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星河不问赶路人

秋雨敲打古刹檐铃的深夜,小沙弥净尘蜷在藏经阁抄经,忽听得师父寂云在门外唤他。老禅师蓑衣未脱,斗笠边缘还滴着水,手中却捧着个裹了油纸的包裹。

“随我去后山。“寂云将包裹揣进怀里,木屐踩碎水洼中摇晃的星子。净尘慌忙提灯跟上,灯笼在雨幕中晕开暖黄的光圈。

山径尽头的断崖边,三株野梅正开得恣意。寂云解开油纸包,竟是套天青釉茶具。老禅师舀起梅枝上的积雪烹茶,“四十年前这个时辰,有位姑娘在此处埋过一坛酒。“

茶汤滚沸时溅在梅根处,惊起栖在枝头的白颈鸦。净尘望着师父将茶斟入冰裂纹茶盏,“后来呢?“

“后来她成了剑阁掌门,我守着茶盏听落雪。“寂云将茶盏举过眉心,“去年冬至收到她手书,说在昆仑山巅悟出第九重剑意。“老禅师忽然笑得像个少年,“你说这算不算好结局?“

山风卷着雪粒灌入袖口,净尘却觉掌心发烫。茶汤里浮着两瓣梅花,像极了前日下山化缘时,药铺娘子悄悄塞进他钵盂的桂花糖。

次日扫塔时,净尘在第七层塔檐发现个褪色的剑穗。寂云正巧捧着经卷经过,“当年有人在这塔顶舞剑,削落了九十九片琉璃瓦。“

“师父没拦着?“

“我添了九十九盏长明灯。“老禅师指向塔尖垂落的铜铃,“你听这风声,可像她翻飞的剑穗响?“

腊月初八的黄昏,山下来了个背药箱的妇人。净尘接过布施的药材时,发现对方腕间系着褪色的剑穗。妇人望着塔尖轻笑:“这些当归,麻烦小师父转交寂云大师。“

寂云将药材铺满禅房木案时,月光正透过窗棂描摹着当归的轮廓。“可知当归别名叫山蕲?“老禅师突然开口,“《本草》有载,蕲即古'祈'字。“

净尘忽觉眼眶酸胀。那日塔檐剑穗被风吹动时,分明响起师父少见的温柔语调:“有些人如彗星掠塔,留道光痕便够照亮半生经卷。“

上元夜的山寺最是冷清,净尘却在放生池边见到寂云。老禅师将莲灯放入池中,“二十七年前此夜,有人在这池中放下三十三盏灯。“

“为何是三十三?“

“那年我三十三岁。“池中锦鲤衔走半片灯瓣,“她说三十三盏对应三十三天,却不知佛经里的三十三天,昼夜雨花遍覆国土。“

莲灯渐次熄灭时,净尘想起药铺娘子教他认的辛夷花。那日她鬓角别着朵早开的辛夷,指尖划过他掌心的药方:“这味叫独活,这味叫相思子。“

春分那日,寂云让净尘去后山折梅。少年抱着梅枝返回时,见师父正与背药箱的妇人对坐饮茶。石桌上摆着天青釉茶具,两盏茶汤里各浮着朵完整的辛夷花。

“梅枝给我。“妇人忽然起身,“我替你师父补全那九十九盏灯。“她抽走梅枝时,有什么东西轻轻落在净尘僧鞋上——是片边缘微卷的辛夷花瓣。

蝉鸣震耳的仲夏夜,寂云在禅房圆寂。净尘整理遗物时,发现《法华经》里夹着三十三片风干的辛夷花瓣。经卷空白处写着:“癸丑年上元夜,与阿蕲同放莲灯三十三盏。“

送葬队伍行至断崖时,净尘看见药铺娘子立在野梅树下。她将个陈旧酒坛埋进梅根处,坛身朱砂写着“山蕲“二字。那日后山野梅再未开花,但每至深秋,梅林总会落下带着酒香的红叶。

十年后的某个雪夜,已成为住持的净尘在藏经阁遇见个扫雪的小沙弥。孩子举起片红透的枫叶:“师父,这叶子背面有字!“

净尘就着烛光细看,枫叶脉络间藏着极小的簪花楷体:“纵使千山暮雪,幸曾共饮星河。“窗外北风呼啸,放生池的残荷突然接连绽开七朵红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