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祭天

澶渊和约给两国带来和平,宋朝的军费也得以减少。此外,随着国内产业发展,人民财富大增,宋朝的税收也在增加,财政越发宽裕。而且,府库中还囤放着自太祖以来为了收复燕云而积蓄的银绢。如果一直死守着这些财富,恐怕会导致经济出现不景气。

另一方面,当时距离太祖开国已有半个世纪,创业时代已过,到了守成的时代。回顾祖宗的大业,与五代的短命王朝相比,宋朝可谓国运昌隆,真宗也感到天佑,认为天命在宋。但同时,真宗在心底还是认为澶渊和议是城下之盟,因而怏怏不乐(《左传》:“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古代诸侯都为城下之盟感到羞耻)。

这时有一个叫王钦若的奸狡大臣,知道真宗这样的心情,遂劝真宗到泰山封禅,向四海展示天子的威仪,以掩澶渊之耻。封禅这样的大典礼,在古代仅有秦始皇、汉武帝等少数几位天子曾举行过。王钦若的建议让愁苦的真宗大喜过望。而且,当时如要进行封禅,经费也很充裕。但王钦若这样建议的背后,其实是有内情的。

澶渊和议以来,主事的寇准以功高深得真宗宠信。王钦若嫉恨他,向真宗说澶渊和议是城下之盟,不是尊贵无比的天子所当为,强烈要求追究寇准的责任。与此同时,他又建议真宗行封禅大典,以掩盖这不光彩的事。另一方面,此礼花费巨大,王钦若考虑到一定会有反对者,所以在说服真宗之余,又向宰相王旦透露真宗的意思。一如预料,王旦表示反对,于是真宗赐予王旦美丽的珍珠。王旦心中虽仍反对为此荒唐的封禅而靡费浩大,但明白真宗是在以珍珠收买他,也不能再提出异议。以廉洁见称的王旦后来非常后悔,他在临终时仍然为不能阻止封禅而惭愧,最后含恨而终。结果,封禅之议就这么被决定下来,帝心也自寇准转移到王钦若身上。

封禅必须要得天命,而写有天命的天书(由皇城的承天门降下,是长二丈的绢卷,其上抄有道教经书一类内容的文字),也是由王钦若伪造的。真宗大喜,为此改元大中祥符,决定到山东的泰山进行封禅(1008年)。

随着天书降世,各方都向天子献上预示祥瑞的草木,并上奏称涌出了甘泉。真宗趋于亢奋,十月在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大典。

举行这典礼之余还要施恩惠于人民,这一项的费用是八百八十万贯(一贯为一千钱),大约是对辽岁币的三十倍。大典结束后,真宗又到山西南部的汾阴祭祀地神,花费更甚于封禅。

宋真宗像

还有,为了妥善安放降下的天书,宫中建造了玉清昭应宫这样壮丽的道观。建造这道观本来需要十五年的工期,却在日夜赶工下只用了七年完成。施工中稍有不符合计划之处,就要在宦官的监督下重建。据说这消耗了大半国力。这样宏伟的殿观,却在下任天子时毁于雷击。无论如何,国家财政能够负担起这样庞大的支出,全靠持续的社会和平令产业充满活力、经济维持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