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1485字
- 2025-04-08 07:41:58
“双凤”探幽
在蔡以忱幼年时,蔡宏熩模仿父兄昔日的情景教学法教育子女。在小以忱刚满周岁时,特地张罗亲戚六眷一起为三儿子举行了周岁生日家宴。
那天,小以忱穿一身新衣服,端坐在簸箕上,簸箕内摆有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刀套与剑鞘等许多玩具。但见小以忱“两手抓”:一手摸着砚台,一手抓住剑鞘不放。
那时,农村有个说法,孩子在周岁生日仪式上选择的玩具,抓阄往往与其终生职业息息相关。

蔡以忱读书时所用砚盘
在读书人看来,一方砚台是文化的载体,文人的心石。赏砚能悟美,可以赏心悦目;读砚能悟文,可以增长知识;品砚能悟心,可以思接千载。而“剑”,又是古之圣品,人神咸崇;行仁仗义之利器,深植人心。
所以,蔡宏熩看到小以忱选择了砚台与剑鞘后,感到很高兴。认定这个三儿子今后将在“笔杆子”与“枪杆子”上有所作为。
于是,在孩子启蒙期,特地带孩子来到了二程昔日读书的鲁台山脚下,参观明景泰年间(15世纪50年代)所建的二程祠遗址,以及二程书院(后更名为望鲁书院)与甘露书院旧址。感受“鲁台望道”“花柳前川”的现场感。
当他们来到这座木石结构的中国名亭双凤亭前,蔡宏熩指导孩子近观远眺,欣赏其建筑特色——它临滠水,踞山巅,精工典雅,形若宝盖,规制宏整,翼角飞展,矗立于浓荫丛中如“凤立高岗”,蔚为奇观。
凭亭远眺,但见遥山叠翠,川原俊逸,人烟城郭,“皆可于一亭收之”。古往今来,双凤亭吸引着不少名人学士及各方游客争相登临,咏叹赋诗,留下了许多千古遗踪。如朱熹、杨廷蕴、屠达、闻政等,都曾来此拜谒吟咏挥毫。
蔡宏熩指着双凤亭对孩子说,亭身通高12.5米,底座直径9.3米,为三层木石结构。顶端的金色圆葫芦,似玉柱临空,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亭面铺设的灰色筒子瓦,宛如蔚蓝天空之朵朵白云,腾云驾雾。亭上为楠木和梓木,六角攒顶,意为“六六大顺”;下层由12根石柱组成,表示后人对先贤的十二分诚意。亭身由12根花岗岩石柱支撑,四周有三道回廊环绕,六角石鼓抱柱。内环柱为坚实的楠木柱、枋、梁构架。

蔡以忱就读的望鲁学堂的前身二程书院新景
石柱与木柱相衔处皆镇以巨石。翼角采用长江中下游惯用之“老嫩戗起翘”建筑手法,戗尾装“倒三鱼”瓦件,民间俗称“鱼角攀爪”。
蔡宏熩最关注的是亭中央所设须弥座式四方体石碑,石碑四面均镌有清代名家所书碑文,碑额刻有双凤浮雕。碑额东刻“双凤沐日”、北刻“父母教子”、西刻“及弟登科”、南刻“富贵荣华”等浮雕图案。
接着,他一边指导孩子欣赏浮雕与碑文,一边讲述双凤亭的历史沿革。
为了纪念一代理学宗师程颢、程颐兄弟,黄陂早在北宋年间便在黄陂城内建有纪念性建筑“清远亭”,接下来,取二程之母夜梦“双凤投怀”之意,更名为“双凤亭”。后作为“中国名亭”入编《中国名胜大辞典》。
因历经战乱,双凤亭年久失修,风雨飘摇。明朝天顺七年(1463),由黄陂佥事沈靖重建双凤亭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后因几经兵燹,几番坍塌,几经修复。有诗为证:
只因明末起流氛,四海兵戈逐电走,
吾陂南北当其冲,鲁台兵火荒芜久。
清康熙五年(1666)移亭于鲁台山之巅,为上下两层。至嘉庆年间,城乡绅士、职员均有捐资修亭并勒石立碑之举。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月十九日,黄陂遭龙卷风袭击,双凤亭倾塌。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黄陂县令萧荫恩等议定重建,次年仲冬落成。重建后的双凤亭为三层六角攒顶的木石结构(现在的双凤亭建筑风格),亭身增高丈余,台阶增宽数尺,加厚阶级三层。
末了,蔡宏熩指着清代康熙五年黄陂县令杨廷蕴所写《重建二程祠记》的碑文,希望孩子记住下面一段话:
嗟呼!二夫子之还洛也,犹曰:吾梦寐恒在西陵,是夫子未尝一日忘陂也。二夫子不能一日忘陂,而谓陂能一日忘二夫子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