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一、我的教学风格
从教10年,从研11年,从语文教师到语文教研员,感受最深的便是语文教学应求“真”务“实”。“教育常识就是人性常识。”(李政涛语)的确,为人要真实,真实是人生于世的理由。课堂需真实,真实课堂才有生命。真实,是为人之品质,也是课堂之品质。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
(一)求“真”的解读
真,即“真而不假”,指追寻语文教学本真。体现为尊重语文学习特性与凸显语文核心素养两方面。
第一,尊重语文学习特性。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同时也承担着启迪人生智慧、丰富人文内涵、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等诸多使命,但其毕竟有其专司之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课堂上我以“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突出整体感悟,多运用诵读感悟、语句品析、体式把握、留白质疑、意象推敲、切己体察等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敏于文字、援疑质理、建构意义。
第二,凸显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素养。在课堂上,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再具体理解为,首先,语言是根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次,思维是核心。将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作为语文课堂的核心。再次,审美是境界。我着力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引导学生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汉字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最后,文化是追求。我立足于语言,着眼于文化,努力培养学生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务“实”的解读
“实”,即“实而不虚”,指不贪多、不求快、不妄为,扎扎实实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变“讲台上的学习”为“课桌上的学习”,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我认为“实而不虚”的语文课堂应做到三点:精准的学习内容、学本的学习方式、适切的教学方式。
其一,精准的学习内容——对“学什么”的思索。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伤目,五音伤耳。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些花样架势,多些实在具体质朴的内容。我坚持语文课堂教学应“为腹不为目”,即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考虑学生内在需要,基于学生学情,准确定位学习目标,力求学习内容“精而准”。
其二,学本的学习方式——对“怎么学”的思考。语文学习不仅是习得知识,更在于学习过程,获得语文素养。从2013年开始,我开展了“学生本体、学习本位、学教合一”的高中语文“学本课堂”实践研究。“学本课堂”是指以学习者学习为本的学堂,课堂上我主要关注三点:一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语文活动;二学生是否主动交流;三学生是否得到发展。
其三,适切的教学方式——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我追求的语文课堂以“学”为主,但并不意味着老师不需要教,而是在关键之处教,在关键之时教。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强作妄为,既没有过度作为,也不是无所作为;我愿意做学生的“铺路人”“引路人”“同路人”和“陌路人”。先为学生“铺路”“引路”;而后与学生“同路”,重新经历知识和原初发现的伟大冲动;但最终要“撒手不管”,充当学生的“陌路人”,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哲学家说,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教育家说,一个热爱教育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教育活着。我想说:钟爱语文,钟爱学生,理想的语文课堂就会降临于我们的身边。我正是揣着这样的教育理想,向着理想的教育不断追寻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