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校基础教育

学校基础教育是指医学生在校期间需接受麻醉学的启蒙教育,应了解麻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毕业后从事临床医师工作奠定较扎实的基础。从我国国情和学科现有基础出发,学校基础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麻醉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独立开课;二是为尽快改善我国麻醉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推进学科建设,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内可设置麻醉学专业(本科)。

一、麻醉学独立设置课程

着眼于面向2030年医学教育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为探索新形势下我国高等麻醉学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强化麻醉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地位,长远地规划并完善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连续统一的麻醉医学终身教育体系,谋划新形势下高等麻醉学教育的改革,缓解我国麻醉从业人员短缺问题的同时,促进并加强我国麻醉人才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能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针对全国麻醉学从业人员短缺现状,了解全国医学院校独立设置麻醉学课程的现状,为麻醉学教育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麻醉学教育学组组长单位长海医院麻醉学教研室,对全国389所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校做了关于麻醉学课程设置调查,其中包括明确有麻醉专业的59所院校,74所综合性大学,256所医学院,对院校开展调查问卷,以公函、邮件及电话回访等方式收集资料。目前全国仅28所医学院校独立开设麻醉学课程,其中包括有麻醉专业的院校17所,综合大学中6所,医学院校中5所。现将《麻醉学》在全国临床医学专业中独立设置课程的相关问题叙述如下。

(一)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独立设置《麻醉学》课程的必要性

1.医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麻醉学的核心理论、知识和技术是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测和调控(包括意识和痛觉),重要脏器的保护与支持。这不仅是麻醉科医师所必需,更是每个从事任何专业的合格临床医师所不可缺少的。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应用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来分析、处理临床问题,尤其是对重症患者的监测与调控,生命支持与重症监护治疗,急救与心肺脑复苏、手术室外的镇痛与镇静、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以及药物依赖与戒断等。学好麻醉学不仅可以拓宽临床思路,还能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独立设置《麻醉学》课程是医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我国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2.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麻醉科是一个涉及医院运转全局的、具有枢纽作用的一级诊疗科室,更是手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中,毕业后将会有较高的比例到医院从事麻醉工作。因此,独立设置《麻醉学》课程是医学教育服从并满足于这一社会需求的需要,更是学校基础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衔接、构建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需要。

3.二级学科建设的需要

自1846年乙醚临床应用成功以来,近代麻醉学的发展已历经170余年的历史。现代麻醉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生命复苏、疼痛机制和治疗的二级学科。由于麻醉学曾是外科学的分支学科(三级学科),因此,在我国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麻醉学一直是《外科学总论》中的部分章节,其教学时数一般只有6~8学时,这就与当今医学人才的知识需求,特别是拓宽专业口径后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在医学专业中,所有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均已独立设置课程,其学时数在36~246学时不等,平均每门课程约80学时,唯独麻醉学仍在外科学总论之中。因此,在医学专业中独立设置《麻醉学》课程是麻醉学作为二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二)《麻醉学》独立开课的进程

《麻醉学》独立开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的一件大事,通过认真论证,在全国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在国家教育部的理解与帮助下,在外科学前辈裘法祖、吴孟超、吴藯然等院士、教授以及相关医学院校各位院(校)长的支持下,2003年《麻醉学》终于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正式列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专门为《教学基本要求》批复发文,要求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参照执行。应当强调的是《教学基本要求》是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是这一工程的研究成果之一。在《教学基本要求》中,《麻醉学》被列入“全身生理变化与疾病”单元,《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本单元涉及课程包括麻醉学、传染病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老年病学、中医学等内容。除此以外,《教学基本要求》还对《麻醉学》的教学目的、内容与要求作了明确阐述,从此开始了麻醉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设置课程的新纪元。

2004年由曾因明、罗爱伦主编的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用的《麻醉学》教材第1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2018年《麻醉学》已更新至第4版,《麻醉学》独立开课的院校也不断增多。

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为适应医学教育标准国际化的需要,必须实施医学教育认证,开展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依据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我国第一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方案(简称《标准》)正式印发,《麻醉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再次列入临床医学课程之中,《标准》明确指出:“临床医学课程通常包括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皮肤性病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等课程的内容和临床见习”。现今《麻醉学》教材第4版已经出版。《麻醉学》独立开课将对我国医学教育,尤其是麻醉学专业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麻醉学》课程的基本内容

《麻醉学》(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用教材)是面向临床医师共同知识需求的教材,麻醉科医师的培养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师一样,必须通过毕业后教育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去实现。据此,经过全国专家认真研讨,对《麻醉学》课程教材的编写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及教学计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麻醉学》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由下列四部分组成:

1.麻醉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术,包括麻醉前准备,主要麻醉方法及相关技术,约占25%。

2.人体主要生命功能的监测、判断与处理,即生命功能的调控,包括气道管理、氧供、呼吸、循环、体外循环及休克等,约占47%。

3.心肺脑复苏、急性肺损伤等约占20%。

4.疼痛诊疗及药物依赖与戒断等约占8%。

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加强医学生麻醉学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单独开设麻醉学专业课程。从全国医学院校独立设置麻醉学课程调查来看,麻醉学独立开课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当前的主要任务仍是要开出课、开好课,为我国麻醉学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迈出坚实的一步。

二、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

(一)国际麻醉科医师培养模式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至今,现代麻醉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平台,一是医技科室,当时麻醉学是一门以医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因此在医院内定位为医技科室,甚至是辅助科室;二是临床三级学科,麻醉学发展成为临床科室,是外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般由外科管理;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由于麻醉科工作领域的拓展,麻醉学从其自身发展中汲取并集中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多种边缘科学中有关麻醉学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形成了麻醉学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组成了具有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综合性学科。现代麻醉学科已发展成为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并列的临床二级学科。

麻醉学的基本任务已不仅是要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定、无痛、肌松和合理控制应激等必要条件,更要维护围手术期患者的安全并防治并发症,对人体生理功能进行监测、调节和控制。为此,麻醉后监护治疗室和ICU(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建立与管理;急救与生命复苏;疼痛机制的研究及疼痛治疗等均成为麻醉科的重要工作内涵。麻醉学经过百余年的演变和发展,其内容已超出了原来“麻醉”词义的范畴,现今麻醉学已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理论和技术的科学。正因为如此,麻醉科医师培养的国际通用做法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毕业取得医学博士学位(MD)后,须再接受3~4年时间的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经考核合格,授予麻醉科医师执业资格,方能合法行医。

(二)创建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正值我国拨乱返正、百废待兴的时期,当时我国麻醉学科的实际情况与上述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极不相适应!据统计,当时我国各级医院麻醉专业人员总数不足两万人,其中80%以上是中技(护士为主)以下人员,甚至未经医学训练就从事麻醉工作,大学本科毕业生仅占9%,医院麻醉科普遍处于“人员少、条件差、负荷重、风险高、待遇低”的状况,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到麻醉科工作,后继乏人的情况非常严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何迅速提高我国麻醉队伍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加强麻醉学二级学科内涵建设是当时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教育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国麻醉学界老、中、青三代人遵照“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和学科现有基础相结合,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我国麻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达到国际先进模式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在高等医学院校设置“麻醉学专业(本科)”,强化麻醉科对医学本科人才的引进,以能迅速提高我国麻醉学专业队伍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加快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步是在国家与学科均具备条件时过渡到毕业后教育即通过麻醉科住院医师培训培养麻醉科专门人才。通过反复认真论证,经国家教委批准,1986年在徐州医学院始办“麻醉学专业”(本科),1987年“麻醉学专业(本科)”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在国家层面为我国麻醉学科确立了地位,开辟了麻醉学专业教育的新篇章。实践证明,麻醉学专业(本科)的创建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将国际经验与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对迅速改善我国麻醉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推动我国麻醉学二级学科的内涵建设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

(三)麻醉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通过反复研讨与实践,对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达成以下共识。即在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及技能目标三方面要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的基本要求外,还要增加以下麻醉学专业(本科)的目标。

1.初步具备从事麻醉学专业特有的非技术性技巧[anesthetists’s nontechnical skills(ANTS)]:团队合作精神、管理能力、快速判断能力、情景意识和决策能力。

2.掌握基本的麻醉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3.掌握与麻醉学、危重病医学、疼痛诊疗学相关的解剖生理和医疗设备知识,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

4.掌握术前对病情进行评估与准备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5.系统掌握常用麻醉方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6.系统掌握生命功能监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初步的判断及处理能力。

7.掌握围手术期临床常见危象的基本知识,具有对常见危象的判断及处理能力。

8.掌握心肺脑复苏的基本知识及诊治,常见危重患者的判断与处理能力。

9.掌握对急性疼痛患者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力。

10.具有人道主义精神,重视医学伦理和依法行医。

根据上述目标,麻醉学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应当在基本完成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外,再在“教学计划”中增设麻醉学的专业课程,即在生物医学课程中,麻醉学专业(本科)必须增加课程的设置,通常应包括麻醉解剖学、麻醉生理学、麻醉药理学及麻醉设备学等麻醉基础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应在临床医学专业相应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而不是削弱或减少相应课程,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整合课程内容等形式进行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麻醉学专业(本科)必须增加的课程设置通常应包括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和疼痛诊疗学等。

因此,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学时负担明显重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必须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减少不同学科的相同内容来减轻学生的负担,例如急救学与危重病医学的心肺复苏内容一致,可以选择在危重病医学课程中授课,而不是单纯减少学时,或删减某一课程,降低教学质量。

(四)严格办学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为规范麻醉学专业(本科)的办学行为,规避不顾教学条件盲目设置专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即《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中也重点强调建立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机制,坚持以需定招、以用定招。稳定麻醉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为确保教学质量,必须严格掌握学校、附属医院的整体条件及学科(专业)必要条件。逐步加大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力度,合理调控各专业招收比例,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中西部地区、地市级以下医疗机构在岗麻醉科医师队伍为重点,加强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设置麻醉学专业(本科)院(校)、附属医院的整体条件及学科(专业)的主要条件原则意见如下:

1.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具有≥15年的历史,已通过合格评估。

2.学校办学层次较高,具有硕士和/或博士学位授予权。

3.附属医院综合实力较强,属于三级甲等医院。

4.麻醉学科工作领域能涵盖临床麻醉、ICU及疼痛诊疗三部分。

5.麻醉学科具有较好的医疗、教学、科研队伍。

6.学校能为麻醉学专业(本科)的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并能确保教学质量等。

虽然全国麻醉学界已就麻醉学专业(本科)的办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在原则上达成共识,并多次提出论证报告,但在具体执行中仍不尽人意。特别是受到社会需求(就业市场)的驱动,还是有部分院校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设置麻醉学专业(本科),导致各院(校)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如何与毕业后教育相衔接,尚无明确的计划,因而影响学生从业后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注意,应在建立现代大学体制的过程中予以解决。

当前我国麻醉学科建设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以临床医学专业取代麻醉学专业毕业生作为住院医师培养的来源是历史赋予的重任,为迎接这一新时期的到来,我们应当努力做好五件事:即①推进《麻醉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独立开课,强化麻醉学在学校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完善医学生的知识结构;②推进麻醉科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力争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③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尽快解决我国欠发达地区、基层医院麻醉科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与整体素质问题;④千军易得而一将难求,努力探索优秀人才培养之路;⑤加强学科建设,要使我国三级医院麻醉科成为真正的临床二级学科,成为一个能担任临床医疗、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重任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