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证发微》提要
一、余性喜易,精研图数,见得阴阳部位与天地人身都一一宛合。脾土属坤,原居北方,纯阴位也。文王进坤西南,位居半阴半阳,明将坤之法象显示人间矣。余著是书,率祖乎此。
二、六淫性质个个不同,倘穷形尽相,罗列满前,恐人望洋而叹,不思进步,固特举湿之一邪,指示前程,庶人循序渐进,得窥全豹。
三、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故此书先言天地气运、人身经络,使天人之理都一一列在学者面前。庶胸中有竹,眼底无花,大证当前,不至仓皇失措。非然者,吾恐天地间有屈死之人也。
四、是书对证拣方,皆得之揣摩,并亲身阅历。虽古有神妙奇方,未曾验试,概不敢登,恐其为纸上谈兵也。
五、每方略举一二治案,非谓生平治案,只有此数。不过略举门径,示人趋承,如行路然,我既奋在前程,人自视如平路矣。
六、每方各有分量,皆余当日权其轻重定之,至于学者所临之病证,余万难逆料其如何轻重,学者亦随势定之,勿按图索骥也。
七、此书原以治湿,引而伸之,六淫治法皆在个中。虽温热一法与此冰炭,然既知冬伤于寒阴温之温,岂不知冬不藏精阳温之温?反观焉即得矣。
八、仲景以桂枝一汤统治天下伤寒,余以渗湿一汤统治天下湿证。余非好张冠而李戴也,盖恶夫夸多而门靡也,倘摭拾古人成方,叠床架屋,獭祭满前,虽甚完备,无当精微,亦何贵于著书乎?
九、湿之一邪,向来多责在夏秋两季。然天地皆湿薮,人身皆湿躯。湿者水也,能载舟亦能覆舟,故湿魔当前,俯拾即是,勿拘求之于夏秋也。
十、噎膈一证,百家治法都如捕风捉影,以致数千年来,患此证者百治百死,其冤杀人殊不下千千万万。余积半生揣摩,折衷一真正治法,颇能回生起死,如响应声。虽曰守先待后,宜宗前人,然此则不愿多让也。
十一、以斯法治斯证,无不随手奏效,间有不效者,则是正气衰败,祟气缠绕,故使不效也。然正气虽败,而有不甚败者,必为之万死求一生。祟气虽缠,用药得当,亦能退魔,倘竟不效,必是其人气数已到,吾亦无如之何矣。
十二、温证约分两门,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为阳温,芍归冬地原为要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为阴温,苓术半朴实为仙丹。本书所论皆阴温也。虽阴阳平列,义则偏重扶阳。
十三、土苴万物,木火金水都在里藏。无论何邪作沴,惟使坤轮一转,邪便无处藏身,故渗湿一方,自是此证不祧1之品。
1 不祧(tiāo):此处比喻永久不废。把隔了几代的祖宗的神主迁入远祖的庙,称“祧”。家庙中祖先的神主,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合祭,只有创业的始祖或影响较大的祖宗不迁,叫作“不祧”。
十四、人之有生,最重玄神。玄神者即春夏秋冬之春,元亨利贞之元也。世人不知其为玄神,只认得为肝气,恣意戕贼之,无怪其寿命之不长也。余著是书,不敢恣用青皮、木香等药,以此也夫。
十五、湿之为病,纷繁莫纪。正湿以外,凡由湿邪而变化者,若噎膈喑哑、咳喘哕呕、崩淋带浊、疟痢疸痹、癥瘕疝癖、疹痘杨梅、停水失血、痿厥脚气、留饮鼓胀、便结阴吹都收在湿之一门。欲学者数典而不忘其祖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