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他人眼中的我
(一)桃李不言——我眼中的陈茜茜老师
上好课,心里很是忐忑。
陈老师从教室后排走上前,笑眯眯地:“年轻人,很有才啊。”一边说,一边微笑着点头。
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那是2011年的12月,我工作的第四个月。从非科班出身到走上语文教师的讲台,第一次亮相,第一次公开课,第一次展现自己的薄弱与不足。那时候,任何的一点打击都是惊涛;任何一点鼓励都是雪中送炭。
陈茜茜老师就是在那时给予了一个年轻教师最珍贵的微笑。我知道,我的第一堂课无论怎么看,都是稚嫩而生涩的。身为语文教研员的陈老师是以一个姐姐的身份呵护一个教学新苗的成长。
后来,接触愈多,了解愈深。从之前的温而敬之,到此后的如师如友。正如许多老师所说的,陈老师性情温和,知道老师的辛苦,即使是批评,也是柔柔的。但正是如此,反而越发引得大家的敬重。
2014年时,温州市举行中小学“十大阅读推广人物”评选。陈老师打来电话,鼓励我参评。因自己生性疏懒,也未曾准备。材料上交后,陈老师几次三番打来电话,依旧笑盈盈地:“建晓,你看看,这里是不是再增加一些事迹?对了,把你去年做的那个阅读讲座也加进去嘛。”电话不久,又发来几份材料,我学习着如何把自己真正做过、做好的事情做一个梳理。第二日,她又细细看了一遍,连标点都叮嘱了一番。
后来,谬承赏识,获得了首届温州市中小学十大阅读推广人物的荣誉称号。一路走来,从最开始带领孩子们做文学社,开展校园文学,一直到区里开阅读讲座,从语文学科的专业成长到读书做学问的态度方法,乃至一次又一次的参评参赛,都离不开陈老师的帮助与指导。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相信会有更多的年轻教师受益,一如当年。
是为记。
(杨建晓 温州第二十中学)
(二)同事眼中的“我”
求真务实,是陈茜茜留给同事最深刻的印象。
求真务实的语文教师。“教育是人学,语文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是她的教育信念,“求真务实”是她语文课堂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正是她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堂实践,让她在2003年就被评为“省教坛新秀”,那时教龄刚满七年。她还善于提炼教学成果,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研究的省级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学本课堂研究实践》获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省二等奖。对教学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敏锐的思考力不断推动着她前行。
求真务实的语文研训员。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用“五台高手”来要求课程改革中的教研员。在我心中,陈老师正是这类高手。她统观全局,基于对高中语文学科的价值认识,引领教师围绕“学本课堂”开展课堂变革实践,登上了“高台”。她善于融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把实践中涌现出的鲜活“珍珠”编织成美丽的“项链”,站稳专业的“讲台”。她精于研训活动的策划,搭建起让教师交流共享的各类“平台”。她规范公正,兼具较强组织和协调能力,把牢“擂台”。她助师成功的奉献意识、甘为人梯的宽广胸襟,把教师的成长看作是自己最大的成功,坐稳了研训员的“后台”。仅仅几年的时间,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这些优秀语文教师已成为“大教研”格局的中坚和智囊。
求真务实的社会人。“成才先成人”。在我眼中,她是一个充满活力、乐于助人、富有爱心和孝心的真实的社会人。标准动听的普通话,让她成为同事的朗读指导者;思如泉涌的文笔,让她成为众多同事论文的修改者;高超的教学水平,让她成为同事孩子语文学习的辅导者;平和的心态,让她成为朋友们的开导者;乐于助人的精神,又让她成为同事有困难时的接送者和伴随者;拳拳的孝心,让她成为父母眼中的贴心“棉袄”。
陈茜茜,这样的一位语文研训员,让她在语文教学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让她在语文研训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
(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刘彬 季星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