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关键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难题,不仅影响着中国城镇化的质量,还将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就当前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来看,农民工最大的问题是无力独自应对市场和城市生活风险。对多数农民工来讲,人力资本水平整体不高,决定了他们很难通过就业来获得市民化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且,城市公共服务的户籍依据和城市居民的优越感所暗含的排斥也意味着他们很难从城市获得相应的帮助。这些现实问题,很难让农民工对未来做出乐观预期,游走于城乡之间以占有城乡两种资源就成为他们的务实选择。30多年的农民工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单靠农民工个体努力来实现市民化远远不够,来自城市相关制度的接纳和支持更为重要。尽管拥有城市户籍有助于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公共服务和财政补贴,以支持其在城市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但是由于积淀在户籍制度上的次生制度太多,有的已固化为社会现实,现阶段完全废除户籍制度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太高。并且,放开户籍只是解决了农民工在A地的公共服务问题,无法满足农民工流动到B地后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符合农民工不断流动的要求。虽然以改变户籍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并非当前的最优选择,但农民工在城市长期工作和生活的权利需求和风险保障却不能因此被忽视。推动农民工社会权利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城并随就业流动,就成为户籍制度渐进式改革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实际上,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其社会保障体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能否影响农民工的市民化?如果是,这种作用发生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是否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这些都是本书要努力探讨的问题。

市民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权利诉求,也是解决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中国渐进式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制度创新为主线,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框架。以福州为例,对社会保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考察。最后,从社会保障的角度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总体思路、制度性政策建议,以期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本书的主要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的目标和意义以及研究思路、主要方法和逻辑框架。

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对西方国家社会融合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梳理。其次,回顾国内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相关研究,从市场风险、公民权利、公共财政的角度肯定了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对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视角进行梳理,分析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因素。最后,对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部分和不足之处进行评述,提出本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第三章,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演进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分析。主要包括对农民工现象和发展进行制度分析,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实质以及政策调整方向的分析。

第四章,社会保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设计。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社会保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框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和社会保障享有情况测评体系构建、问卷设计和相关数据收集。

第五章,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与市民化情况的描述性分析。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测评和城市社会保障享有情况的基本信息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社会保障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方法选择、相关变量设计、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个案分析。主要包括按分层抽样原则抽取市民化程度高得分组和低得分组各3位共计6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个案访谈,深度挖掘社会保障享有情况和社会保障权利意识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可能影响,并结合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对本书提出的主要结论进行系统总结,提出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包括,淡化城市户籍的福利色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社会保险相关制度,积极推动农民工参保;积极探索适宜的农民工社会救助形式,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本章还归纳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保障;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