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心灵奇旅

裴高才

笔者首次见到“蔡以忱”先烈的名字是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撰述《胡秋原全传》之时。是时,胡先生提供的图书资料显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曾与蔡以忱、钱亦石等编辑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武汉评论》。随后,老同学蔡亚生告知,蔡公即是他的祖父,他与堂弟蔡小兵希望我能为其祖公作传,笔者欣然应允。此乃开始创作《蔡以忱》的缘由。

窃以为,真实的人生远比空灵的文字更精彩、更复杂,也更有纵深感。所以,要想将《蔡以忱》写得有血有肉,重在细节描写,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传主的心路历程。同时,这些故事必须有实物或文献档案支撑,尽可能接近历史真相,让读者当信史来读。缘于此,笔者一方面跋山涉水,深入烈士当年生活、学习、工作与战斗过的地方调查、采访,从知情者那里挖掘、抢救“活材料”;广闻博览,在官方馆所与民间“打捞”有价值的“死材料”;另一方面倾听百家之言,吸纳各方面的高见与新成果。

由于烈士早在1928年就血洒湘西,而同时代的相关人物均已作古,现成的史料十分有限。起初,笔者查阅了一批相关史料汇编、文集、论著、回忆录、纪念感怀文字、私人日记、报刊等,但有价值的史料不过千字文。连烈士存世的两张照片也难以确认。不过,笔者坚信,心诚则灵,不愁找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史料。

同时发现,各地关于传主的出生年月、入党时间、牺牲地点等其说不一。为此,笔者一方面乐当有心人,利用外访与参加笔会等机会,在海峡两岸搜寻史料;另一方面会同黎黄陂研究会同人与烈士嫡孙重走烈士路,在相关图书馆、博物馆、党史馆(办)、纪念馆、方志办,以及民间广为搜罗,拜访知情人士,终于发现了一些新线索与稀见史料。

蔡氏是望族,早在明万历年间陂邑就创修了蔡氏宗谱,只是历经各种战乱,族谱大都散失。不过,笔者在续修《裴氏家乘》的过程中体认到,只要耐心查访,定能找到收藏宗谱的有心人。为此,笔者以寻访蔡氏宗谱为突破口,考订传主行状。

果然,笔者在拜访教育家蔡培华与艺术家蔡迪安时,他们均曾见过民国版《蔡氏宗谱》,而且有蔡元培与蔡以忱等文士之序言。可惜,他们的家传宗谱均被焚毁。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老谱一直未现身,使本应三十年续修的蔡氏宗谱时过八十年仍未续修。时至1999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蔡培华觉得时不我待了,便迅速与族人商定:广泛动员族人四处寻访老谱,启动续修《蔡氏宗谱》程序。蔡老早年的弟子蔡大武得知后,立即来函告知:他发现了民国版宗谱的下落。笔者如获至宝,遂与蔡亚生、蔡俊生等迅速赶往湖北孝感市杨店镇,先睹为快。

杨店蔡氏族人是早年从黄陂蔡官田迁去的,听说老家来人,他们设宴热情款待我们。蔡大武介绍,20世纪60年代,本家王氏夫人将宗谱装入一个陶器坛内,埋入地下秘藏。直到1974年,夫人的四个儿子蔡崇贞、崇富、崇友、崇胜(柏青)改建房屋,遂趁夜静更深之时,秘密将宗谱从地下取出砌入墙中。就这样,全套民国十年(1921)版黄陂《蔡氏宗谱》22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里面记录了自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1)创修,清康熙、乾隆、同治年间三次续修的各种版本原始资料。改革开放后,蔡柏青才从墙壁中取出,珍藏在楼上的一个木箱中。得知我们寻访谱牒,柏青立即上楼取出用红绸包裹的宗谱,继而按照祖传族规,在举行虔诚的敬香仪式之后,正式打开包裹让我们查阅,使尘封八十年的蔡氏家乘重见天日。

笔者打开《蔡氏宗谱》卷首,“清廉堂”三个篆书大字闪入眼帘。原序上面清楚记载,创修序言即是黄陂蔡氏九世祖,著名理学家、甘露书院主讲蔡石麓(字善图)撰写。民国十年(1921)版为第四次续修,其《原序》与《源流考》载,黄陂蔡氏是明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筷子巷瓦屑墩迁来黄陂蔡家榨之大屋畈定居。五世后功名鼎盛,其中八世祖蔡完(字人备,号春湖)于明嘉靖甲午年(1534)中举,丙辰(1556)进士及第,先历任浙江兰溪知县与陕西道监察御史,复钦点出任大同宣抚巡按。因巡按御史职责是代天子出巡,故称“巡方御史”,俗称“八府巡按”。由于蔡完在任期间,执法如山,又清廉、勤于教化,官民称颂。蔡完逝世后,嘉靖帝朱厚熜特追赐“清官第一”称号。自此,黄陂蔡氏宗祠便以“清廉堂”为堂号,并收入宗谱世代相传。蔡以忱即是蔡完第十世族孙、蔡绍一第十八世孙。

随着人丁繁衍,黄陂蔡氏宗亲逐步分布在大屋畈周围多个村子,以及迁徙到相邻省、市、县各地。其中首义元勋蔡济民一支居蔡官田,蔡以忱一支居毗邻的白家嘴。蔡以忱的长兄蔡极忱、族兄蔡以贞(良村)同为辛亥志士。

随后,我们将杨店谱同湖北竹溪县、黄陂泡桐蔡家藕塘等地珍藏的清同治年间与民国十年(1921)宗谱对照,发现三处的不同版本,内容完全一致。

传记文学的第一要素是求真。为此,笔者以原始史料为依据,对传主的行状进行了认真考订。关于传主出生年月,我们先后在安源与杨店,查到了两份有力证据。一是蔡以忱编纂并作序的《蔡氏宗谱》清楚记载:“蔡滨(以忱)生于光绪戊戌年腊月十八日”,即1899年1月29日;另一证明是传主长子蔡惠安的亲笔信,上面明确写道:“我父蔡以忱(一尘,号滨),1899年生于黄陂县蔡家榨白家咀(嘴)。”与宗谱记载完全吻合。

同时,根据安源纪念馆藏《董必武同志谈蔡以忱同志情况》,对比分析《黄陂县志》《武汉市志人物志》等方志史料,以及1950年底的烈士亲属抚恤粮食供应证,考订出原有资料的错误所在:将烈士1921年“参加革命”与1923年“入党”两个时间混为一谈。

有关蔡以忱的牺牲地点,笔者通过到湖南长沙、常德、石门、安源、澧县等地查访,综合各地资料的长沙说、常德说、澧县说三种说法,以多重证据否定了前两说,确认澧县说。

那是2011年秋,承蒙著名史学家严昌洪教授牵线,笔者会同魏端与传主嫡孙蔡小兵,利用在常德参加宋教仁研讨会期间,在常德史志专家应国斌的导引下,跋山涉水,寻找到传主筹建湘西特委故址——太和观,采访了应国斌、陈大雅等党史专家与知情人士。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我们又在澧县找到依据:蔡以忱于1928年10月25日在澧县被捕牺牲[1],不是原来的1928年7月中旬。而烈士的绝笔诗中的人名申鸣与用典,均与澧县息息相关,诗韵也是当年通用的平水韵。诗云:“申鸣大义臣,仗剑扫烟尘;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2]

书稿完成后,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郭沂纹女士策划与精心编审,使得烈士的首部传记初版《“铸剑”先驱·蔡以忱》顺利出版,并在海内外引起共鸣。在武汉图书馆的图书首发与捐赠仪式上,著名爱国侨领田长焯先生追忆了令尊心中的校友蔡以忱。黄陂档案馆、图书馆与姚集中学、塔耳中学等单位,通过不同形式缅怀先烈的铁血精神。在台北《蔡以忱》作品研讨会现场,著名教育家余传韬、著名作家司马中原与知名爱国人士郁慕明等,纷纷感怀烈士。童中仪教授则在台北金瓯女子高中“校长读书会”上,向学生推荐了《蔡以忱》这本书……《中华读书报》《文汇报》《书屋》《百年潮》《红岩春秋》与台北《湖北文献》等两岸报刊则纷纷评介……2014年底,拙作还忝列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十四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0年,京汉影视公司又根据拙作改编电视连续剧,将蔡以忱烈士列为男一号。时下,正在湖北省广电局立项,并被湖北省委宣传部列为重大项目向中宣部申报。

一部作品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才能减少遗憾。好在,笔者幸会了文心相通的学者作家肖咸焱(笔名肖言),他阅读了《蔡以忱》初版后,乐当有心人,又发掘了一些新史料,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我们因此分工合作,重新对初版进行了修订、补充与完善。诸如调整相关章节布局、补充“中华讲坛”与“光焰照人”等章节、订正传主“一师”毕业的时间及其师长名字等,形成了此次修订版《蔡以忱》。

修订版中,对蔡以忱所作《赤都小学校歌》进行了考订与谱曲。其歌词“求自由,求平等,要奋斗,要牺牲”的“三字经”掷地有声,颇具时代价值。由于歌词全文是其亲属回忆的补录稿,经笔者比对烈士生前有关“世界大同”的传世文稿,又同音乐专家应华熠反复考订,觉得有几个词语不一定是原文。于是,我们结合谱曲将其调整为“抖擞精神”与“世界大同”等,谱曲后经黄陂区实验小学首唱,一时间在武汉城乡校园广为传唱。所以,此次修订版特将歌谱同步收入,冀能有更多的学校传唱此歌。

值得一提的是,承蒙知名文化学者、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涂文学教授拨冗作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郭沂纹与责任编辑安芳等促成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推出,让蔡以忱烈士“用生命诠释忠诚”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意义深远。

在拙作形成的过程中,得到了武汉市委宣传部与社会科学办联合会新老领导陈元生、吴天勇与付永祥诸君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中共党史专家李婉霞老人数度接受采访,耳提面命,还无私地提供珍藏多年的稀见史料;知名史学家、江汉大学前校长杨卫东教授,拨冗与作者面谈,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促成将此书纳入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文库”。著名史学家皮明庥生前抱病激情作序,书法家黄德琳欣然泼墨挥毫题名。还有中国监察学会反腐倡廉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守宪、黄陂区领导及其相关部门的给力。中共五大会馆及武汉革命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档案馆、武汉图书馆,常德史志办、阳新档案馆、安源纪念馆,以及孝感杨店蔡大武及其族人,为查阅史料均提供了方便。在此谨表深深的谢忱!

辛丑春夏之交于陂邑南德书斋


[1] 《中共澧县地方史(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2] 《横刀眉梢笑,忠贞掩昆仑》,《中华读书报》2013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