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心中贼”

在蔡以忱心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恩师刘凤章先生不愧为人师表的大丈夫。

1915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十三),随着杨度起草的筹安会宣言的公开发表,标志着袁世凯称帝进入倒计时。29日,袁氏在湖北的代理人发起成立“筹安分会”劝进,教育界亦有阿谀响应者。刘凤章事前因北上京城参加中央举行的全国师范会议,即闻袁氏有帝制自为之说;闭会时,袁氏在怀仁堂盛礼宴请与会者,亲出演说,意在笼络教育家。此时被袁氏幽禁于瀛台的副总统黎元洪,亦召宴刘凤章于瀛台,嘱刘积极筹办武昌养正小学。同时,暗自深叹袁氏帝制误国图谋。

刘凤章返鄂后,湖北教育界少数人发起“筹安会”以劝进。刘凤章断然拒绝签名,并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慷慨陈词“宁为保民国而死,决不偷生拥护复辟”。会后即辞卸校长职,拂袖而去。蔡以忱曾目睹恩师就此曾这样记述道:“南下后,筹安之说甚嚣尘上,(湖北)当局拟组织请愿团,派人讽予为发起人。予决此事发生,天下事必不可收拾,力拒之。后教育会正副会长廉得此情,具书将军巡按愿为号召。将军巡按嘉其知大义。某会长知予不愿也,首以名册嘱师校副署,并举例云:一、署名;二、不自署名者,伊为代署;三、不肯署名,书明理由。咄咄逼人。自念生平奉一心为严师,心所谓危,屈于威武而强从之死,何能瞑目也,因援笔书云:某月某日,大总统命令学界人员,不准干预政治。兹举涉政治范围,恪遵大总统命令,不敢署名。斯时,各校观望不前,唯予马首是瞻。教育会无如之何,乃电京师筹安会,谓予首反对。同人为予危。”[5]

刘凤章辞职后,蔡以忱在“一师”老师的率领下,会同同学们再三到省府请愿,要求慰留刘校长。湖北教育行政当局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驱车前往刘府力请刘返校复职。1916年,两造共和元勋黄兴、蔡锷相继逝世,蔡以忱到学校所设灵堂祭奠,目睹了刘先生作挽联志哀:

我哭英雄,又哭英雄,英雄有几,英雄有几;

创造民国,再造民国,民国在兹,民国在兹。[6]

有一次,蔡以忱前往校长室向先生请益。发现先生正在奋笔书挽联,直诉权贵。联云:

当道尽豺狼,斯世那容公立足;

同堂处燕雀,前途更令我伤心。[7]

原来是刘的旧友、翰林陈培根先生,被某官僚的小车撞伤致死,先生路见不平,直抒胸臆。

鉴于刘凤章在两湖地区文教界的影响,1916年盛夏,黎元洪大总统钦其人格与学行,曾派赴山东曲阜孔庙,代表他前往祭孔;礼聘他为总统府咨议,月薪300元。刘恳辞不就,但常进言,贡献福国利民的良策。但总统府薪金每月照寄,面对汇来的钱退不掉,他就将其存入黄陂实业银行,后以此存款在南楼建起了私立养正小学。

蔡以忱亲历刘凤章校长的治学与做人的点点滴滴,在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正是刘先生的言传身教,影响了一代人。“一师”的弟子、后来国家主义教育家余家菊,在《人物志》中将其列为第一人。文中说:“我在十四岁时离家到武昌念书,遇到刘凤章先生,他是黄陂同乡,讲阳明之学,提倡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教书时以强烈的热情发挥不平凡的意见,我受他很大的影响。……”

有一次,蔡以忱上了伦理学课后,刘先生当即命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其故安在,试申论之》让同学们当堂作文。蔡以忱忽然想到刚刚到“一师”的时候,因为家贫,不免产生自卑念头。刘凤章发现后,耐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很穷,但不要灰心。古人云: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像你这一支笔有一天露了出来,一定会名动公卿,还怕没有饭吃吗?”于是,他立即结合先生的行谊,引经据典,加以阐发。他这样写道: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出自《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家乡的阳明洞修研,世称“阳明先生”。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也是明代少有的大军事家,就连清代官居一品的名将曾国藩也自叹弗如。那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这里的“心中贼”典出《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指“眼、耳、鼻、舌、心”等向外追求无穷无尽的物欲,就像五个盗贼一样,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了我们生命中最本质的东西——元精、元气、元神,使人逐渐走向衰老,直至死亡。

自明代中叶以来,王阳明以其“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深沉思索,形成了“以正人心为本”的学说,即“心学”,传播深远。其基本内容包括:心即理的人生论;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认识论;致良知的修养学说。它的内核是:“人者,天地之心;心者,天地万物之主。”如果没有“心”的主体意识的参与,一切社会实践活动无法进行。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亦即:致良知就是通过主体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合乎天理,体认良知。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王阳明把一个人长久以来的习气,看作心中的盗贼,认为它们是妨碍做圣人的障碍,而要下功夫将其坚决除掉。但一个人的各种私欲,作为根深蒂固的习惯,已经植根于心,不是那么好除去的。我辈只有像刘先生那样,通过内心修养,严格按照道德规范,坚持不懈地去行为和生活,才能化难为易,达到消除“心中贼”之目的。[8]

此次的作文,蔡以忱再拔头筹,并被张榜嘉奖。他的文名从此在“一师”不胫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