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强化定律 好习惯在于不断强化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高情商父母必学的心理学
- 金文
- 7841字
- 2018-01-31 17:29:17
本能的一些东西,在没有得到强化后也会消失。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和鼓励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强化定律】
在海洋里,鱼类也是有强大、弱小之分的,有的鱼类的食物就是那些弱小的鱼类,比如说鲸鱼和小鲤鱼。
科学家们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特制了一个大水槽,把鲸鱼和它的食物都放了进去,很快,小鱼们被吃得精光,偌大的水槽里只剩鲸鱼在满足地游来游去。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一块特殊材料做成的玻璃板放进了水槽,鲸鱼和小鱼们被分别放到了玻璃板的两边。看到食物就在眼前,鲸鱼凶狠地朝小鱼们游去,对它们来说,视觉上是区分不开有没有玻璃板的,于是,鲸鱼结结实实地撞到了板上。莫名其妙的鲸鱼继续朝食物游去,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直到它终于懂得眼前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
鲸鱼放弃了继续进攻自己的猎物,它的猎食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了。
实验还在继续,科学家们拿走了横在鲸鱼和小鱼之间的玻璃板。小鱼们看到鲸鱼就在眼前纷纷乱逃,鲸鱼们却视眼前的食物于无物,再也没动过心思,多次的碰壁使鲸鱼认为: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最后,强大的鲸鱼居然饿死在水槽里,鲸鱼的猎食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强化/消失定律实验。它证明了人或动物的本能,如果没有得到强化,最后也会消失。强化/消失定律不仅仅是孩子和动物学习新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也是成人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反馈信息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手段。
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和坏习惯都同时存在,如何鼓励孩子保持好习惯,矫正不良习惯,一直是困扰父母的难题。如果适当运用强化/消失定律来做这项工作,事情就会变得容易很多。比如,父母如果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奖惩分明,关注孩子正确的行为,使之强化;批评孩子的坏习惯,使之消失,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为容易。
此外,孩子也会本能地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有时候,他们会本能地通过强化某些行为或是消除另外一些行为来训练他们的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父母训练孩子。比较常见的例子是,当一位母亲教训她女儿时,年仅5岁的女儿会说:“妈妈不再爱我了。”
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他们的父母渴望表达爱。因此,他们利用了这个微妙的问题来消除父母的惩罚行为。这样做的孩子通常能够取得成功。
当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到一些令人激动的地方时,比如迪士尼乐园,小孩子常常会表现出令父母非常满意的行为:他们很乖、很配合、也很好商量——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企图,其目的正在于强化或奖励父母的行为。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中,我们会看到小孩子们居然能够熟练地操纵他们的父母,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令父母做出自己最希望的行为。
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可能对强化具有反作用,确保自己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处于控制地位。比如,孩子以“你不爱我”的理由企图逃避惩罚,你应该比孩子更清醒地认识到,你爱你的孩子,惩罚他并不意味着你不爱他。当孩子以“你不爱我”来顶嘴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我在任何时候都爱你。但是我必须告诉你,你做的这件事让我觉得很失望。你做错了事情不要紧,只要能改。你要明白,不管你做多少错事,你都是爸爸妈妈的孩子,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不要用奖励“纵容”孩子的哭闹】
掌握强化/消失定律的关键是奖惩分明。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而且事先有声明他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父母绝对不可以姑息迁就,否则,言行不一致的父母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威信,孩子也无法养成好的习惯。
同时,如果孩子的行为值得表扬,父母绝对不要吝啬,也许只需要你说句话而已,但对孩子来说,那将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
对好行为、好习惯进行奖赏,进行强化,对错误的行为、坏习惯进行惩罚,让它消失,这是强化定律的核心,因此只有赏罚分明,强化定律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威特夫人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为了培养女儿良好的习惯,杜绝不良习惯对女儿的影响,威特夫人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积极使用强化/消失定律来教育孩子。
威特夫人告诉女儿:有一个美丽、公正的仙女每天都会在全国各地的上空飞呀飞,看到表现不错或者做了好事的小孩,就会趁这个小孩晚上睡觉的时候,在他(她)枕头边放上好吃的点心;如果他(她)做了坏事或者有了坏的习惯,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不会得到任何东西。
女儿在“仙女”的关注和鼓励下,努力在做一个好孩子,每天睡觉前都要把衣服折叠好,游戏结束后也把玩具收好,这样,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看到“仙女”送来的点心。但女儿也有做错事的时候。一天,女儿把玩具娃娃扔在草坪上,就赶着回家吃饭了。
结果,家里的小狗把娃娃咬破了,女儿哭着来找妈妈,但威特夫人说:“娃娃破了是因为你把它扔在草坪上,如果我把你放到野外,被老虎和狮子吃掉的话,我会多么悲痛啊!唉,它真是太可怜了!”但是,决不说给女儿再买一个新的。
女儿渐渐长大,威特夫人谨记自己言行要保持一致,并且奖惩分明,力求为女儿做一个好的榜样,继续坚持用强化定律来培养女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正确应用强化定律要求父母要奖惩分明,不随意使用自己的权利。有些时候,父母的奖励或惩罚行为会让孩子迷惑不解,这就完全失去了强化的作用。
今天罗伯特夫妇约了朋友见面,双方都说好不带小孩子好好玩一次。3岁的儿子杰克吵着要跟去,无论如何就是不肯跟保姆留在家里,为此,甚至不惜哭哭啼啼,在地上打滚,弄脏自己最喜欢的衣服。
想到儿子最喜欢吃奶糖,虽然为了防止他长蛀牙,奶糖都被刻意地藏了起来。但这次为了让儿子早点停止吵闹哭泣,罗伯特先生给杰克找出了一包奶糖,并许诺回来的时候给他买礼物。
事实上,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无意中鼓励了小杰克以哭闹来达到目的,如果下一次小杰克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他首先想到的方法肯定是哭闹。从强化/消失定律上来说,罗伯特先生的举动恰恰没能强化孩子的安静,却奖励了他的眼泪和哭闹。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小杰克还没有开始落泪时就给他以鼓励,鼓励他与父母合作,这样,作用就完全不同了。孩子会在潜意识里形成这样的概念:不哭泣,跟父母合作,就会有奖励。而不是哭泣就能解决问题。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别哭了,宝贝,妈妈给你买好吃的!”“别乱泼水,要是你听话,我给你买巧克力”……也许当时很有效,孩子马上不哭不闹了。但是,事实上,这是父母在用“奖励”的方式来换取孩子停止不良的行为。短暂的安宁之后,孩子可能会形成不良行为可以换来“奖励”的观点,到那时就为时已晚了。
奖励和惩罚是对孩子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孩子的自身评价,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在奖励时,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在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认可要及时,表扬要具体】
父母关注、奖赏孩子的恰当行为是增加孩子正性行为、减少负性行为的有效手段。这比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要好得多,并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自信和自尊,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愿望。关注孩子的正性行为并加以强化,你会发现,孩子正在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布朗妈妈最近因为儿子的坏毛病头疼得厉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布朗经常忘记把牙刷放到漱口杯里,每次刷完牙,他总是顺手就丢在洗漱池边,既不卫生也不整齐。而且,最令妈妈气愤的是,每次当她指出布朗的错误时,儿子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一边继续想自己的问题,一边心不在焉地回答:“知道了。”
第二天,布朗刷完牙后,照例正要顺手把牙刷往旁边搁,突然想起妈妈说的话,于是他认真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并且还特意摆了摆位置。
不巧的是,妈妈根本没注意到今天这个小小的细节,她把儿子做对摆牙刷的事看作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妈妈的表现令布朗很没有成就感。
第二天,牙刷又被扔到杯子外面。
“布朗,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对你说过牙刷用后要放到杯子里吗?”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忘记了。”布朗说道。
“怎么这么说呢?”母亲疑惑地望着儿子。
“因为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了,而你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母应该懂得去发现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且予以重视和嘉奖,不要在孩子表现良好时漠然处之。表扬孩子的正性行为比责备他们的负性行为更有效。父母需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好的行动都应受到鼓励,哪怕他做得不到位。
在一家州立医院,青少年病房是有等级之分的。一级最低,往上依次是二级、三级、四级。等级越高,享有的特权就越多,例如第三等级的患者有更多的自由,他们可以回家过周末、有较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在患者商店干活。
这家医院的患者基本都是十几岁的少年,当他们刚进入病房时,通常被编入一级,如果他们遵守病房的规定,就会升入二级、三级,当他们升入四级以后,他们就可以出院了。
但新上任的院长发现,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患者都在一、二等级,只有少数几个孩子在三、四等级。他一直想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直到他连续参加了几次每周的例会。
新院长发现,这么长时间以来,每周例行的大会上,医务人员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根据图表来指出孩子们的不当行为。而那些遵守规定、行为得当的孩子则只简单地得到一句“保持你的好成绩”便打发了事。他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又是新的一周开始了,新院长拟订了新的会议议题——讨论前一天每一个人的进步。这些十几岁的孩子都被集中在一个房间里,院长用相当长的时间来表扬那些遵守纪律、与医务人员合作的好的行为。
事情开始朝着院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不到两周,孩子们就发生了惊人的进步,60%的孩子都升到了三、四级。而实际上医务人员改变的仅仅是注意的重点,也就是从关注负性行为转为关注正性行为。事实证明,表扬正性行为的确是有效的。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表示赞赏,给予鼓励,进行强化。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挖苦;对孩子改正错误也绝不要失去信心。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意愿时,家长除了赞赏和鼓励外,还需要多一份耐心和宽容。如果得不到家长的赞赏和支持,孩子会感到十分失望,很可能放弃改正错误的行动,导致积极行为的消失。
【每一个进步都值得表扬,哪怕进步很小】
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应该得到父母的赞扬,这是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进行强化的最好方式。父母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会加倍努力,取得的进步一定会积少成多,实现从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
很多家长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希望孩子能有“突变”,产生“飞跃”。因而对孩子一些细小的进步不是很注意,反应比较冷淡。但是,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平时大量的细微进步,积累起来才可能有大的变化。因此,对于父母来说,要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飞跃”,就不应该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强化。
艾柯的化学成绩一直是所有功课中最差的,他最怕的功课也是化学。作为班里的尖子生,化学成绩的落后使得艾柯的总成绩排名很受影响。这天,艾柯下定决心,丢开喜欢的功课,全面总攻化学,努力将化学弄成最棒的一门。
转眼又到阶段性考试了,因为有了相当时间的突击备考,艾柯很沉着地走进了化学考试的考场。
成绩出来,虽然化学成绩没有突飞猛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是相比较于以前,艾柯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艾柯兴奋地把成果告诉了父亲,而父亲却满不在乎地说:“有什么得意的,还差得远呢。”
顿时,艾柯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爸爸的否认,使他觉得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从此,艾柯对于化学课的自信心完全丧失,他甚至开始怕上化学课。
也许那句“差得远”只是艾柯爸爸一句毫不在意的语言,或者他只是为了不让儿子骄傲,但事实上,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永远的自卑与恐慌,如果把它换成小小的鼓励,也许就能给孩子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让他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心理专家建议,在某些时候,父母应忽视孩子的负性行为,将自己的预期目标分成小步骤,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这样事情就能相对容易很多。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行为,父母不应该对此抓住不放,而应该找到孩子偶尔没有此不良行为的时候对孩子予以表扬。
12岁的凯文有个令人讨厌的坏习惯,他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把他的书包、鞋、外衣扔到起居室的地板上。虽然偶尔凯文也会按妈妈的要求把东西都摆放好,但大多数时间都是随地乱扔。对此,妈妈试过很多方法来矫正他这个毛病,但无论是提醒他,责备他,惩罚他,都无济于事,凯文的东西仍旧堆在地板上。
在上述方法都不见效果的情况下,凯文妈妈决定试试通过强化儿子的正确行为来使他改正毛病。
这天,凯文妈妈终于看到了凯文经过起居室而没有扔东西,她立即走上前去,轻轻地拥抱了一下凯文,并感谢他的体贴、懂事。凯文刚开始很吃惊,但很快他的脸上就充满了自豪。因为他将自己的东西带入自己的房间而受到了肯定和表扬,于是在这之后,他就尽力去这样做,而他的母亲也记着每次都对他表示感谢。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的进步太小,不愿意表达,会使孩子觉得家长对自己的进步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时间一长,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原来可以改变一生的进步也会因为得不到强化而消失。因此,无论孩子付出了多少努力,取得了多大的进步,父母都要及时地加以肯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赞赏。
【孩子能不能惩罚?】
“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孩子行为的有效信号。不好的习惯需要通过惩罚来消除,威特夫人正是这么做的。
这天,威特夫人和女儿约好晚上一起去看电影。下午的时候,女儿同学打电话过来约女儿一起上街,威特夫人答应了,她告诉女儿必须在晚上6点之前回来。女儿痛快地答应了。可是,女儿迟到了十分钟才到家。
威特夫人并没有说什么,只是让女儿看了一下手表。女儿知道自己不对,低着头向妈妈道歉:“我错了。”
吃完饭,女儿就赶紧换衣服。这时妈妈让女儿再看看表,说:“今天看不成电影了,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女儿哭了,闹着让妈妈带她去,但妈妈并没有被她打动,只是说了一句“这真遗憾”。
让女儿尝到不守信用的后果,用惩罚的方式纠正女儿不守时的毛病,效果显而易见。威特夫人不仅注重用奖惩分明的手段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同时也积极向孩子灌输进取勇敢和善于忍耐的精神。
【让孩子停止哭闹真的很简单】
要让孩子心平气和地生活,改掉喜怒无常的坏情绪,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置之不理的方法,进行“冷处理”,让其自动消失。
凯伦夫妇最近被儿子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死了。儿子安仅仅6岁,却脾气暴躁得厉害,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的话,他就一直吵闹、哭喊、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东西都会顺手扔出去。
为此,凯伦夫妇想尽了办法,他们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诲,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给他讲道理……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还是会大发雷霆,暴躁脾气依然如故。
一天,大晚上一家人正在看电视,安突然想起要吃冰淇淋。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了门,爸爸妈妈试图跟他解释,劝说他明天再吃。然而,安的脾气又上来了,他倒在地上大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
爸爸妈妈被气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努力克制自己的火气,暂时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
安已经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发现,居然没有人理他。于是,他又重新按他刚才的“表演”闹了一番。这次爸爸妈妈决定怎么做了,他们坐下来,静静看着儿子,没有任何语言和动作。
安不服气地又开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妈妈还是没有任何表示。最后,安大概也觉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实在太傻了。他自己爬了起来,哭累了回房间睡觉去了。
从此,安再也没朝别人乱发脾气,安的乱发脾气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自然消失了。
有些孩子的自尊心太强,性格倔强,不容易妥协、桀骜不驯、不肯认错,特别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后,更是难以接受父母的意见,一意孤行;有些孩子喜怒无常,情绪极不稳定,不能长久地保持良好的情绪,变化快;有些孩子情绪两极性表现突出,高兴时欣喜若狂,愤怒时怒发冲冠,激动时行为激烈,伤心时悲痛欲;有些孩子情绪刻板,缺乏弹性,不能根据一定的事件、环境和对象表现出相应的情绪。
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想吸引大人的注意,他们的坏习惯也是以前成人对孩子过度关注造成的,比如孩子伤心时赶紧安抚,哭叫时立即迁就,激动时马上观看。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减少对孩子不良行为的过分关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平时怎么对待他还怎么办,或者用其他方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把你要他改正或要做的事交代完后,静观其变,耐心地等着。孩子见父母没有改变主意的意思,最后就会照着做了,脾气暴躁的孩子的情绪也会因为父母采取冷处理而逐渐平稳下来。
【做好了,不给钱】
如果你用金钱来鼓励和强化孩子的习惯,那么一旦现有的金钱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的正确行为会因为没有金钱的存在而自动消失,这是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看到的。
有位老人看上了乡村幽静淡然的环境,特意从喧嚣的城市搬到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住进新房的第二天,老人就发现:这里有一个很不利于休养的因素——在他的住处附近有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静心休息,老人试图用长辈的身份要求他们禁止吵闹,但是无论是跟他们讲道理,还是严肃地责骂他们,打闹声都屡禁不止。
后来老人想到一个好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他将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
孩子们很是开心,叫的声音大就能拿到奖励让他们一个个兴奋不已。很快,吵闹声响了起来,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要大。老人耐心地等着,等到所有的孩子都喊得筋疲力尽了,他拿出家里存着的好吃的糖果,给了那个叫的声音最大的孩子。
一连几天,孩子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叫喊声获取奖励,这时候,老人宣布不再给叫声大的孩子任何奖励,无论孩子们怎么吵闹,他都坚决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觉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故事中的孩子,因为把他们的喊叫吵闹跟金钱奖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很自然地认为吵闹是他们获得奖励的原因,因此,当老人拒绝再给他们奖励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就觉得应该放弃吵闹。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给爸爸捶捶肩,给你报酬”,“去给爸爸买盒烟,零钱就归你了”,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亲子关系不是商业交易,这种教育孩子用金钱换取亲子间互助与关怀的方法,最终会导致孩子们想要零花钱时就要求“爸爸,我给你捶捶肩吧”的这种强卖行为,尤其对于家务,切忌用金钱承包的做法。
此外,有些父母还喜欢用金钱来奖励孩子的努力学习,它使孩子渐渐忘记了学习真正的乐趣,使孩子们认为为全家挣钱的父亲很伟大,而鄙视每日忙于家务的母亲。
奖励孩子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怎么做”“为父母而怎么做”的心态。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努力学习,建立良好品质,也不能用金钱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应该用金钱来衡量错误的损失,要教会孩子从人文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孩子把壁龛里的花瓶打碎了,不应斥责他:“你都做了些什么?你知道它得值多少钱呀。”而应带着惋惜的口吻说:“这可是爷爷最喜欢的花瓶呀。”已经打碎了,也没有办法,只要提醒他以后注意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