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物料标准化

物料管理是有成本的,每一个物料编码的生效和维护,都耗费企业的管理成本。据估计,国外企业一个物料编码的年维护成本在一万美元左右,国内企业在一万元人民币左右。

物料标准化的含义是对物料编码进行清理、合并,尽量减少物料编码数量,保留那些质量、成本、交付等方面表现优秀的物料。

能对物料进行标准化的工作,说明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物料管理的重要性,物料质量管理开始从无序走向有序。

物料标准化有两个层次:

1.编码简化和清理

物料信息经过梳理后,一般马上就能发现现存的物料中有很多规格及厂家完全一样的物料,只是用在不同的产品上。由于之前物料信息缺乏统一管理,因此造成物料重复申请,同一物料有不同的物料编码。这些物料编码可以直接合并。

另外,经过物料信息梳理,还会发现大批早已经长时间没有采购的物料,且该产品已经停产,这些物料编码就应该及时清理掉。即使还有些库存,也应该及时处理掉。呆滞物料浪费空间和管理资源,保留它们造成的损失可能远远大于呆滞物料本身的价值。

2.编码优化

编码优化是指有些物料虽然不完全一样,但规格相近,完全有可能相互替代。对于这些物料,应该根据优选原则,进行合并。

物料标准化会给企业带来很多好处:

1)减少库存和物流成本。

2)增加数量折扣。

3)促进竞争。

4)减少出错概率。

当然,物料标准化之后,相当于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如果物料出现质量问题,影响范围也会更大。但这个隐患可以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增加备选物料等方法进行控制。

2.4.1 物料标准化工作开展要点

物料标准化虽然对采购、质量等工作有很大好处,但因为涉及历史遗留问题的清理、部门间的协调以及工作量的分配等,实际执行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根据实践经验,一般要经历如下阶段。

1)因为物料标准化工作量比较大,需要调动很多资源,所以必须有上级领导支持。特别是编码优化工作,会涉及物料的取舍,技术和采购、质量等人员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争执不下。出现这种情况,主导者需要得到公司最高层的强力支持,否则很难推动解决。

2)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一定要扎实。虽然整理工作中错漏在所难免,但是如果错误太多,会严重影响标准化工作的声誉,最终使得这项工作半途而废。

3)要把此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结合新增物料的审核和认证,防止物料混乱局面“死灰复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案例2-3 三个公司的物料标准化工作

1.MR公司(医疗设备行业)

2004年,螺纹紧固件共340种,经梳理分析,存在下述问题:

1)螺钉长度规格太多。

2)螺钉结构品种太多。

3)存在规格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物料。

4)产品中经常含有外购零件,而有些外购零件需要特殊的螺钉安装。

5)同一产品使用的标准件种类多。

经优化,保留210种,减少40%。

2.CW公司(家电行业)

2008年实施物料优选梳理项目后,物料数量由上万种精简到3500种。

3.SW公司(轨道交通行业)

2012年实施物料优选项目之后,物料数量下降了43.8%,见表2-1。

表2-1 SW公司物料优化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2 物料编码定期清理

物料编码清理工作应该持续进行,除了在初始阶段集中统一清理一次之外,后续还应该制订相关规范定期清理,才能保证物料数据的持续“干净”,减少管理成本。

清理物料编码时的准入(也就是哪些物料可以被列为清理对象),可以根据以下一些条件去筛选:

1)无BOM使用,意思是已经不再被任何一款产品使用。

2)无下级BOM,意思是即使该物料是组件,下级BOM也已经清理完毕。

3)无库存,呆滞库存的清理一般需要在物料编码清理之前完成。

4)非新增物料,符合上述清理条件的可能是垃圾物料,也有可能是新增物料,要避免“除草”的时候“伤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