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保险资金与PPP项目的契合性

(一)保险资金投资的特点

与传统BOT相比,政府对项目中后期建设、维护、管理运营过程参与程度更深,企业在调查、科研、立项等工作阶段更为深入,双方依据各自特点进行优势互补成为PPP的主要特点。在具体的PPP项目中,政府与企业双方均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双方之间信息更对称,双方的合作时间更长。整体而言,保险资金具有投资期限长、供应稳定、投资需求大等特点,而PPP项目具有建设运营周期长、收益稳定、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双方的优势互补且吻合。[2]

参与基础设施投资收益较为稳定,适合险资等久期较长的资产配置。投资收益率平均在6%-8%,投资计划期限主要以5-10年为主,收益率较同期企业债、国债、存款等稳健投资产品收益率普遍较高。在现行投资市场整体环境不佳的状况下,基础设施投资的渠道既稳健回报率又高。对于这类投资,保监会也比较支持,2016年的《关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在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发行门槛、发行限度方面有所放宽。再加上最新一轮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项目集中获批,各地不断推出经济新政策,使得基础设施项目还将持续增长。

(二)契合性

在保险公司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根据赔付率之差赚取死差率盈利已越来越困难。因此,保险公司越发重视通过险资投资的收益率与基准利率之差赚取利差利益。同时,由于近年来房地产行业持续走低,保险公司失去了一个优质的长期投资的渠道,此时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可弥补长期投资不足的短板,优化其资产负债的合理匹配。

1.结构上的契合性

保险资金与PPP项目相对照,前者具有投资期限长、供应稳定、投资需求大等特点,而后者具有建设运营周期长、收益稳定、资金需求量大等特点,二者特征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具体而言,首先,保险资金中融资、投保两项业务与PPP模式较为相关;其次,由于保险资金缺乏影响力和宣传力,同时存在投融资方式滞后、操作办理手续条件要求复杂等问题,使得保险资金需要借助投资PPP项目进行提升。在诸如风险把控、交易结构、收益分配等方面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保险资金将成为PPP项目长期稳定的绿色资金源和黄金资本。

2.时间上的契合性

以养老险和寿险为代表的保险资金,有其他机构无可比拟的投资期限上的优势。PPP项目投资期可长达几十年,而银行可释放的中长期贷款的时间及空间均有限,其他投资机构也面临期限不适配的风险,但保险资金投资期限可长达10-30年,与PPP项目的投资期可匹配。

3.政策上的契合性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社会发展及稳定的需要,险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可保其高安全性、适当的收益性及高稳定性,不仅如此,险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进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增加对保险的需求,险资增加了又可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运用PPP融资模式既可以实现保险公司与政府分享收益、分担风险,还可以加大保险公司与政府的合作;既可以促使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还可以使政府的工作得到资金的支持。保监会出台了包括《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在内的多项政策支持保险资金参与PPP融资项目。

4.实际操作上的契合性

保险资金属于低风险偏好型,PPP是通过政府信用背书的政企合作项目,在企业违约率提升、经济下行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相比其他投资,PPP项目显然更为安全。

保险资金与私募基金等主要关注高利润的投资资金不同,保险资金要求稳健、适中的回报率,与PPP项目所追求的防暴利原则恰好相匹配。

保险资金通过参与PPP项目,还可以获得其他附加利益,优化政企关系,如可以在农业保险、大病保险等保险专业领域与政府建立合作关系,还可以销售诸如建筑工程保险等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