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韵“望鲁”

1911年春,蔡以忱才进入望鲁学堂就读。在这里,他既感受到浓郁的新学气氛,又领略了师长们的博学与经世气味。于是,他以长兄为榜样,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之中,由于日有长进,颇受先生首肯。

在“望鲁”期间,蔡以忱心里萌发了一种冲天的报国豪情。他经常问老师:“洋人为什么可以在我们的国土上如此横行霸道?为什么我们国家这么贫穷?为何男人要蓄辫,女人要裹脚?”

先生惊奇地望着这个早熟的弟子,面带微笑地勉励道:“你只有现在好好读书,掌握了真本领,将来才能报效国家,振兴中华。”

一天,先生布置了一篇《诗韵望鲁台》的作文题,要求在课堂上完成。蔡以忱不禁想起父亲带他们兄弟游双凤亭时,讲述的苏轼为程颢续半边联的故事。于是,他下笔千言,跃然纸上——

那是1079年7月28日,官居太守的苏轼因反对变法,陷于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一案。宋神宗皇帝深知苏东坡的才华,再加上他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竭力保苏,苏才一年后出狱,被贬为黄州府团练副使。

苏东坡到黄州后,难得悠闲,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创作颇丰,共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其中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词上阙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当苏东坡得知,二程兄弟少年曾黄陂筑台望鲁(即望鲁台,又称凤凰台)而读书,写下了《春日偶成》一诗,后来被收入《千家诗》卷首。因黄陂隶属于黄州府,所以苏特地到陂一游。

相传苏轼刚到望鲁台,当激情吟诵起程颢的《春日偶成》时,忽然,程颢早年的半边联(上联),一下子闪入了他的眼帘,只是下联尚未对出。苏东坡驻足欣赏,上联是:“……云间神仙府。”

苏东坡看了半天,认不出开头的两个字。善于破译绝对的他眉头一皱,有了:第一个字是“碧”,第二个字是“空”,合起来是:“碧空云间神仙府。”

接着,苏东坡又提笔续成了下联:“??山中隐士家。”第一个字是“险”,第二个字是“峡”,合起来就是:“险峡山中隐士家。”[8]

苏东坡落笔后,乘兴而游,忽然又发现了墙西壁有一首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阶下千里明如镜,

一轮明月照高楼。

苏东坡知道,此诗的前两句是引自李白游金陵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中华门附近,今有凤台路)所作《登金陵凤凰台》一诗,写出了自己遭贬时“凤去台空”的情景。但后两句却笔锋一转,又道出了他大难不死、走出牢狱之灾,来到民间宛如“一轮明月照高楼”的心境。于是,苏东坡再次笔走龙蛇,在东墙上书和诗一首:

凤凰台上凤凰游,

台畔梧桐不计秋。

榻有琴书壁有画,

湖如明镜月如钩。[9]

蔡以忱一气呵成之后,稍作校对,提前交卷,他又是第一个交卷者。监考先生一口气看了他的作文后,赞叹不已,当即列为甲等,并交给其他老师传阅。结果此文毫无疑义地作为范文张榜公示,供全校师生欣赏。

那时的小学分为初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小学一二三年级)与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四五六年级)两个等级。蔡以忱在望鲁学堂读了一学期初等小学后,因北乡长轩岭一亲戚愿意承担其食宿,他因此报考了设在长轩岭的县立道明高等小学堂插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