灾最严重的时候,村里的牲畜开始陆续死去。张大爷家唯一的耕牛倒下那天,他蹲在牛棚里,一声不吭地抚摸着牛的身体,泪水吧嗒吧嗒地掉在牛身上。那一幕让我心如刀绞,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有能力让大家不再承受这样的痛苦。为了找水,村里组织了青壮年去深山里探寻新的水源。父亲也去了,整整三天三夜没有消息。那几天,母亲整天守在村口,望着进山的方向,饭也吃不下。当父亲他们疲惫不堪地回来,说没有找到水源时,整个村子都陷入了绝望。那一刻,我改变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家里没有多余的钱买台灯,我就趁着夏天的傍晚,在院子里借着最后一丝天光看书。蚊子成群结队地围着我,在我的胳膊和腿上留下一个个红疙瘩,但我全然不顾,眼睛紧紧盯着书本。冬天,屋子里冷得像冰窖,我把手放在火炉边烤一会儿,暖和了就继续写字,笔尖在冻僵的手指间颤抖。

有一次冬天的深夜,我在写作业时,手实在冻得拿不住笔了。我起身想去添些柴火,却发现家里的柴火已经用完了。看着床上熟睡的父母,我不忍心叫醒他们。于是,我披上破旧的棉袄,拿着手电筒,摸黑去屋后的树林里捡柴火。寒风吹得我耳朵生疼,树枝划破了我的手背,但我顾不上这些,只想快点捡够柴火,好继续学习。当我抱着柴火回到家,重新生起炉火,温暖重新回到身体时,我又充满了学习的动力。

初中时,我参加了县里举办的作文比赛。为了写好那篇关于乡村发展的文章,我走访了村里十几户人家,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困难和对未来的期望。白天,我跟着乡亲们去田间地头,听他们讲述收成不好的无奈;晚上,我坐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采访笔记,常常写到深夜。当我捧着获奖证书跑回家时,父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更加坚定了我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

在走访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退伍老兵李爷爷。他曾经在部队立过功,回到家乡后,却因为村里的贫困,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他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咱们村太需要改变了,你一定要有出息,带着大家过上好日子。”李爷爷还给我讲了很多部队里的故事,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英勇奋斗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我把李爷爷的故事写进了作文里,还提出了很多关于乡村发展的想法。比赛那天,我站在台上,紧张又激动地朗读着自己的文章。当听到台下的掌声时,我知道,我的声音被大家听到了,我的想法也得到了认可。

进入高中后,学习任务变得更加繁重,但我依然没有放弃参加社会实践。我组织同学们成立了“乡村帮扶小组”,利用周末和假期,到村里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屋子、挑水砍柴。有一次,我们去看望村里一位卧病在床的老奶奶,发现她家里的屋顶漏雨,墙壁也有裂缝。我们几个同学商量后,用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买来了瓦片和水泥,帮老奶奶修补了房屋。看着老奶奶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也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在帮扶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一次,我们去帮村里的一位大爷收割稻谷,结果刚到田里,就下起了大雨。我们没有退缩,冒雨抢收稻谷。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打湿了我们的衣服,但我们齐心协力,终于在天黑前把稻谷收完了。大爷感动得直掉眼泪,非要留我们吃饭,我们婉拒了,但心里却暖暖的。还有一次,我们想帮村里修建一个小广场,让大家有个活动的地方。但是资金不够,我们就挨家挨户地去宣传,动员大家捐款。一开始,很多人不理解,觉得这是浪费钱。我们就耐心地给他们解释,告诉他们广场建成后能带来的好处。慢慢地,大家开始支持我们,纷纷捐款捐物。当小广场终于建成,看到村里的老人在那里晒太阳、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时,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类书籍。在《贞观政要》中,我看到了唐太宗李世民虚心纳谏、广施仁政,开创贞观之治,让百姓安居乐业;在《资治通鉴》里,我领略到了古代贤相良臣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这些故事让我热血沸腾,我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为百姓谋福祉。同时,我也关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案例。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一个个破旧的村庄变成了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福建晋江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带动了当地经济腾飞,让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些成功经验,都成为了我心中的榜样,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我还经常和同学们讨论这些案例,分析它们成功的原因。我们会假设,如果这些经验放在我们村里,应该怎么实施,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一次,我们在讨论浙江的农村电商发展模式时,我突然想到,我们村里也有很多特色农产品,为什么不能通过电商卖出去呢?这个想法让我兴奋不已,我开始查阅大量资料,学习电商知识。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不懂技术、没有设备,但我没有放弃。我向老师请教,在网上找教程自学,还利用假期去镇上的电商培训班学习。通过努力,我终于对电商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和几个同学一起制定了一个村里发展电商的初步计划。

在学校里,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历史的书籍,从古代贤官的事迹中汲取智慧,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案例中寻找灵感。我渴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像那些为民请命的英雄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百姓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