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重新学习,让“最优发展”理念逐渐丰满

2002年9月的一张调令,我离开了虹星小学,来到慈城中心小学。那是一所建在古镇里的百年老校,是我们毕业时曾经期盼被分到的工作单位。那时乍浦乡已经并入了慈城镇,从管理体制上来讲,原来的乍浦乡小学都属于慈城中心小学管辖。当时毛校长请我去做中心小学的教科室主任,我欣然就应允了。慈城中心小学教科室原来隶属学校教导处,具体由陈平老师负责。我到了教科室后,毛校长将它独立了出来,由我和陈老师一起搭档负责。陈老师为人和善,经验丰富。几次接触下来,我们俩很快就配合默契,成了朋友。我们一起学习科研理论,分析案例,共同为下面的乡村小学指导科研工作。当时慈城镇正掀起一股古镇建设的热潮,我发现其中有不少是可以被学校利用的教育资源,所以就搜集了大量资料,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内容,最后从孔庙、慈孝出发做了一个省级课题。

教科室的工作对我锻炼最大的就是使我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教育,专心教学,学习理论。尽管之前积累了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新理念、新思路,但对于学校教科研工作来讲毕竟是片面、不专业的。为了当好这个教科室主任,我给自己制定了全新的学习计划,从对学校教育科研意义入手,选题、方案、计划、评测、量表,等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因为我不仅要自己会,还要去指导更多老师加入学校科研队伍,让更多老师发现科研给他们的教育教学所带来的变化。那时为了弄懂一个问题,我经常翻书到深夜,这份意志换来的是我对教学科研的全面认识,也为我后来再回到管理岗位,大力推进学校的科研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为师者须为生、为教、为校,此为根本焉。我是赞同并奉行的。

在慈城中心小学教科室工作期间,除了学习,我也做了不少的事情。比如我们建立起了三级课题管理模式,带动了整个中心小学的教科研氛围,还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也学习到了以前学不到的东西——严谨、规范、执着。2003年5月,江北区教育局面向全区公开招聘几名副校长,只要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学历、年龄等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报名。那时自己尽管符合条件,可在教科研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加上对于这样的公开招聘有疑虑,所以一看了之,也没有打算去报。就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兄长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应该去试一试,至于上不上先不要管,就算给自己一次机会,或者就当锻炼一下。我被说动了,给自己一个机会。我利用最后的时间填写了报名表。为了考试,我埋头苦读,每周跑新华书店直到开考前夕。结果笔试下来,我得了第三名,进入了面试环节。至于面试,我一点经验也没有,心想面试无非就是当面应答,就把家里那几年订阅的《演讲与口才》拿了出来当师父拜。面试那天,大大小小来了十多个评委,抱着锻炼的心态,我泰然地完成了面试。成绩公布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得了87分,面试第一,加上笔试成绩,我还是排在第一。就这样,我结束了在慈城中心小学教科室的工作,又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宁波市唐弢学校。

有时候想想在师范读书的时候老师说得对,“工作后三年要出成绩!”年轻时候精力旺盛,有的是机会,只要勤奋,只要敢于尝试,敢于实践,成绩往往会青睐你。当然关键在于要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别人会一点,你能做两点,别人完不成你却能完成,岂不已经胜出?当你有这样的基础,有这样的素质,有这样执着于教育的爱,当机会来敲门的时候,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在唐弢学校,我的职务是教学副校长,那时的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把握已经有了更新。经历宁波市教坛新秀的评比活动,加上自己去外面学习、培训的次数多了,对于如何上好课,如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提升学校教学效率有了更多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宁波市唐弢学校是原甬江镇中心小学,人文底蕴深厚,教育教学规范、严谨,但由于地处城郊接合部,生源多数是农村孩子。对于农村孩子的学情我还是了解不少的,所以我和学校的老师很快打成了一片,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研究对象和讨论话题,我们互相研讨,彼此借鉴,在学校里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吃一堑长一智,虹星小学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到了唐弢学校后我潜心学习管理经验,特别是从应国海校长那里学到了不少学校管理、老师相处等方面的理念与方法,开阔了视野。虽然他没有特意地教,我也没有专门地学,但是在相处的3年时间里,他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令我受益匪浅。记得那个时候应校长就和我们谈学校的小班化教学,谈他的小班化教学理想,谈如何从上海取经验,这些在当时是很超前的课堂教学理念,我和二年级几个实验班老师一起在唐弢学校研究、实践小班化课堂教学,那也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小班化教学的魅力,也为后来在广厦小学践行小班化教学奠定了基础,也许小班化情结就是那个时候悄悄埋在我心里的。

2004年9月,教育局为了加快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校长,派我到杭州市实验学校暨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挂职副校长学习一学期。当区教研室主任金感芳老师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兴奋,因为那是一所很多人都想去学习的学校,不仅仅因为它是杭州市实验学校,关键是学校的校长是当时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自己曾经多次聆听他的报告,观摩他的课堂教学,经常被他诗意的课堂氛围深深地感染着。你说,去这样的学校锻炼,去这样的校长身边学习,谁能不兴奋呢?何况我也是一名语文老师,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啊!

挂职的半年,我如海绵一样吮吸着拱宸桥小学的管理智慧、学校文化和王崧舟校长的语文思想。我白天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活动,晚上会在办公室撰写自己的学习体会,整理听课笔记、会议记录,梳理拱宸桥小学管理上的片段,并将它们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身在杭州市区,却从没出门去看看西湖夜景、逛逛街!正是这种用心地融入,才让我对王崧舟校长的新教育理念和诗意语文有了更多的认识。王崧舟校长倡导“新成功教育”,他觉得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他认为教育者通过“尊重、理解,赏识、激励”就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机会。他们创办“成功节”,举办“成功课堂”,每天提醒孩子你获得成功了吗?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校长的办学理念可以有如此深入骨髓般的影响!以往做校长和副校长的时候我也知道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要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开展办学活动,可是停留在纸面与口头上的理解是很无力的,它很容易就被时间消磨得一点儿不剩。办学理念是学校的魂,是学校的精神,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做过校长,也离开过校长岗位,如今又从另一个角度看校长如何办学,拱宸桥小学挂职学习进一步提升和充实了我的管理理念。以往总觉得做校长就是管好学校老师的教学,管好学生的学习,管好学校的建设,平平安安就可以了。“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的理念告诉我,学校需要魂,需要精神,她是有生命的,只有拥有并践行办学理念,才能让学校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以前虹星小学也提过“团结、向上、严谨、求实”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还会斟酌是四个字好,还是八个字好,很多也只是为了提而提,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怎么样。“让每一个孩子走向成功”,童叟皆识,它反映了学校管理者真正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关注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关注他们的生命质量。走向成功,这是每一个家长和孩子的梦想啊,能实现梦想的学校肯定是优秀的学校!王校长和他的团队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成功课堂、成功节、成功文化……如拱宸桥小学的喜报制度,将终结性评价变成了日常的过程性评价,将综合性评价变成了个性化评价。你进步了就给你发进步奖,你才艺不错就给你发才艺奖,每一个孩子个性潜能不同,表现出的行为特征也不一样,这样的评价给了孩子成功的喜悦,给了他们发展的自信。他们将每天的升旗仪式、开学仪式、节庆主题活动,办得很有仪式感。我听过王校长的课,参加过他召开的工作会议、行政会议,所以我觉得王崧舟老师的“新成功教育”做得真的是非常到位,确确实实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张力、教育的张力。我既幸福,也惭愧,幸福的是自己能有这样好的机会接近优质学校管理的法门,惭愧的是自己原来的学校管理与办学思想跟他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在拱宸桥小学半年,我如干旱的禾苗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教育教学的营养:写了十多篇随想、反思,在王校长的徒弟,也是他的助理邵宏锋老师的帮助下,我记录和收集了拱宸桥小学的教育教学素材资料,参与了王崧舟校长的名师工作室,和成员们一起研课、磨课。2005年3月,我带着厚厚的一本笔记和数据文稿又回到宁波市唐弢学校开始新征程。那时自己觉得心里亮堂了好多,好像教育的明天是看得到的蓝天。想到这,自己好像突然充满了力量,有使不完的劲,觉得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甚至我可以预见到做下去的结果。在拱宸桥小学我已经看到了“成功之花”,起码我可以去模仿,或者往“新成功”方向靠拢。我首先将自己学校的情况与新成功教育的理念进行了分析,对照实际向校长和老师们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还牵线组织了一次杭甬两地的教学分享活动,杭州拱宸桥小学的优秀教师与唐弢学校的老师一起上课、交流,共同分享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例如参照拱宸桥小学的《学生权利保障条约》,确保唐弢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应该享受的权益,将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写入条例。当时宁波的课堂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觉得这对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地位,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由师本位转向生本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就根据学校实际也做了一版在学校推行。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们的生本意识、课堂主体意识肯定会发生改变。

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一样,主动学习、寻求变革与被动学习应付完成任务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拱宸桥小学的科学管理和王崧舟校长所倡导的新成功教育、诗意语文都给我在唐弢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行动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