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华中医昆仑——刘绍武

一、少年多苦,立志从医

刘绍武,1907年4月3日生于山西省襄垣县十字道村。祖籍山东诸城,父辈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逃荒入晋,先到洪洞,后落户襄垣。其父不识字,以农为生,先替人看护庄稼,后在粉坊做工,节衣缩食,艰难度日。

先生少年好学,天资聪慧。因家境贫寒,上小学期间也是边旁听、边打短工。先生幼年时体弱多病,一次因疾病险些丧生,他深感俗医之误人,从此立志学医。高小期间,同窗好友阎茂林家传世医,时常借书于他,开始涉猎医学。蒋示吉编著的《医学说约》是他的启蒙读本,他常把学来的知识用于临床,免费登门为人诊病。初看病时,每当开出处方后,次日清晨天未亮,必到病家大门前看一下,是否有白纸贴出(是否吃错药死了人)。幸喜无此事发生。未及3年,医名渐扬,每一次的成功都会使年轻的刘绍武兴奋不已。

1924年,先生虽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西省立第四中学(现长治市第二中学),但由于经济不接,未能继续上学。辍学后回乡务农,夏种菜、冬贩粮,成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返乡种田以后,也没有间断学习,每当得到一本医书总是爱不释手、如饥似渴。一次他随父亲种谷子,打垅时,只顾看书,墩子全滚在垅背上。又一次碾米,备好牲口、摊下谷子,等他从书梦中醒来之后,谷子已全部碾成了米粉。少年的刘绍武就是这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不放过每一空隙,刻苦钻研,短短几年时间里,他读完了《陈修园医书七十种》,了解了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为他以后的医疗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先生19岁时到长治县与壶关县交界的经坊村煤矿学习会计。在经坊煤矿,由于周围40里无医生,老百姓看病十分困难,他除了学会计外,实际也成为当地的一名医生。不到3年时间,已名扬乡里。1927年、1930年、1933年每隔3年左右长治一带就发生一次瘟疫流行。他目睹老百姓这一灾难,开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昼夜奔波于病家之中,力尽救死扶伤之能事,并从此立下规矩:不收患者一文钱,不吃病家一顿饭,几十年不破一例。悲惨的现实与苦心实践,造就了刘绍武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他曾经常说:“经坊煤矿是他从医的摇篮和学校”。在经坊煤矿期间,看病完全是业余的,起初还得背着煤矿经理去出诊,随着医名的提高,求诊者越来越多,经常遭到经理的斥责,说他不务正业。由于经理的阻拦,他就让患者先找经理求情施治,待经理答应了再开始诊治,这样,看病就从一开始的秘密逐步转向公开,受到了群众的爱戴。

刘绍武先生当时曾收得一位徒弟马云亭,比他还年长6岁,是煤矿上的会计,壶关程村人,两位互为老师。当时壶关县城有一河南辉县的冯老大夫,医术高明,曾为马云亭治疗眼病。他双眼布满灰膜,视物模糊,经冯先生切脉服药后痊愈。马云亭自此开始学医,后来成为长治名医,专攻眼科。冯老先生的医德对刘绍武影响很大,当时县太爷得了病,派差役招冯先生,由于差役态度傲慢,被冯先生冷言拒绝。不得已县太爷亲自拜见,医好了顽疾,传为佳话。一次,徒弟马云亭外出看病,处方当归芦荟丸,回来后他把病情给老师讲述一遍,刘绍武听后急曰:“错了!”迅速陪学生赶往病家,这时病家已正在准备后事,煮好的汤药还未来得及服下,他仔细审察病情,患者虽外表一派炎热之象,而内藏真寒,急嘱学生煮术附汤,患者入汤病转,死而复生。又一次,一患者四肢厥逆,拘急疼痛,汗出淋漓,面色苍白,学生欲处四逆汤,他急止曰:“此真热假寒之象,证属《伤寒论》第29条芍药甘草汤证”,果然一剂而愈。

刘绍武先生年轻时还经常下矿井了解情况,久而久之,他对煤矿还有了相当的研究。什么样的地形有煤,有煤的地方地表有什么植物(寨梨花、寨柳、荆条称为煤标),青石山多出香煤,矿石山多产臭煤等,这些知识在当时的农村非常奇缺,就连煤矿上的“老博士”也敬重他三分,一次一个采煤队开山,他阻止说:“此地无煤!”“老博士”不以为是,耗时数月,果如其言。问其故,他解释说:“此处为两山相并之地,为地壳变动而成,两边都有,但此处无。”这在当时转为佳话。一次煤窑发水,泉眼如盆底大,水流不止,冲垮了36条防线,矿上慌作一团,认为活老君来了也没办法。他下井看后,吩咐准备7斤棉花,霸王泥(砂灰配红土)和2万块砖。井下四周包抄,筑了2丈长的砖墙,中间空开泉眼,一层比一层小,最后用7斤棉花迅速堵塞泉口,外面再用霸王泥和砖封堵,共用了45车石灰,2万多块砖,才把水堵住,挽救了矿井,从此被矿工们称为“活老君”。还有一次,由于矿井深处通风条件差,井下的灯无法点燃。他让人把废井口全部封死,然后在最深处井口点燃薪柴,空气迅速流通开来。这些道理今天看来很落后,也很简单,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用旧法开采的小煤矿,却是鲜为人知。通过这些事件,反映出先生早年不为陈规所束,博学多才,天资过人之处。

二、勤于临床实践,长于理论探索

1930年,24岁的刘绍武离开了经坊煤矿,在长治市西街关帝庙创办了山西上党地区第一家私人医院,取名友仁医院。当时共有3名西医、3名中医,同时还创办了“友仁中西医学研究社”(简称“友仁医社”),他被推举为院长兼社长,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社会医界人员30余人常来听讲。在后来的地方医师考试中,前12名除一名外,全部都是友仁医社的成员,引起医界轰动,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当地名医。这时的刘绍武,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已经成为一名既有理论又有经验的真正意义上的医生。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医学大成》300余册。

1928年,先生从中华书局出版的《皇汉医学》中受到启发,深刻领悟到了《伤寒论》的医学价值,开始了一病一方、合病合方的诊疗模式探索。在猖獗的温疫流行中,先生通过对《温病条辨》和《伤寒论》的反复对照和不断实践,显示出了仲景经方的卓著疗效和辨证优势。从此,先生逐渐放弃了时方,专攻经方,并对他以后的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时的先生已开始认识到《伤寒论》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伤寒论》的根本问题在于纲不系目,如认为桂枝汤并不能治疗太阳病。这一时刻,他在剂型改革上也做了一些尝试,把制好的成方放在药架上当作成药使用,由于条件差,汤剂只能放在地窖中,反映出他原始的定证、定方的思想。

1933年7月,总计开展了140余次学术活动的友仁医社被迫关闭,友仁医院更名为“同仁医院”,赵子华担任院长。同年,他撤股离开了医院又回到了经坊煤矿,并接替了原经理王少鹏,既当经理,又当医生。这期间,刘绍武与路经长治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有过接触,并帮助过他。这件事虽鲜为人知,他却深藏心中,为了民族的振兴,先生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对这段经历常引以自豪。

1939年,日寇进犯山西,长治沦陷。先生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开始了长达10年的漂泊生活。为了安全,他随难民一路到达西安,身上所带盘缠基本用尽,人地两生,经济无济,3天来只好吃红薯喝白水度日。后来接受了救济,定居下来,行医为生。按照当时国民政府规定,开业行医需取得当地考试院的行医资格证。1940年3月,先生通过了陕西省西安市行医资格考试,在尚仁路(现解放路)公字1号挂牌开业,正式行医。

1942年,先生又参加了中央考试院的中医师资格证书考试,1943年获考试及格证并登报公布,由于时局动荡,直至1946年才拿到中医师资格证书,当时全国中医界通过这项考试的人员屈指可数(40余人),后来这批中医师都成为中医界的泰斗。这期间他对新兴学科,如西方哲学、逻辑学、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深受中西汇通派的影响,广泛结识医界同仁,与傅仙方(陕西中医学会理事长)、宋紫峰、王新武(著名太极拳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天津中医学院)、史寿之等人创办了《国医周刊》,并担任编辑,连载了他撰写的“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共37期,达9万余字。他在碑林处所作的“心脏病的诊断与治疗”学术讲演,受到全场听众起立鼓掌,从此他在西安医界崭露头角。当时从600余名医师中选拔了60名,刘绍武先生为其中之一,并受邀在西安市中医学会门诊部出诊。

1942年8月,先生起程回家探望。途经宜川、吉县、隰县,在孝义染上伤寒病,遂住在孝义养病。是年腊月,病愈后回家,待到家中伤寒再次复发,病程达八九个月。1943年秋天,先生从家乡起身,经安徽亳州,河南漯河、洛阳,11月到达西安,此行达1个月之久。1943年底,因日寇进攻潼关,又辗转到达甘肃天水。他与徒弟徐光棣(后任天水中医院院长)历尽艰辛,创办了“友仁诊所”。当时的天水成为敌后方,山西许多名流云集于此,在各界人士和“力行化工社”的赞助下,恢复了友仁医社,当时陇南日报总编张辅轩(后任山西大学理化系主任)、忻州五中校长郭问芝、友仁中学教务处主任邱玉杰、武乡县县长和克俭、芮城县县长张仁、山西大律师赵壁方等人都参加了友仁医社,开始学习中医,这时,先生的三部六病学说已成雏形。从1944年开始每天下午他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半年多时间的讲述,张辅轩根据笔记整理出《仲景学术观》《仲景证治观》《仲景药能观》。仲景“三观”后因战事吃紧,陇南日报社被关闭,未能出版。1945年8月日寇投降后,国内战事稍缓,欣喜之际,急于返乡,致使“三观”原稿遗失。

1946年6月,刘绍武先生历时3个月辗转回到太原。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未能回到襄垣老家,只好在太原红市街宁化府对面的济华药庄坐堂行医。从1947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开业到当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短短半年时间,先生声名大振,仅中秋节一天,患者送来的月饼就有64斤,他全部周济给过路的穷人。当时在太原行医的泗亦人、李翰卿二人曾慕名前去拜访,观看被刘绍武称为“讨饭证”的“行医证”和“中医师证”。

1947年刘绍武先生经银川、兰州,于1947年11月又一次重返天水,1948年6月移居凉州武威,在同济中药店坐堂5个月。1949年3月回到西安旧医址行医,至1949年6月。先生怀着喜悦的心情轻装徒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难跋涉,终于回到久别的家乡,结束了长达十年漂泊的从医实践与激荡生活。

三、历经命运坎坷,钻研矢志不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祖国建设日新月异,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先生回到家乡后沐浴春风,在山西长治办起“同仁诊所”。此举被长治卫生局记录在1949年长治卫生大事记中。他自创研制的“团鱼丸”“小红丸”等药独具特色,疗效显著,大受欢迎,他的医名传遍太行山。

1957年起,先生在太原大仁堂药店坐堂看病,由于疗效显著,患者甚多,被誉为当时“山西四大名医”之一。

1958年,刘绍武先生在太原市“坝陵桥保健院”参加工作。1959年先生参与创办了“太原市中医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始了新的医学生涯。他每日集医疗科研、教学、医疗实践于一身,为创立并完善三部六病学说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

1962年,太原九中李子魁为其精湛的医术所感动,积极主动帮助刘绍武先生重新整理资料,按照“立纲、归类、正误、补缺”的基本原则,以《伤寒论》的全部条文和方药为依据,将刘绍武先生的回忆、讲述一丝不苟地做了整理和记录,历经2年,一本新的《仲景学术观》重新整理完结。1966年,先生前往北京参加“华北区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7天,会上发表“溃疡病”“脉管炎”学术论文,受到好评。

1971年,刘绍武先生在太原市古交区巡回医疗期间,应邀讲授中医,首次明确阐述了三部六病学说的基本框架。他以《伤寒论》原文为基点,系统地讲解了三部的划分和六病的确立。即:凡是与空气所接触的部位划归表部;凡是与饮食所接触的部位划归里部;表里之间,凡是和血液接触的部位,统归半表半里部。按着阴阳对立统一原则,表部阳病为太阳病,阴病为厥阴病;里部阳病为阳明病,阴病为太阴病;半表半里部阳病为少阳病,阴病为少阴病,三部之中划分出这样六类不同的症侯集合群,简称为“六病”。

三部六病的诊疗体系,是对《伤寒论》仲景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其全部授课记录由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的随行工作人员韩基、赵仙梅保存并做了整理,这是留传的三部六病学说的第一部讲课记录稿。

1972年,山西省举办首届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先生担任讲授《伤寒论》的主课。他第一次用三部六病学说为学员系统地解析《伤寒论》,并分别讲述了太阳病的诊断要点,厥阴病的辨厥真伪,阳明病的痰、水、血、食的泻法治疗,太阴病的阶段性温补,少阳病的清、降、散、滋治则,少阴病的虚衰证治,使六病的诊疗有部可依,有病可循,有方可治,有药可用。先生用了近2年时间将《伤寒论》100余方尽数应用于门诊患者,在7万余例患者的诊治中,确定了各方的证候,进而多证突出主证,主证突出纲领证,纲领证突出核心证,由此,纲举目张,做到了按部定证,据证定性,依性定方,以方定名,逐渐形成其临床证治的诊疗体系。之后,其弟子宿明良医师把这些原始讲稿进行全面整理,并编辑《三部六病》一书,成为之后讲学的重要资料。

1974年,由于身心劳累过度,刘绍武先生因病在家治疗休养,但他对创立、推广三部六病学说矢志不渝。当时,第三期西医脱产学习中医班的解放军学员郭维峰等,耳闻目睹他的医德、医风,极受感动,同闫云科等学员聚集家中,听养病在家的先生讲述三部六病学说,他们边听边记,汇集成文。后经他的大弟子胡连玺增删订补成册,由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内部刊印,并在当年的山西省中医年会上散发,随即引起中医界的极大关注。

先生创立的三部六病学说,是他长期从事《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逐渐总结出的医学结晶,是对创立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中医诊疗体系的勇敢探索,其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一生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他常教导弟子们说:“学术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无古今、无中外、无尔我,以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永远以先进代替落后。”

四、老树开新花,桃李满天下

1979年,弟子胡连玺撰写的《试论〈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一文在《新中医》杂志发表,在中医学术界曾引起极大关注,随即《刘绍武临床经验集》也由胡连玺整理完成,并刊印发行。

1980年,先生被评为太原市唯一的中医主任医师,作为返聘专家回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工作,并担任山西省高级和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常委,主管中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职称评审工作。

1981年,按照高级知识分子待遇规定,先生分到了120m2的住房,乔迁于山西省专为高级知识分子修建的新泽公寓。同年,研究所返聘,先生重返临床工作岗位,每周有3个上午出门诊,每次诊疗患者很多,每每延迟至下班后很久。直到1991年11月移居海南前一日,才停止在太原市中医研究所的门诊工作。

1983年随着身体逐步康复,78岁高龄的刘绍武先生重登讲坛,在当年山西省举办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班时他应邀主讲《伤寒论》。先生精神焕发,系统讲述了三部六病学说,全部讲课内容由先生弟子宿明良进行了系统整理、编辑成册,具有时代性的刘老学术思想再次被整理成《三部六病》一书,受到中医界广泛学习传播。

1985年,刘绍武先生应邀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仲景学术研讨会”。大会开幕的当天,他在大会发言中首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三部六病医学思想,并将《三部六病》一书在大会发送,引起参会者的极大关注。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纷纷到先生住地交流学术观点,给予高度评价。时任东北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秘书长的王宾宗教授会后又亲赴山西,与先生做进一步学术交流。

20世纪80年代后,三部六病学说事业蒸蒸日上,一批批年轻的中医人才脱颖而出。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先后自发成立了三部六病学社等学术组织,从大学教授到莘莘学子,掀起了研究三部六病学说的热潮。先生经常在家里为年轻的三部六病爱好者讲授三部六病学说的精华“三纲六要”使三部六病医学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三纲包括以下内容:

1.整体的内涵,即整体的八要素。包括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结构的功能性、动态的平衡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2.思辨的框架,即三部六病。

3.理性的规范,又称为四定。包括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性定方、依方定名。

六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六方面:

1.证的四性 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遍性。

2.四脉 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

3.治疗三大疗法 纠偏疗法,协调疗法,复建疗法。

4.三化 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

5.三定 定证、定方、定疗程。

6.八字诀 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这些三部六病爱好者中很多人坚持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和研究工作,很多佼佼者后来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逐步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称,成为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骨干。

1988年,为整理、发掘、继承名老中医经验,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组织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山西省自动化研究所、山西省计划委员会经济信息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攻关,由刘惠生主持,胡安荣、宿明良、刘永泰、田庆祥组成研制组,历时2年,“中医刘绍武‘三部六病’计算机诊断系统”研制成功,获得山西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填补了国内中医专家系统的空白,刘绍武三部六病学术思想进一步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推广。

1990年刘绍武先生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1991年,已是85岁高龄的先生,毅然远赴海南省海口市,在当地组建海南三部六病中医研究所及中医门诊部,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他曾赋诗抒发内心的情怀:“一望大海渺无涯,敢驾轻舟探由来,乘风破浪飞也去,方知彼岸有亭台。”

从1991年11月开始,先生在海南行医13年,活人无数,一直工作至2004年11月20日,也就是去世前半个月。2014年12月2日先生与世长辞,走完了他平凡而又传奇的悬壶一生,享年98岁。海南省、海口市党政领导及各界人士和家人弟子,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送走了这位仁爱、智慧、博学、医术精湛、继往开来的医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