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麻醉期间的监测与管理
一、呼吸功能监测
麻醉期间呼吸功能最易受到影响,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梗阻或呼吸功能受抑制,所以维持气道通畅与足够通气量,可避免呼吸衰竭及因此诱发的循环衰竭。术前的充分评估与适当治疗,有利于麻醉中呼吸管理。
麻醉期间呼吸功能监测包括临床体征观察和仪器监测。呼吸动度、呼吸音监听及口唇、指甲颜色变化是最基本的呼吸监测手段,能有效、迅速地判断患者是屏气、气道梗阻还是呼吸暂停。气管插管后呼吸音听诊可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恰当和肺部通气情况。潮气量、气道压、呼吸频率、吸呼比等指标监测可对患者呼吸功能进行量化监测。SpO2测定无创、方便,所有麻醉患者均应监测此项目。PETCO2监测反映CO2排出量和通气量是否合适。麻醉期间常见急性气道阻塞,因此必须重视气道管理。舌后坠患者应托起下颌解除梗阻。全麻状态或基础麻醉下避免反流或误吸。适当的麻醉深度及轻柔的治疗操作可减少喉痉挛发生。有哮喘病史或过敏体质的患者,术前抗感染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助于预防支气管痉挛。通气不足可导致缺氧与CO2蓄积,应增加吸入氧浓度并维持足够的通气量。对呼吸暂停患者应迅速进行人工通气,保证供氧。全身麻醉下肺V/Q紊乱。吸入或静脉麻醉药、镇痛药可减弱患者对CO2潴留和低氧的通气反应。手术体位如俯卧头低位可使胸廓顺应性降低35%。高位硬膜外麻醉阻滞肋间神经,减弱呼吸肌运动,使通气量减少。
二、循环功能监测
ECG、无创动脉血压和SpO2监测是最基本、无创的循环监测指标,能确切反映患者的心血管功能。重症、手术对机体影响较大等患者,需行中心静脉压、有创动脉压监测和肺动脉漂浮导管等监测,以便更准确、直观和及时掌握患者情况。
麻醉中各种麻醉药物和手术操作均可影响循环系统,麻醉前患者自身重要脏器和系统的功能状况,将直接影响麻醉期间循环功能的稳定性,对于先天性心脏病变、严重瓣膜病变或冠状动脉病变患者,适当控制心率和血压,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良好的组织灌注有助于患者康复。麻醉药物对循环功能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个体化、合理的用药剂量与注药速度可减轻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通气不足致CO2蓄积和缺氧,可反射性地兴奋延髓心血管中枢,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气管内插管过程中常见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或心动过缓,适度镇痛和适当加深麻醉可减轻此不良反应。术中大量失血可造成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反应、输血或输液反应均可伴发严重低血压,甚至休克。麻醉期间维持适当有效的循环血容量尤为重要,结合CVP、肺毛细血管楔压等测量结果指导液体治疗,调节输液量和速度。
三、体温监测
手术期间内脏或肢体大面积、长时间的暴露,补液及药物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等因素均造成体温变化,因此体温监测和调节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全麻患者可监测鼻咽、食管或直肠温度。体温过低可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以及出现麻醉后苏醒延迟。体温过高则代谢增快,氧耗量增加,严重者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和高热惊厥。
四、其他
麻醉期间还应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非全麻患者应注意观察其神志和表情的变化,严重低血压和缺氧可使患者表情淡漠和神志突然丧失。局麻药毒性反应时,可出现精神兴奋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