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支教岁月,初试“最优发展”理念

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开展教育强县对口支援工程,江北区对口支援舟山嵊泗县。当时嵊泗县需要我们支援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各一名,因为去的是边远海岛学校,为了安全等各方面因素,局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能和江北实验小学的教导主任——数学老师王洪乾一起代表江北区去舟山嵊泗县全职支教一年。2005年8月底,在吴佩国副局长的带领下,我们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快艇登上了嵊泗县码头。到了县城菜园镇,嵊泗县教育局领导给我们初步介绍了当地的教育现状,并告诉我们,去支教的学校是在外岛嵊山岛上的嵊山小学,那是舟山最东边的一个有常住人口的小岛。以前嵊山岛是东海最重要的一个渔场,后来随着渔业资源的萎缩,岛上人口急剧减少,学校规模也小了很多。我们去的时候还剩9个班,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教学质量也下降得很明显。

8月31日我们又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船,才登上充满鱼腥味的嵊山岛。因为马上要开学,除了我们两个,学校的其他老师都已经报到了。学校早就给我们安排好了工作:我担任601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同时还上品德、班队等综合性课程。上了几天课我就发现这个班的纪律松散,学风差,很多学生的成绩都不理想。这可怎么办?嵊泗县毕业班每年都要参加全县统考,还要排名通报。可以想象这对我来讲压力有多大,我们顶着宁波教育强县骨干老师的头衔来海岛教学,万一没带好,自己面子事小,就怕把江北区、宁波市老师的形象也搞坏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想只要我用心对待孩子,用心教学肯定能不辱使命。这一年,我吃住都在学校,由于交通不便,一个月才能回趟家,所有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教学上,花在了班里的孩子身上。一次,我在教室上《开国大典》,上着上着,不远处办公室的几个老师都停下手里的事静静地听我上课,听我带孩子们诵读课文。一个老教师还故意走到教室走廊上隔着玻璃窗听我给孩子讲《开国大典》。多年后相聚时说起那段岁月,周老师总是赞许地说:“你的课上得真好,讲得好,读得好,课堂气氛就像是在开国大典现场,我这么大年纪从来没听过这么好的课,宁波老师水平真高!”我被他说得着实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没想到学校老师会来听课,只是按照日常的课程准备,里面难免会有不严谨之处,要是知道老师们会悄悄听,说啥也得反复推敲设计方案。但反过来讲,正是我每一堂课都是这样上的,才提升了这个班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正是每堂课都用心地教,才让孩子们喜欢语文,喜欢这门学科,从而喜欢上自己。至于公开课,一年里我应县教研室邀请给全县教师上了两堂课,一堂《詹天佑》,一堂《两个成语故事》,受到了县里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尽管我用心地教学,每堂课都力争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他们学习的成绩还是变化不大。搭班的数学老师陈建明说,这里的小孩就这样的,野得很,不读书,真教不好也没办法。但我清楚,成绩差不是这些孩子不聪明,而是没人管,“野”出来的,他们父母都是渔民出身,要么经常出海捕鱼,要么做鱼货生意,哪有时间教育、引导孩子的成长呢?看来要抓成绩还需从此处入手。一方面我利用晚上和双休日时间上门家访,每户必到,通过与家长访谈,我掌握了学生们的一手资料,有户家长我去了三趟才见到,觉得打鱼人真的很辛苦;另一方面,我从课堂纪律、作业质量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班风、学风。从这以后,班级风气转变了好多。一年时间,我和孩子们学习在一起,活动在一起,甚至假日还和他们一起去钓鱼、拾贝、赶海。那时操场北角有块空地,荒了很长时间,我看怪可惜的,不如拿来给学生做实践体验园,征得校长同意后,我就开设了“种玉米”的综合实践课。我们从分组到制定方案,明确分工,最后到动手实践,干得有模有样。以前他们撒欢的空地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长起了一垄垄玉米。浇水、除草、施肥,孩子们每周还定期观察、记录玉米的生长情况,撰写观察日记。就这样,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快乐,半年时间里很多同学写完了3本日记本,那可是他们平时作业量的五六倍啊!日记里面描绘着的是孩子们纯真的心灵,美丽的世界,快乐的童年。慢慢地,我发现我对海岛孩子的理解越来越深了,也越来越爱他们了。语文周记慢慢变成了语文日记,孩子们每天写眼里看到的“新”世界,心里感受到的“新”味道,我无论多晚,必定在晚上批完他们的日记,而且每篇都会写评语,第二天读徐老师的评语成了学生到校的第一要事。至今,我还保存着一部分学生的日记,我觉得里面也有自己的一份可贵记忆。付出总有回报!就这样,班级语文成绩在不知不觉中上来了。6月底,我们参加了县里的统考,尽管成绩出来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学校回到了宁波,但搭班老师发信息告诉我,601班这次成绩很出色,学校被局里表扬了,校长也特别开心。特殊的地域环境,使海岛的学生更需要优质的教育,更需要富有爱心的老师,同一片蓝天下,他们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获得最优发展。

在嵊山岛支教的一年里,我发现有很多资源可供利用,特别对于我们城里的老师来说,那里的资源只要好好挖掘、开发,都是可贵的学习资源。国家基础性课程建设体系中早已经有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内容,而我就是挖掘了这些身边的学习资源,将类似“种玉米”的活动整合到我的语文课中,让它成为语文综合实践课,学生在《种玉米》《探访嵊山》《美丽的海洋》等实践体验过程中学习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学生也在这段时间里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尝试了方案制定、分工协作,回顾交流、总结评析这套流程。作为一名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在课程开发和资源整合上也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在地域环境、风土人情、物产建筑等每个方面都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加以开发利用,而这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因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支教工作枯燥又辛苦,但正是在这样一种没有世俗纷争和诱惑的世界,才能够让人静下心来做学问。支教一年,我自己明显感觉在专业上又有了进一步提升。在嵊山工作的一个月里,我看完了平时一年时间才能看完的书,一年时间将经典课例反反复复揣摩,结合语文教学的动态,边思考边吸收。两次全县观摩课、一次全县语文优质课点评,我为自己和江北区赢得了声誉。记得优质课点评时,我都会在听完课后快速地设计出改进后的教学方案,反馈的时候告诉他们,很多老师被说得心服口服。正是因为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老师授课症结所在,并给予改进意见供他们参考,我的专业态度和能力也再次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和赞扬。现在想想没有那样的环境和工作的压力,自己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提升。从一个普通的老师走到现在,往往需要反复琢磨,亲身实践才能有深切的感悟。一个年轻教师要成长,这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嵊山小学一年的支教,不仅丰满着我的教育理念和学生情结,也让我以心交心地认识了一群好老师、好朋友。他们扎根海岛,奉献海岛,为了岛上的学生抛家舍业,忍受枯燥与寂寞,默默地奉献着自己,我为有幸认识他们,与他们共事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