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掌握思维模型有四大好处:

1.完善学习力:便于理解知识,快速消化学习。

2.强化思考力:便于分析知识,精准洞悉本质。

3.优化沟通力:便于传递知识,保证沟通效果。

4.提升智慧力:便于应用知识,解决更多问题。

那么,什么是思维模型?

更高级的文字

如果让我来定义,思维模型就是人类的思维象形文字,是人类承载系统信息的高级符号。

为什么这么定义它?古老的象形文字,大多表达的是一种外在的现象和内在的感受。这些文字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交流,一个字、几个词就可以说明一种心情、状态,描述清楚我们见到的许多事物。然而,对于某些复杂的道理和背后的本质,我们却很难用几个字准确表达出来。即使使用了大量文字对其表达,有时也很难让对方清晰地理解。文字在这种地方会碰到表达边界,而思维模型是一种能够承载复杂信息和逻辑关系的框架,因此它更像是映射我们大脑思维的高级象形文字。它可以用图形、公式来代替纯文字,由繁到简地表达出复杂的思维和逻辑关系,达到让对方清晰理解的目的。

来看DIKW智慧层次结构这一思维模型。它由数据(Data)、信息(Information)、知识(Knowledge)、智慧(Wisdom)四个单词首字母组成:

1.数据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中可被记录和被鉴别的原始事件、经历和现象。比如,18、你、失去。

2.信息是被加工、命名、归类、连接的有意义的数据。比如,在18岁那年我失去了你。

3.知识是被梳理、提炼、组织的有逻辑的信息。比如,18岁那年我失去了你,从此我学会了珍惜。

4.智慧是对知识的收集、识别和应用。比如,我不仅会珍惜每一次“遇见”,也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

四者的关系,如下页图所示。

如果数据是点,那么信息就是将数据连接成线并归类为不同的形状;如果信息是形状,那么知识就是将这些形状理解为一种逻辑关系;如果知识是一种对逻辑关系的理解,那么智慧就是对这种关系的应用。当你通过图形结构理解了它们的关系,以后再为你展示这幅简单的图形,即使抛开描述它的大量文字,你也能轻松理解其背后的关系和道理。这就是更高级的文字——思维模型的妙处。

关于DIKW智慧层次结构这一思维模型,它本身应该归在DIKW中的哪一个层次呢?很好判断,它就是“知识”这一层的工具。它组合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些概念信息,并为它们建立了彼此的逻辑关系。如果你运用它去帮助自己提升认知,那么你就拥有了智慧。顺便说一句,知识和智慧可以通过推理和分析产生新的知识和智慧,而你通过知识掌握新的知识,这一过程也是智慧。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说:“一个人掌握80~90个模型,就能够解决绝大部分问题。而这些模型中,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本书含有100个思维模型,它们都同DIKW一样,是知识层面的工具,是更多高级的文字。我希望你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思维模型或者它们中的几个。你更可以尝试组织这些文字,用它们书写你充满智慧的人生。

关于本书

这本书源于我在2022年1月开始公开发布的系列视频——《由圆中的猫头鹰精选和创作的100个思维模型》(简称“圆中百知思维模型”)。这是一套用PPT制作而成的原创视频。这套原创视频受启发于“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而我的这套思维模型与其并不完全相同,它由三部分构成:

1.遴选“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中普适性更高、更适合用可视化方式表达出来的思维模型。(没有被选择的那部分也并非没有价值,只不过是我用可视化方式难以展开,或者概念直接,大家理解起来也并不困难,在以后的发布内容中我会把它们补齐。)

2.对我来说很有趣的、值得分享的,让我受益良多的,但没有被“查理·芒格100个思维模型”收录的其他领域经典思维和思维模型,如“沉默的螺旋理论”“莫塔五问”等。

3.还有几个基于别人的思维和思维模型启发,由我个人思考而来的原创思维和思维模型,如“大冰山模型”“需求月牙铲”“中间态放松”“共鸣能量释放”等。

以上思维模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的100个思维模型(实际上不止100个,有一些相关模型被整合到了一起,比如放大镜与缩小镜、4 Letters市场营销系列模型)。它们来自心理、经济、营销、咨询、培训、医疗、管理、工业等多个专业和领域。它们被我分为“认知自我”“认知世界”“思考与分析”“沟通与学习”“计划与行动”“总结与展望”6个部分。这6个部分是一个连贯的认知和行为过程:先看清人,再看清世界,接着思考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继而在其中进行沟通和学习来获得提升,最后为自己的目标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思维模型的入门读物,按照我排列的顺序阅读,走完这个连贯的认知和行为过程。按照这种顺序读完它,我相信你可以获得相对系统的提升。尽管它可以被当作一本入门读物,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本单纯搬运知识介绍基本概念的“词典”。这本书里面加入了大量我对它们的解读。这些解读,会帮助你从中获得深刻的思想和启发。

然而,你还是可以把它当作工具书,去优先阅读感兴趣的、急需理解和掌握的思维模型。我在本书的前面增加了一个《思维模型启发索引表》,包含了思考/分析、决策/选择、组织管理、工作提效、关系处理、培训辅助、表达力、学习力、创造力、行动力等多个维度。每个思维模型可以在哪些方面让你获得更大的启发,我都有所标注。在把它当作工具书的时候,你可以按需查找阅读。

尽管这本书是源于我的同名系列视频,但是请观看过我的思维视频的读者朋友注意,书中的内容并非完全照搬视频内容。它是在视频内容的基础上做了完善、补充和进一步深挖的。因此,你可以把它看成视频内容的丰富和延续。毕竟在视频的三五分钟里,我也很难把更多关键内容交代清楚。这样,对于你来说,阅读这本书就有两个作用了。第一是帮你回顾曾经看过的视频内容,随手翻阅,总要比点开App,点击我的主页,输入搜索内容,再点击视频要来得方便;第二就是上面所说的,你可以获得比原来视频内容更加系统、完善的思维模型知识。

本书的“口头禅”

“它可以被用在很多领域。”这句话(或者类似的话)可能是本书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原因有两个:第一,本书介绍的许多思维模型本身就具有非常高的普适性。它们揭示了人类社会或者世界上的某个基本规律,因此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用到,比如“80/20法则”“马太效应”“峰终定律”。第二,在研究和介绍思维模型的过程中,我总希望那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思维模型不局限于在自己的专业内发挥价值,而是能够被更广泛地使用,比如“RICE全科问诊模式”“TTT培训思维”“STP市场细分理论”。基于这样的思考习惯,这句话就总会在我的大脑中回荡,于是我就很自然地把这句话写了出来。

不过,为了避免反复出现这句话给你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我在最后的整理阶段已经尽力将这句话删除,或者换成别的说法。尽管如此,这种话还是不少的。因此在阅读时,你可以不把它当作一种唠叨,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反复强调的思考习惯,让自己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启发。

可能被怀疑成抄袭者

我相信在这本书的读者中,一定有人在阅读本书之前,就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对某些经典思维模型有了基本了解。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我的一些表达方式、理解角度、举的例子,都在网络上其他人的文章、视频中见过,甚至内容结构一模一样。这会让我像个抄袭者。

正相反,我公开发布“圆中百知思维模型”的时间最早是2022年1月5日,在此之后,我发布了很多思维模型的解读视频。我对这些模型的介绍与解读你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松搜到。承蒙大家厚爱,这些视频在圈子里有了不小的反响。当然,这种反响也会给许多同我一样的思维模型爱好者带来启发,然后以我对思维模型的理解作为基础,为大家做二次传播。由于视频发布的时间比较早,因此在我将它们以书籍的形式呈现出来之前,给了这种二次传播充分发酵的时间,并可能造成不低于我的视频传播范围的影响。这样,网络上很多与我的内容相似度非常高的文字稿件和图文笔记,就会先被许多读者看到。

举个例子。“能力圈”这一思维最初的版本是四个圈儿,即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你看过一些关于“能力圈”的解读文章、视频或者图片笔记,你也一定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解读,会在原来四个圈儿的基础上加上一个“自以为知道自己知道”的迷雾区(圈)。然而,在2022年2月11日我发布这期视频之前,你是找不到关于能力圈的这种解读的。如果恰好某些读者没有看过我的这篇内容,却看过其他的,今天再翻开这本书时,就会产生误会。这一点我有必要在这本书的前面说清楚。

在发布视频的这段时间里,我也没有把自己的内容撰写成公开的文字稿,以文章形式在我的自媒体频道发布。因此更早的文字稿,我是没有的。你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稿,基本上是他人转写的。不过你可以找到比这种文字稿更早期的我的视频。本书中许多关于思维模型更有深度、更加独特的解读方式,要是追根溯源,都会找到我这里来。

当然,话又说回来,并不是这本书中的所有话都是我自己说的,我也会把之前某些前辈或者思维模型提出者精准或简练的解读引用进来。比如,元认知可以简单理解为“认知的认知”。我认为这句话太棒了,似乎没有比它更简单、更精准的表述了。另外,关于思维模型的基本介绍和对某一概念的定义都是非常直接明确的,介绍它们一定是那几个词和句子,是不可能通过换种说法绕开它们还能表达得更好的。因此,这种概念性的描述和精准的解读,都会被我留在这本书中,成为这些思维模型的重要部分。

关于这本书的错误

思维模型是错的。

我指的是思维模型在面对所有情形的前提下。你可以这样理解,没有哪个思维模型可以适用所有范围,就像牛顿运动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一样。因此,学习思维模型的正确“姿势”是要把它看成一个工具箱里的工具,问题是钉子你就用锤子,问题是螺丝你就用电钻,问题是毛发你就用剃刀。当然在这个比喻中,工具箱也可能是一种思维模型。不要把任何一种思维模型奉为指导一切的经典,这一点请读者朋友在阅读本书时注意。

另外,某些转述者和传播者也可能对思维模型的理解产生一点儿误解或做了不恰当的引用。这种转述和传播会导致接收者对它们的理解产生偏误(可能我也在其中)。在接收者进一步转述和传播的过程中,会强化和加大这种误解。我会在本书中尽量指出可能出现的这种误解。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心,以上误解不会对我们的进步产生太大影响。相反地,有些误解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们看待它的角度(包括你认为我解读得可能不对的地方),以此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我说的是错的。

我指的是在严谨、全面的标准下。在介绍这些思维模型时,我对它们的理解和描述可能会产生偏误。我会按照我的理解对思维模型做比喻,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偏误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可以成为你了解和理解思维模型的敲门砖。这也正是本书的意义之一:不严谨但好理解的重要性要大于严谨而不理解。

简单易懂、激发兴趣是入门学习的首要任务。在这个阶段,它甚至比准确更重要。小学一年级的数学会告诉我们最小的数是0,1和2之间没有其他数;初中英语学过的语法有一些到高中会被推翻。专业知识的专业性是入门者入门时的障碍,这种障碍常被比喻成门槛。为了降低门槛,顺利入门,我们可能都需要先学习一些好理解但有点儿“错”的东西。既然是循序渐进地学习,那么后面的专业知识就不应该都挤在门口,挤得人入不了门。为了严谨和全面而拉长定义、补充条件、引入更多专业词汇和概念,只能增添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负担,甚至劝退初学者。若如此,我在自媒体平台制作的那些思维视频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看下去,这本书也写不下去,写下去了你也读不下去。

简单易懂,可领人进门,这就是我介绍思维模型的一个特点。领进门后你可能会发现我之前表达的东西有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请不要担心,在走向专业的路上,你自然会为其做修正和完善,然后让自己变得专业。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先用简单的方式去理解它,对它产生兴趣。

我经常帮助一些培训机构和讲师梳理课程内容,并按照我的理解制作课程的介绍类视频。那些开发课程的专业讲师非常喜欢我用自己的理解对那些专业知识做出“虽然不够严谨但非常贴切”的比喻。在此之前,他们发现自己太专业的知识以及对其习以为常的专业表述,从一开始就让人失去了兴趣,对学员能继续学下去就更不抱乐观态度了。我可以为各种专业知识梳理更好理解的逻辑顺序并做出生动而形象的比喻,这能让他们的学员对这门课程重新提起兴趣。我就像专业的传授者与不专业的学习者之间的一架梯子。没有这架梯子,面对一些专业性的门槛,许多人跨过去是非常吃力的,也没有跨过它的欲望。

关于“我是一架梯子”这种比喻,我本人也非常喜欢。在通往各自专业领域的台阶中,我是最低的那一阶。在广度上,我接触和研究各种思维模型并把它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这就必然造成我在深度上的不足,梯子都不是很高。不过话说回来,梯子虽然不高,但好在很多。这能让你从琳琅满目的思维模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几个,并踏上深入研究它的道路。

巨人的陨落

我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自我介绍,有这么一句: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跳跃。我不敢自比牛顿,但用这种说法来形容我当下所做的事情是贴切的。我把那些创造和提出思维模型的学者比作巨人,把我学习和研究思维模型并且试图把它们迁移出来的过程称为跳跃。

非常遗憾,在我写这本书的时间里,查理·芒格与丹尼尔·卡尼曼相继离世。他们是本书中被提及最多的两位巨人。人无法与时间对抗,巨人终将倒下。然而,他们为世人所留下的智慧财富,却可以被永远传承,这是另一维度的生命延续。巨人虽然会倒下,但他们为我们留下的思想高度,却可以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从跳跃学会飞翔。

致谢

最后,感谢我的小伙伴胡坤对我完成本书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