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云散千峰现真容

(一)山雨

檐角铜铃第九次震颤时,青年终于踏碎了青石板上凝结七日的露水。老者在廊下煮茶,松枝在红泥炉里爆出细碎的星火,恰好掩去身后踉跄的脚步声。

“师父,北坡的紫竹枯了三株。“青年垂手立在雨帘外,僧衣下摆沾着新泥。

“昨日让你埋的桃核可发芽了?“

“弟子掘地三尺,只挖出半截锈剑。“青年从袖中抖落残铁,刃口处的暗红恰与檐角褪色的祈福缎带同色。老者用火钳夹起铁片投入炉膛,霎时腾起的青烟里浮动着铁锈味的经文。

雨势渐猛,山涧传来巨石翻滚的闷响。青年忽然开口:“她说不再纠缠时,眼里落着三年前的雪。“

老者将煮沸的茶汤泼向庭中白梅。滚水触地的瞬间,二十七个铜铃同时噤声,满地残红却凝成“卍“字纹路。“当年你在此处栽下梅树,可曾问过深埋地底的旧年枯骨?“

(二)铸剑

深夜铸剑庐腾起的火光惊醒了守山犬。青年望着铁砧上通红的剑坯,额间汗珠坠入淬火池的嘶鸣声里,竟与那人诀别时的哽咽重叠。老者将半卷《楞严经》填入炉火,纸灰化作黑蝶扑向窗棂。

“第七次淬炼了。“青年手臂肌肉虬结如老松根须。

老者却将剑坯浸入陈年梅酒:“龙泉剑需饮够九十九场别离泪。“陶瓮碎裂时,剑身浮现的冰裂纹中渗出淡红液体,恍若寒冬里冻伤的梅花汁液。

黎明前最后一次锻打,铁锤落下的节奏暗合寺中晨钟。青年喘息着举起已成形的长剑,却见刃口处密密麻麻刻满梵文——正是那卷烧毁的经书内容。

(三)破茧

春分那日,后山寒潭飘满撕碎的信笺。青年盘坐潭边三日,宣纸上的墨迹被泡成团团灰雾,唯独“不纠缠“三字倔强地浮在水面。老者掷入潭心的鹅卵石激起涟漪,那些字迹竟化作墨鲤逆流而上。

“去取北斗七星方位埋的酒来。“老者忽然吩咐。青年挥锄掘地七尺,挖出的却不是酒坛,而是去年深葬的断弦古琴。琴腹中蜷缩着冬眠的蛇,鳞片间嵌满未寄出的红豆。

老者劈开琴身取蛇胆入药时,蛇蜕卡在年轮缝隙里簌簌作响。青年突然跪下:“弟子看见每圈年轮里都困着个月亮。“

(四)焚香

秋祭前的暴雨冲垮了藏经阁东墙。青年在残卷中发现褪色的香囊,丝线里绞着根白发。老者将香囊投入香炉,青烟竟在空中勾画出女子背影,发间银簪刺破烟雾的刹那,八百罗汉像同时落下血泪。

“第十九年陈的檀香。“老者拨弄香灰,“最烈的执念才能烧出人形。“

青年喉间发出困兽般的低吼,徒手刨开香灰堆,指尖触到块温润硬物——竟是当年他亲手雕刻又砸碎的玉观音碎片。此刻碎玉在灰烬中自行拼合,唯缺的心口位置嵌着粒红豆,正随呼吸起伏搏动。

(五)鸣钟

大雪封山前最后的钟声里,青年在经幡林迷了路。每面褪色的幡布都浮现故人面容,十万声“不纠缠“在松涛中结成冰棱。老者踏雪而来,袈裟扫过的雪地绽出红莲。

“敲响那口坠入深谷的梵钟。“老者指向悬崖。青年以血肉之躯撞向虚空时,山谷深处传来三声钟鸣:一声震落他袖中珍藏的银簪,二声惊醒冬眠的三十六尊护法神,三声荡开云海,露出峭壁上天然形成的“放下“石刻。

冰瀑在钟声里崩裂,青年看见每个坠落的冰晶中都封存着他们相视而笑的瞬间。最巨大的冰柱碎裂后,露出用冰雕成的双人蒲团,上面落着两枚早已冷却的茶盏。

(六)观星

大寒夜,老者带青年登上观星台。天狼星亮起的瞬间,二十八宿同时移位,银河中浮出用星子连成的长信。青年认出那些闪烁的正是被自己烧毁的第二百零三封回信。

“彗星扫过的字迹才是永恒。“老者挥动拂尘,星子排列成梵文“无常“。

破晓时,青年发现北斗杓柄挂着枚冰做的铃铛,内里冻着片枫叶,叶脉是他熟悉的字迹:“你看,我把自己系在光年之外了。“山风穿铃而过,带走的旋律恰是那年上元节,他们在放生桥头共听过的俚曲。

(七)见山

惊蛰雷声响过三遍,青年跪在重生的紫竹前剃度。断发坠地时,竹根处突然涌出泉水,水中沉浮着锈剑重铸的剃刀、信笺化作的袈裟、红豆串成的念珠。老者将铜镜掷向山涧,镜面碎裂成七十二块,每块都映出云海彼端的雪峰。

“那才是你真正的模样。“老者指着最高峰上的积雪。青年望去时,积雪突然崩塌,露出山体上天然形成的女子侧影。雪雾升腾成凤凰形状的刹那,他腕间佛珠齐齐断裂,一百零八颗菩提子滚入山涧,每颗都开出了晶莹的冰花。

暮鼓响起时,青年终于看清:每朵冰花中心都蜷缩着微笑的自己,而山巅的积雪年复一年,始终保持着拥抱虚空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