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铸剑”先驱·蔡以忱(修订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1673字
- 2025-04-08 07:41:58
官田启蒙
蔡以忱是在蔡官田本族塾馆接受启蒙的。
他的启蒙先生是族人蔡宽成。入学那天,但见小以忱首先随先生一起,向私塾所设的孔子牌位行磕头大礼。然后开读《千家诗》卷首的程颢诗《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3]
入塾不久蔡宽成发现,这个学生聪明过人,志气非凡,成绩优异,而且常常“打破砂锅问到底”。
两年后,对于古典文学,蔡宽成尚能对付,而对于一些新学、时政之类的问题,不免有点力不从心。他因此深感不安,害怕自己无力驾驭这个稚童。而勤于思考的蔡以忱也觉得,宽成先生的教授方法,只注重于填充式,太过于局限。于是,经蔡宽成建议,蔡宏熩就请了另一位名气与学问均超过宽成的私塾先生在家授业。
有一天,私塾先生看着习惯于低头沉思的蔡以忱,便想考考这位新学生,他随口说了四个字:“乌龟缩头。”先生话音刚落,蔡以忱脱口而出:“白鹤引颈。”
这位塾师是一位开明人士,他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发现,蔡以忱虽然酷爱读书,但他越来越对《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古文了无兴趣,却喜欢读那些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的篇章,诸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正气歌》、岳飞的《满江红》之类的诗文。
塾师觉得蔡以忱少有奇志,不能在私塾里耽搁。而当时新学开一时风气,于是,塾师决定忍痛割爱,向蔡宏熩建议,让其三儿子去报考县城的县立师范学堂。
师范学堂的前身是创立于15世纪50年代初(明代景泰年间)的二程书院,清康熙五年(1666)更名为望鲁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县师范学堂。蔡宏熩不仅曾带着儿子前往参观,而且长子也曾在此学习过。
1906年盛夏,在长兄极忱的陪同下,襄忱考取了师范学堂。三年后师范学堂更名为县模范高等小学堂。蔡以忱既考取了县望鲁高小,又参加了位于黄陂研子岗的私立发启学校的入学考试。
发启学校是纪念围剿太平天国捻军的清代将军刘明启,由其弟刘明发捐资在当地所建。其时县府对私立学校持支持态度,校方也求之不得。于是,该校的入学考试带有官方色彩。考试那天,试题由云南籍黄陂知县陈某亲自现场提笔写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义》[4]。而后县长退出,由视学陈子青担任监考官。
蔡以忱看着这道一语双关的试题。首先揭示其典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要义,阐发孔夫子之启发式教学良法。他这样写道: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典出孔子《论语·述而》,全句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到了北宋,程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5]
二程的四传弟子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进一步诠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意思是说: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先生教弟子是这个道理,同样家长辅导子女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6]
在文末,他就此题将刘氏兄弟的名字镶嵌其中,借题发挥,赞赏刘氏兄弟百年树人之壮举。
因蔡以忱进入试场看了论题后,先思考了四五分钟,作文写成后又是第一个提前交卷。视学陈子青好奇地拿起试卷,浏览了一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结果在200名考生中,他以第十二名被录取。
他虽然以优异成绩考取私立发启学校,但却没有进入该校学习。因为蔡家与当时一般家庭一样,不愿将子女送到私立学校读书,唯恐日后要报恩于人。而蔡氏家道中落,难以负担三个孩子的学费,故家里让蔡以忱在家休学一年,由在县模范师范学堂(简易师范)就读的蔡襄忱当“二传手”,利用假期给他补习算术课。蔡以忱长子蔡惠安1977年12月19日的亲笔信写道:
家父蔡以忱(一尘,号滨),1899年生于黄陂县蔡家榨白家咀(嘴)乡间。1906年开始在本村读私塾,农忙在家干活。那时家里只有一斗多田(不足一亩),祖父以一台土榨给乡亲加工各种油料作物,换取劳动报酬。长年劳累,全家仍难温饱。遇上灾年,那就更困难了,老是负债生活。由于没有学费,二伯蔡襄忱就读简易师范(不收学费),我父亲的算术就是二伯利用假期教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