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罗森塔尔效应 用积极的暗示武装孩子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高情商父母必学的心理学
- 金文
- 5889字
- 2018-01-31 17:29:17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孩子的成长方向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实验,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被期望的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对于智商中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显著。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大的魅力,更强的求知欲。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
这份名单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都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自信心得到增强,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进步得更快。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积极期望产生的积极结果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表明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比如说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们,在开始比赛前,几乎都有一种预感,觉得自己的状态很好,能出好成绩,而且现场的热烈气氛对他们的情绪高涨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激励和心理暗示,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这种精神对物质的作用,成为一个人成就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
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想法,罗森塔尔还对大白鼠进行了实验,看看人们的期望对动物是否也产生作用。这一次,他选择了大学生进行实验。罗森塔尔告诉实验的大学生:“现在有两种大白鼠,他们的品种是不一样的,一组十分聪明,另一组特别笨。我希望你们训练他们如何走迷宫,然后告诉我哪一组大白鼠更聪明。”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在罗森塔尔的指导下,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与大学生期望的一样,“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的正确:人的期望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或老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着偏见,孩子就会缺乏自知和自控的能力。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人在一种良好的期望中生活,经常听到的是期望的语言,就会变得非常自信,这时候心理、生理上会调整到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真的能如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达到一个个目标。因此,每位家长对孩子都要有一个好的期望,而且要通过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到你的期望。
被胎盘包裹着生下来的婴儿,在当地人看来,是幸福之星的来临。弗洛伊德即是以这种方式出生的。于是,从他出生那天起,在周围人的眼里,弗洛伊德就是幸福之星的来临,人们都相信他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对他的未来都抱有极大的期望。这种期望伴随弗洛伊德的一生,使他的自信心倍增,而他也自认为一定能成为大家眼中的人物,积极努力,终于成就大业,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也是在家人的期望中取得成功的。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祖母就常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父亲说他唱歌很有潜力。于是,在家人的支持和期望中,帕瓦罗蒂走上了舞台,并实现了祖母的期望。关于这点,成名后的帕瓦罗蒂曾说:“如果我不听父亲和祖母的话,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不错,我的老师培养训练了我,但没有一位教师对我说我会成名。只有我的祖母,只有祖母那句话激励了我。”
爱因斯坦长到4岁多了还不会说话,人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傻子”。上小学了,爱因斯坦功课很差,表现得仍然很平庸,训导主任曾向爱因斯坦的父亲断言:“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面对人们的讥笑和议论,尤其是面对训导主任给儿子下的结论,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并没有对孩子失去信心,他相信爱因斯坦一定能成才,并且期望他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为了培养起孩子的自信心,父亲为爱因斯坦买了积木,让他搭房子,搭好一层,便表扬和鼓励一次,结果,爱因斯坦情绪高涨地一直搭到了14层。
父亲还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爱因斯坦建立自信,消除爱因斯坦的消极情绪。而父亲的期望,也点燃了爱因斯坦心头的希望之火,让爱因斯坦振作起来,使他以一种不断进取的心态,努力奋进,最终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的物理学家。
马尔科姆·戴尔科夫是美国著名的专业作家。他的成功也同样源于老师的期望。
上中学时,有一天,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读完了小说《捕杀一只模仿鸟》末尾一章之后,接下去续写一章。
事隔多年,戴尔科夫已记不清自己当时究竟写了什么,也记不起老师给他打了多少分。但他的确记得——并且永生不忘——在他的作业后面,老师批注了四个字“写得不错”!
这四个字,改变了戴尔科夫的一生。受到老师鼓励的戴尔科夫回家后立刻写了一则短篇小说——这是他一直梦想要做但又决不相信自己能做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学校时光里,戴尔科夫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并总是带给老师评阅。老师严肃而真诚,不断给他打气和鼓励。后来他被提名当上自己所在中学校报的编辑。由此越发自信,就这样开始了卓有成就的一生。
今天的戴尔科夫确信,如果不是因为老师在作业本上写下的那四个字,他不可能取得今天的一切。
孩子们的心理世界其实非常简单,他们在接受亲友、师长们爱的同时,也会产生给对方以爱的欲望。这种欲望通常表现在用努力学习来报答父母的爱。
有位学生各科学习成绩都很一般,唯有物理相当出色。原来他曾从同学那里听说物理老师对其他教师说他懂事、做事稳妥。为了保住自己在物理老师心目中的好印象,也为了报答物理老师对他的爱意,他从此在物理课上表现得积极主动,回到家后首先完成的是物理作业。
孩子的成长方向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期望,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好外婆”与“坏奶奶”】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孩子说话、走路都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才学会的。学说话时,没有不说错话的,学走路时,没有不摔跤的。没有一个父母因为孩子说错话、摔了跤,而不让他们学说话、学走路的。那么,我们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这种鼓励和宽容持续下去呢?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赞扬就是给孩子以积极的期望。做父母的应该而且必须赏识你的孩子,要把赏识当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种需要。有了赏识的心态,父母就会把孩子当作天才来看待。
苏比是个普通的6岁小男孩,他最近越来越不愿意去奶奶家,每次都拖延半天,不停地问妈妈:“可不可以去外婆家代替?”
妈妈很是奇怪,她说服苏比,先去外婆家,然后再去奶奶家。
到了外婆家,外婆一开门就对苏比赞不绝口:“苏比这么好的小孩子真是难得,小小年纪就懂礼貌,还知道吃东西的时候要分一份给外婆!”外婆总是这么夸他,于是,越夸越好,苏比在外婆家显得伶俐懂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可到奶奶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了。一进门奶奶就开始数落:“像你这么调皮的孩子真是天下难找,要多捣蛋有多捣蛋,还整天搞恶作剧。”再看看苏比,帽子歪戴着,鼻涕也不擦,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奶奶老是训斥他,越骂越糟,在奶奶家,他就是坏孩子。
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这是每一个父母和老师都必须牢牢记住的。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年龄小,心理还很幼稚,他们心灵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时代缺少赏识,会直接影响到他个性的发展,甚至导致他一生的个性缺陷。
在管理学理论上有一条“二八定律”,它包含的意思是:促使一个人进步,应该给他20%的压力和80%的动力。20%的压力来自批评和惩罚,80%的动力来自赞扬和奖励。通常情况下,赞扬和奖励比批评和惩罚更容易使人建立自信心,更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不少家长认为,只有不断指出孩子的缺点才是培养他们成材的最有效方式,没有必要对孩子进行赞扬,对孩子的爱是要放在心里的;还有些父母认为,由于非常熟悉,孩子对自己可以心领神会,觉得语言是多余的,当孩子做对某件事情时,家长会觉得理所当然,无须表扬和赞赏;也有的父母虚荣,总觉得自家的孩子比不过别人家的,因为没能为自己争光而数落孩子。
可是没有儿女不盼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的,中国台湾的著名作家三毛写过一篇散文《一生的战役》,说:“我一生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要请你欣赏我。”这个“你”,是她的父亲。
有一天,父亲读了三毛一篇文章,给她留条:“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三毛看到后,“眼泪夺眶而出”。对于这件事,三毛写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像海鸥一样】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很努力,他每天都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考试时,同桌很轻易地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才考了全班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困惑地问他的母亲:“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
妈妈明白,儿子的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但是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孩子的问题。
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没有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因为她知道,这不是儿子想要的答案。
妈妈也不想说一些话来应付孩子,比如: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你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因为她知道,像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却一直在默默努力的孩子,平时活得已经够辛苦的了。所以妈妈决心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的学业一直在继续,虽然他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他一直刻苦努力,因此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鼓励儿子的进步,妈妈决定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知道了该怎么回答儿子多年来的问题。
母亲和儿子坐在沙滩上,海边停满了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是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
同样,真正能够取得成就的人,不一定是天资聪颖的孩子;而一直努力不断的孩子,即使天资不好,也一定能获得成功。
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父母不但对有天赋的孩子应抱着良好“期望”,就是对那些天赋不高甚至愚笨的孩子也不要丧失信心,也应给以良好的“期望”,要改变对孩子的不良印象,形成良好的印象,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传达给孩子,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行为,孩子最终也会让父母满意。
作为家长,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孩子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使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这样,孩子就会确立一种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乐意为实现这种良好形象而做出艰苦努力,把自己潜在的天赋变为现实的才能。
因此,为了使你的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使你的孩子得到进步,父母请多给孩子一些赞赏吧!让孩子在你积极态度的指引下良性发展。
【知音式鼓励】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鼓励,现实生活中,父母在鼓励孩子时,往往只是说“加油啊!”“好好干”之类,具体如何去做,却只字不提。这对那些一直勤奋刻苦、努力的孩子来说,今后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却茫然不知所措。
如果能在鼓励孩子的时候提出具体问题,那么孩子听后就会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去做,当天就可以努力工作。
古时有一个常胜将军,打胜仗对他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当有人奉承他:“你将作为战略家而载入史册。”他不以为然,一点也不感到高兴。有一次,有人夸奖他的胡须非常漂亮时,将军却高兴得喜笑颜开。
将军自己肯定没有注意到,可是在他的潜意识中,一定认为自己的胡子非常漂亮,因此当有人称赞他的胡子时,他才会高兴万分。
如果父母换个方法表扬孩子——抓住要点或者“投其所好”,比如:“今天确实不错,我一直看着表,你今天学习了两个半小时。”这样的话,孩子听了会从心底感到高兴和激动,他们会觉得爸爸妈妈真是无微不至,连这些方面都注意到了。父母的关注会使他在明天学习更长的时间。
相反,抽象地对孩子进行夸奖,反而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信赖。在孩子考了100分时,如果只是说上一句“考得不错”,那么孩子会认为这种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来,即使以后总得100分,孩子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失。
与责备相比,许多父母认为赞扬不需要技巧,实际上它同样具有艺术性。有位母亲说,当她责备孩子时能痛痛快快地说出来,而在表扬孩子时,虽然摆好了架势,却不知说什么好。
最简单来说,父母都喜欢夸奖自己孩子的画儿,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夸奖的方式太随便,反而会起到贬低的作用。例如,对孩子的画儿说“像毕加索一样,参加比赛也能获奖”,这种夸张的赞扬会使孩子扫兴。即使不是母亲,这种夸奖的说话就如同露骨的吹捧一样,潜在的意思是“你的画就那么回事”,让孩子无法接受。
正确的方式是可以评价这幅画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比如讲“这个天空的颜色很有意思”,或“这个脸画得很像爸爸”,恳切地进行适中的评价很重要。并且,不但对这幅画画得好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还指出孩子的画与以前相比有什么样的进步,以及鼓励孩子的努力等方面,促使孩子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如夸奖说“你比以前画得更好了”或“这树的叶子画得很细致、很好”等等。
不论对什么事,表扬一定要真诚,如果让孩子感觉到表扬的虚伪,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伤害。只有进行极其细致、周到的评价,才能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信任,也更能增加评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