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鹌鹑“嗉里寻豌豆”,你“穷”凶极恶

野生鹌鹑在合肥田野罕见,在菜市场能偶遇:装在笼子里,形容猥琐。作为一种非常朴素的鸟儿,鹌鹑很不起眼,也难引起我的食欲。

但其卵较可口。麻点点的,不大也不美,做成松花鹌鹑蛋,用小碟装了,放醋、蒜泥等,一口一个,男女老少咸宜。

清朝文官服前的补子,有各种鸟,其中之一是鹌鹑,对应八品官。所以这鸟儿还真不能小看了,因为比它叫得响的黄鹂、喜鹊,都没资格去“当官”呢!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

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鄘风·鹑之奔奔》)

先民将鹌鹑视为纯洁的鸟儿,貌似遵守道德伦理,很“鹑朴”,比人还要干净。这首诗便是讽刺卫国王室的淫乱生活。

可见那时的鹌鹑,已经和人民打成一片,是生活常见品,所以常拿它来说话儿。不过,还未能像鸡一样人工饲养,只有通过狩猎获取鹌鹑。

在先民的田野里,杂草和灌木茂盛,这对鹌鹑的生活非常有利,因为这种不善飞的鸟,得靠腿躲躲藏藏,这一点与野鸡近似。

要吃飞禽,鸽子鹌鹑。

无法考证这句俗话的出处了,说不定来源于先民们的经验之谈。在我的记忆中,鹌鹑肉没什么惊喜,而鸽子肉竟有点腥味。这两种鸟体形较小,吃着不畅快。当然只是个人口味问题。

少年时代,翻阅父亲的古汉语课本,发现一首元曲,至今记得——

……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虽是讽刺贪小利,却也指出鹌鹑这鸟小得不起眼。古人对鹌鹑的外貌不怀好意,“鹑衣”一词,就是衣衫褴褛的意思,形容乞丐或饥民之外貌,往往用它。因为鹌鹑的羽毛土灰色,看起来很破旧。所以,在这种鸟“嗉里寻豌豆”,真是“穷”凶极恶啊!

古代医家对鹌鹑的说法,颇多赞赏和警惕。《本草纲目》认为它能“补五脏,益中续气,实筋骨,耐寒暑,消结热”,而另一些医书则告诫——

共猪肉食之,令人生小黑子。

(《本草拾遗》)

食之令人忘。

(《七卷经》)

也不知是否有人验证?直觉认为这告诫不大可信,因为今天菜市场里出现于笼中鹌鹑,往往离猪肉案不远,又没见新闻说相关单位制止过!

《诗经》之后的战国时代,鹌鹑越发受到食客们重视,甚至被列为六禽之一。所以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研究鹌鹑,尤其唐、宋以后的书籍中,对鹌鹑的生活习性颇有记载。不过,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引进人工饲养的鹌鹑,好像来自日本,而七十年代引进的,则来自朝鲜。

其实咱祖先从西汉时代就开始驯养鹌鹑,但目的是赛斗和赛鸣。显然不是一般本分百姓所做的事业。这一点就像发明火药造了鞭炮一样,将聪明才智浪费在小处。

后来,《唐外史》中说到,西凉少数民族将驯化的鹌鹑进贡给唐明皇,鹌鹑竟能随着金鼓的节奏争斗!此鹌鹑非彼鹌鹑也!之后的宋、明、清达官贵人赌博斗鹌鹑也很流行。康熙年间有本专著《鹌鹑谱》,特别阐述了如何调养能战斗的鹌鹑。而元曲中,有个曲牌名就叫“斗鹌鹑”呢!关汉卿用它填过一阕《蹴踘》。

鹌鹑这种朴素甚至丑陋的小型鸟类,发展到这一步,算到顶了。它没有惊人的历史事件,也谈不上文化上的很多意象,还不如埃及人将其雕刻在金字塔内,更显得隆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