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片段

《江南的冬景》:细品语言,赏析意境

活动一:巧对对子。细读第五段(冬郊植被图),依据这幅画面来对对子,并想想这样填的理由。

满地芦花( )红叶,一树白桕( )寒梅。

师:上联“满地芦花( )红叶”应该填哪个词?

生:“变”“赛”“落”“着”“映”……

师:请依据文本,说说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生1:江南的冬景有芦荟、红叶,绿叶衬红花,红绿相映成趣,所以用“映”。

生2:“映”,有色彩的对比相映,五彩缤纷而明丽。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样。

师:那么下联应该对什么呢?为什么?

生3:一树白桕乱寒梅。作者用“乱”,因为“乱”不是杂乱,而是没有失去生气,洋溢着温暖的情感。

生4:“乱”字体现的是一种生气,使得冬郊植被图因有了人的感情而充满诗情画意。(读第5段,指导,再读。)

活动二:配曲赏析。郁达夫先生笔下的“微雨寒村图”有何特点?结合第6段,请你为它配一段乐曲,并从文中找出与乐曲相和的语句(从景物的角度,从意境、手法、表达的感情等角度)赏析品读。

(听琵琶曲《十面埋伏》和古筝曲《琵琶语》,自由配乐朗读。)

师:为什么选择古筝曲而不选琵琶曲呢?

生1:古筝曲配文中的句子,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2:符合文中情境,小村里十分悠闲的情景。

师:文中哪句语句最能体现“悠闲”之境?

生3:景物悠闲。这幅画的主体是“微雨”,其他景物有长桥、远阜、树林、白雨、乌篷小船,还有酒客、红黄、月晕等。

生4:人也悠闲——“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师:作者带领我们共同作画,进入江南水乡,画面淡雅朦胧,恍若世外桃源,这里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谐、自然,江南的冬天实在美得诗情画意。(读第6段。)

活动三:比读细究。文字不是绘画,如何构图敷彩?文字不是音乐,如何摹声拟音?但是,文字恰恰能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奇!再读第6段,说说文中哪几个字词尤为神奇。

重点比读两组词语。

第一组:

▲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

▲ 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三五只乌篷小船。

生1:“三五只乌篷小船”太多,显得不淡雅,破坏整个意境,不符合悠闲的心境。

生2:“一只乌篷小船”与“微”“细”相吻合,与“悠闲”之境相符。

第二组:

▲ 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 茅屋里可以添一个夜读的书生,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抹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生1:“一抹”是视觉,“一味”是味觉,“一味红黄”用了通感手法,更能体现作者的潇洒、自在。

生2:若全是红或黄,色彩太鲜艳了,红黄显得素雅、朦胧。一般药用“一味”,“一味”意味着量要少。

师:那么“添几个喧哗的酒客”有没有破坏整个意境?

生3:“喧哗的酒客”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秋收过后,喝喝酒聊聊天,很悠闲。

生5:“喧哗的酒客”,是以闹衬静。“悠闲”的画面中,“添上”几个酒客,不觉其噪,反觉其静。

生6:“喧哗的酒客”自然比“夜读的书生”与“寒村微雨”的场景更为和谐。作者笔下的悠闲境界,既指客观环境,更指人的心境:天暮微雨,农闲无事,行酒取乐,毫无挂碍,正得“悠闲”之精髓。

师:郁达夫散文虽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却也很重市井风情、人间烟火,“喧哗的酒客”更体现其于世俗中见不凡的品格。(配乐读第6段。)

意图】省教研室张丰主任指出:“学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以任务为学习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以促进有意义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目的,以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为有效学习的标志。”本教学片段通过对对子、配乐赏读、比读细究等语言实践活动“把文字煮沸”(狄金森语),品赏画一般的意境、诗一样的情意。细品语言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智力挑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学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