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2413字
- 2025-04-08 07:41:58
沐浴英髦的烈烈光焰
在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潮中,被董必武称之为“农运领袖”的蔡以忱,在中国“赤都”武汉,历任中共中央首任监察委员与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国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与“两湖”主要负责人。是“大革命中湖北教育界最活跃最有作用的人物”(包惠僧语)[3]。
在白色恐怖甚嚣尘上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蔡以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来到我的故乡江西萍乡,出任中共安源市委书记,襄助毛泽东成功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继而,转任湖南省委秘书长,又主持创建了中共湘西特委,为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奠定了基础。
也许是蔡以忱早在1928年就壮烈牺牲,原始史料几乎散失殆尽的缘故。长期以来,史学界与文艺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的探究,显得严重不足。在这部《“铸剑”先驱·蔡以忱》之前,尚未出版一部系统研究蔡以忱的专著,甚至时下官方公开的资料,连主人公的身世与行状也疑窦丛生,莫衷一是。
好在跻身华文传记文学圈的裴高才先生,一直致力于探究乡邦名人史,钩沉古今中外名流行状。尤其善于把研究人物行状,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文化、地理、风俗的“原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活泼的语言,把人物的个性刻画得棱角分明。
作者曾经告诉我,他是沐浴着烈士的光焰,怀着敬畏的心情,重走烈士路后,创作完成这部传记的。
通览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历时数十载,并与同人和烈士后裔一道,脑勤、腿勤、眼勤,广罗史料,寻访知情者,足迹遍及海峡两岸六个省市,甚至远赴异域天空俄罗斯寻访。可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纳百家言。继而,他以海峡两岸与苏联解密档案,以及民间宗谱等原始文献、实物与口述史料为依据,运用其考据功夫,缜密考订,颠覆了传主行状中的原有错误结论,澄清了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首次独家披露了这位清官后裔、辛亥烈属、“铸剑”先驱、农运领袖的出生之谜、治学之道、革命伴侣,以及他筹备五大、安源锄奸、湘西就义等史实真相。总体上回归了传主的历史原生态。所以我与中共党史专家李婉霞女士一致认为,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叙介蔡以忱行状的信史。
与此同时,对于主人公参加革命的过程如实叙介,并未作无限“拔高”。早在1919年,蔡以忱就投身于武汉五四运动。可是,在随后的几年间,原来一起参加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同门师兄弟,分裂成两大阵营:共产主义派与国家主义派。这位长期接受程朱理学教育的学者,一度陷入迷茫、沉默。
不在沉默中沉沦,就在沉默中奋起。此间,蔡以忱一头扎进图书馆与世界革命史默默对话,并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对现实社会进行认真考察。尤其是经编辑革命刊物《武汉星期评论》,以及参与新旧教育斗争的实践之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继而,他沉默后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就是在中华大学的讲坛上,开讲世界各国革命史,介绍“十月革命”。还在报刊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做一些革命启蒙工作。再经过襄办“读书会”、指导“女师”学潮与参与创办国共两党基层组织的革命实践。直到几年后,方由董必武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然而,他一旦认定这一崇高目标后,便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了。
在大革命后期与土地革命战争初期,黑云压城,险象环生,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主人公以天下为己任,以自己的一腔热血“铸剑”与“亮剑”。全书以传主存世的遗物(一柄铜剑)破题(“铁血剑魂”),接着叙介主人公在大革命“赤都”武汉,参与创建中共纪检监察制度,主持组建农民自卫军的义举(“江城铸剑”)。进而,转战“小莫斯科”安源,发动秋收起义(“安源亮剑”)……虽然烈士英年早逝,但其光风长存,“剑魂”仍在新世纪飘舞……如此环环相扣,首尾呼应,画龙点睛地揭示主题,耐人寻味。
文如其人。我与高才先生之机缘,始于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那天,他将其创作的首部黎元洪传记小说《首义大都督黎元洪》索序予余。我看后,觉得其写法、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通过独家披露的史料,客观公正地评介黎氏,颇有见地。这在当时是需要有非凡的道德勇气的。所以,我愉快地应允了,并提了几点意见。接下来,他以谦卑而严谨的态度,旁征博引,几易其稿。图书出版后,热评如潮,不仅列为文艺创作重点项目与重大历史题材,学术界与文艺界还两度为其举行专题研讨会。自此,我们一直保持频繁互动,莫逆于心。
辛亥百年期间,他又主创了《辛亥首义百人传》,且与我有过愉快的合作。我们还一同作为特邀嘉宾,在南京电视台的五集专题片中,系统解读了黎元洪的传奇一生。至今记忆犹新。
高才先生是一位文才横溢,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作家。他的作品富有地方色彩,对武汉史研究贡献良多,也丰富了当代文坛与中国近代史。可以毫不夸大地说,他是武汉文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一位卓越的学者与作家。数年间,继他创作的首部专著《田长霖传奇》,一举摘取第九届世界华人艺术大会传记类唯一金奖之后,其文化类专著《无陂不成镇》又在台北首发与研讨,《理学双凤程颢程颐》还荣膺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优秀作品奖。
据悉,他此次推出的这部革命烈士专著,经多次征询专家学者意见,几经打磨,方才定稿绣梓。且其行文风格兼顾青年读者群的接受程度,可信、可读。不失为一部兼具史学、文学与社会学多重价值的长效文本。
一个无愧于历史的人,历史终不会忘记他。如今,我们通过此传追寻蔡以忱烈士的足迹,让人们沐浴一个伟大灵魂的烈烈光焰,心灵穿行于大革命历史的波澜之中。通过认知那个伟大而混乱的时代,思考人生与机缘,意志与时态,无为与责任,命运与境遇。从而,领悟人生真谛,坚信曙光终将划破黑暗,新生必然战胜腐朽。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致力于扬清风、树正气,甘当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派。我想,这也是作者创作本传的初衷吧。
壬辰季秋月于汉上田园小区
[1] 皮明庥:著名史学家、研究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武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2] 引自郭沫若词《满江红·一九六三年元旦书怀》。
[3] 包惠僧:《回忆陈潭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第24—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