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鱼缸法则 “放纵”比强制更有力量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高情商父母必学的心理学
- 金文
- 5405字
- 2018-01-31 17:29:17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茁壮成长,就一定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
【鱼缸法则】
走进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室门口摆着的一个漂亮鱼缸。鱼缸里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开心地嬉戏着,它们长约3寸,脊背一片红色,头尤其大,长得很是漂亮。进进出出的人几乎都会因为这些美丽的鱼而驻足停留。
头大背红的小鱼们一直在鱼缸中鲜活地生长着,它们过得相当自得其乐,时而游玩,时而小憩,吸引着众人欣赏的目光。两年过去了,小鱼们的“个头”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3寸来长,在小小的鱼缸里游刃有余地游来游去。
这一天,董事长的顽皮小子来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非常兴奋地试图去抓出一只来。慌乱中,鱼缸被他从桌子上推了下来,碎了一地。鱼缸里的水四处横流,十几条热带鱼可怜巴巴地趴在地上苟延残喘。
办公室的人急忙把它们捡起来,但是鱼缸碎了,把它们安置在哪呢?人们四处张望,发现只有院子中的喷水泉可以做它们暂时的容身之所。于是,人们把那十几条鱼放了进去。
两个月后,一个新的鱼缸被抬了回来。人们纷纷跑到喷泉边捞那些漂亮的小鱼。十几条鱼都被捞起来了,但令他们非常惊讶的是,仅仅两个月的时间,那些鱼竟然都由3寸来长疯长到了1尺!
对于鱼的突然长大,人们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有的说可能是因为喷泉的水是活水,最有利于鱼的生长;有的说喷泉里可能含有某种矿物质,是它促进了鱼的生长;也有的说那些鱼可能是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但无论如何,都有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喷泉要比鱼缸大得多!
对于孩子的教育,事实也是这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长得更快、更大,就一定要给他活动的自由,而不要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让他们来控制自己的生活。父母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作为父母,应该除掉多余的担心,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对于生活的环境,孩子们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的一套处事方式,家长不要过于强求孩子不愿做的事情。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强制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
【少年克里斯的烦恼】
对于孩子的自由,为人父母者首先应该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那是多么的错误与愚蠢,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圣诞节到了,爸爸是个狂热的集邮爱好者,因此,他送克里斯的礼物是一整套珍贵的邮票。爸爸希望,这套珍贵的邮票能唤起克里斯集邮的兴趣。
事实上,8岁的克里斯根本对集邮没兴趣,他希望得到的是一套篮球明星卡,而不是爸爸眼里的珍贵邮票。
一天,克里斯在朋友那里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那套篮球明星卡,他很眼馋,于是就用爸爸送的邮票换回了朋友的明星卡。
发现这个交换后,爸爸非常恼火。令他生气的不只是克里斯不尊重自己,把爸爸送给他的礼物轻易地跟别人换掉。另外,爸爸认为,和克里斯交换的小孩年龄比克里斯大,应该懂得邮票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套明星卡的价值。爸爸觉得他知道这些却没有告诉克里斯,明显是在占克里斯的便宜。
爸爸用权威的姿态要求克里斯从朋友那里要回那套邮票,并退回了篮球明星卡。他鄙夷地向克里斯指出两件东西是不等价的。最后,克里斯被迫执行了爸爸的命令,这使得克里斯非常的窘迫,觉得自己十分的笨拙,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破裂。
事实上,克里斯爸爸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克里斯的自尊,使克里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产生了怀疑。克里斯虽然年幼,人生观还不是很健全,但是他同样也有自己的观点。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想法给予引导,将自己的要求隐藏在得体的语言引导上,让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实面貌,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粗暴的命令式态度最有可能招致的是孩子的反抗。
美国数学家哈里·科勒的老师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数学,通晓物理、天文,还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有—次,哈里·科勒的老师与他的夫人讨论如何才能教好学生的问题。他说:“教育学生就如同牧童放牛,我们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只凭性子硬牵着牛的鼻子走路,我们要学习那些有经验的农民,他们牵牛时,只到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缰绳。”
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教育哈里·科勒的——借书给科勒看,先让他自学,不懂可以再问老师,解答时老师也只是稍微提示一下。“我从来不像有的人喂孩子一样,一灌一个饱,也不将食物嚼烂了喂给孩子吃,我只是引起他吃东西的兴趣,让他自己摸索着走,就像牵牛一样,到拐弯处才给他指引一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担当的应该是指导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这样,孩子才不会过分依赖父母,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潜能才能得到挖掘。
有些父母会让孩子象征性地做出选择,但由于附加了苛刻的条件,孩子也相当于没有选择了。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让人根本没得选择。
在父母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使用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会让孩子陷入无奈的境地,导致他们更多的反抗。相反,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要求中带有尊重,维护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就会少一些。
如果不想让孩子留有遗憾,就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吧,你能代替他做很多事,但是不能代替孩子生活,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我们要做的是,以我们的经验去给他一些建议。
【遇到一个“缠小子”】
选择取决于思考,一个人要想进行自由选择,前提条件是可以进行自由的思考,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自由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父母的傀儡。
课余,老师和孩子们在做脑筋急转弯的比赛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由孩子自己出题,答对的孩子才有资格做下一个出题者。孩子们都很踊跃,他们积极参与着,思考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这次出的题是:“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脑筋急转弯。孩子们大概都听到过其答案,因此,“9只”“一只不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抢着说答案。老师发现,只有托尼没有吭声,他安静地坐着,显然是在努力思考。
老师问:“托尼,你觉得是几只呢?”
托尼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问题,反而问老师:“在这个城市里打鸟不是犯法的吗?”
老师:“我们假设不犯法。”
“那打鸟人使用的是什么手枪呢?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会不会震得耳朵疼?”
“肯定会疼的,80分贝至100分贝。”
老师被问得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问题跟还剩几只鸟有关吗?”
“有关的,老师。”托尼继续问道,“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鸟?”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边上的树上有鸟吗?”
“没有。只有这一棵树。”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鸟里边有没有聋子,听不到枪声的?”
“没有。”
“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老师很不耐烦地问:“托尼,你到底知道还剩几只吗?”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老师。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哦,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打鸟人的眼也没有花,”托尼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摔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已经满头是汗的老师这次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思想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
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大都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因此,父母给予孩子自由地思考的空间,是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是我们这个时代奇缺的人才。我们常常感叹,在今天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太少了,原创性的东西也太少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父母们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孩子心灵缺少足够的自由空间。
自由是心灵成长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源头。思维缺少自由,头脑就会老化,灵感就会消失。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学会“放养”孩子】
台湾诗人非马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
打开笼门
让鸟儿飞走
把自由还给
鸟笼
打开笼门,飞走的鸟儿获得了自由,然而全诗的点睛之处在于,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也获得了自由。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自己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
“囚禁”孩子的同时,父母也失去了自由。
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笼子里的鸟儿——孩子感叹:好没自由!父母这只鸟笼也慨叹:活着真累啊!
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有可能饿死。孩子也是同样。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没有在社会独自生存的能力。一旦父母因为一些原因无法顾及他们,他们就只能被社会淘汰。
让孩子知道,属于他自己的事,他能够做好的,他就应该做好,父母尽管可以帮他,可以教他,但不可能一辈子替他做。而他做那些事,是为了他自己,不是为了父母。
一个孩子如果能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就会很有信心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面对困难也能够想尽办法去解决,因而也就能够让父母放心地把他放到社会上去经受考验。这就跟把动物放归山林之前,需要训练它们的捕食能力一样。
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父母放手不管。
孩子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年龄太小等原因,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父母如果撒手不管,给予孩子太多自由,效果并不一定很好。这时就又用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政策——“有保护地放养”,既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成长,又进行必要的追踪保护;既不是放任自流,又不是管得面面俱到。
“有保护地放养”就是父母不断地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心态,在关键时刻及时伸出援手,向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同时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结果。
把孩子“放养”,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得培养一定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及一个为自己生存负责的观念。要让孩子知道:他要靠自己努力,才能达到他的目标。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都要为自己负责,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系鞋带、铺床叠被就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教孩子系鞋带的时候,父母要传导给孩子这样一个观念:这是你的事,你要学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你必须做好你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得自己负责任。
给孩子自由并不是说孩子可以不遵守社会规则,随心所欲做任何事。
事实上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每个人都有必要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如果孩子从小能将某些规则内化成习惯,他就不会觉得那些规则是难忍的束缚,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而那些没有任何规则意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一个秩序化的社会将感受到更多的压抑,甚至无法融入社会。
此外,社会通用的基本规则也能够帮助孩子适当地克制他们的任性,有计划地、有条理地去完成他们要做的事,而不用父母事事督促,时时检查。
比如在给孩子自由安排自己生活的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他们应该按时睡觉和起床,否则第二天上学将受到影响。这样的规则延伸到学习上,孩子就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作业,什么时候该玩,用不着父母去催促。
如果孩子没写完作业就去玩,对他来说,就是顶着压力去玩,玩不痛快,只有做完了,他才能轻轻松松。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他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尽力提高速度。这一好习惯如果养成了,不但孩子能够获得尊重和自由,家长也获得了很多自由,不用再为这类事情操心。
事实证明,没有硬性管理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向来不需父母督促,自己的生活也管理得不错,算得上井井有条;能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比较有主见,较少受外界的影响。
打开笼门,把自由还给“鸟儿”和“鸟笼”,也许当你打开笼门,鸟儿反倒愿意回来了。因为敞开的鸟笼已不再是牢房,而成了一个温暖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