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证发微六十论(上下册)
- 蒋健
- 8416字
- 2025-03-15 01:57:07
六、郁证痰湿论
痰、湿、水、饮同源异流,湿凝稠浊类为痰,饮聚清稀类为水。痰有可见之痰(如咳吐之痰、体表痰核)与未可见之痰,后者有分很多种类,可流窜盘踞脏腑经络全身各处为患;其中,有一种为郁痰,乃是七情不遂、气机郁滞的病理产物,郁痰又可作为七情不遂的衍生病因引起种种郁证及郁证类病证的临床表现。
1.痰的类别
痰有许多种类,列举如下。
风痰指肝经痰扰的病证。“动于肝,多眩晕头风,眼目动昏涩,耳轮瘙痒,胁肋胀痛,左瘫右痪,麻木蜷跛奇证,名曰风痰”(《医学入门》)。“在肝经者,名曰风痰,脉弦面青,四肢满闷,便溺秘涩,时有躁怒,其痰青而多泡”(《医宗必读》)。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而发的病证也称风痰:“风痰者,因感风而发,或因风热怫郁而然也(《泰定养生主论》)”。
寒痰指肾经寒痰。“聚于肾,多腰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名曰寒痰,又名虚痰”(《医学入门》)。“在肾曰寒痰,其色有黑点,吐出多稀,多小便急痛,足寒逆,心恐怖,脉必沉,宜胡椒理中丸或加星、半核实”,“宜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还指痰病体质患者外感寒邪引发喘咳者:“寒痰者……此皆素抱痰疾者,因风寒气热味,而喘咯咳唾”(《泰定养生主论》)。
热痰指痰热相搏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热气与痰水相搏……故云热痰也。”火痰亦属热痰类,“热痰即火痰也……宜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热痰者,因食辛辣烧炙煎煿,重裀厚褥及天时郁勃而然也(《泰定养生主论》)。”
湿痰又名脾经湿痰,多生于脾。
燥痰主要是指难咯之肺经燥痰,又名气痰。
酒痰乃酒湿积聚所致痰证。“酒痰,因饮酒不消,或酒后多饮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症,宜瑞竹堂化痰丸”(《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又名味痰:“味痰,又名酒痰。味痰者,因饮食酒醑厚味而唾痰也”(《泰定养生主论》)。
食痰指食积成痰。“食痰即食积痰也。因饮食不消,或夹瘀血,遂成窠囊,多为癖块痞满。宜青礞石丸、黄瓜蒌丸、正传加味二陈汤”(《东医宝鉴》)。
气痰,除同燥痰之义外,尚指七情不遂所致梅核气类病证。“气痰者,因事逆意而然也”(《泰定养生主论》)。“七情痰滞咽膈,多胸,胁痞满,名曰气痰”(《医学入门》)。
虚痰为因虚致痰。“不可攻者,便是虚痰……或以形羸气弱,年及中衰者,即虚痰也;或以多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亦虚痰也;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喑等证,但察其形气病气,本无有余者,皆虚痰也”(《景岳全书·杂证谟》)。
实痰为邪气壅实的痰证。“凡可攻者便是实痰……以其年力犹盛,血气未伤,或以肥甘过度,或以湿热盛行,或风寒外闭皮毛,或逆气内连肝膈,皆能骤至痰饮,但察其形气病气俱属有余者,即实痰也”(《景岳全书·杂证谟》)。
饮痰是痰饮留于四肢、膈上或胁下所致病证。“饮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时复转移一臂,蓄于胁下,胁痛干呕,往来寒热”(《不居集》)。“饮痰成呕吐,胁痛,四肢不举”(《张氏医通》)。
惊痰指痰迷心窍致惊者。“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㾦,名曰惊痰”(《证治汇补·痰证》)。也指因受惊而痰结胸腹者:“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在妇人多有此症,宜妙应丸”(《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郁痰泛指因七情不遂、气机郁滞而生痰者。《中医大辞典》(第2版):“郁痰,病证名、痰证之一。指因七情郁结,肺脾气滞,郁而生痰者。又名结痰、顽痰、老痰”。
2.郁痰症因脉治概况
明代秦景明系统地提出了郁痰的概念及其症因脉治。其在《症因脉治》曰:“郁痰即结痰,顽痰。郁痰之症,胸满饱胀,九窍闭涩,懊烦闷,或咽中结核,睡卧不宁,或肠胃不爽,饮食有妨,或气逆不利,倚肩喘息,郁痰之症也。郁痰之因,七情所伤,易成郁结,肺气凝滞,脾元不运,思则气结,闷郁成痰,皆郁。郁痰之脉,多见沉涩,沉迟寒郁,沉数为热,沉实顽痰,沉牢内结。郁痰之治,寒郁辛散,香芎二陈汤;热郁清解,栀连二陈汤;肺经郁痰,用节斋化痰丸。”指出郁痰乃为七情郁结所致;主要症见胸胁苦满、心中懊
烦闷、梅核气、不寐、脾胃功能受损以及气逆气短等郁证类的表现;治宜化痰。
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痰饮》云:“郁痰有虚实,郁兼怒者,宜抑肝邪;郁兼忧者,宜培肝肺。”表明郁痰常兼郁怒忧思,治宜从肝。
清代医家张聿青、程文囿认为梅核气即属郁痰之证。“咳不甚盛,而咽中梗阻,痰出成粒。此气郁痰滞,所谓郁痰是也(《张聿青医案》)。”“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或作刺痛,此是郁痰,治宜四七汤(《医述》)”,治宜理气化痰。
由于郁痰岁月积久,根深蒂固难除,故又名老痰、老郁痰或结痰、顽痰,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故以化痰法治疗郁痰即属从郁论治。
其他痰类也可有因于七情不遂而起者。例如,肝经风痰眩晕头痛、眼目昏涩、胁肋胀痛、躁怒等,亦可因郁而起;肾经寒痰之心中恐怖,心经热痰之癫狂嘈杂、懊怔忡、喜笑等,亦可因郁而起;气痰亦可因事逆意而起;虚痰也可因忧思劳心而起;惊痰则可因惊而起,等等。故风痰、气痰、惊痰、寒痰、热痰、虚痰等均可具有郁痰的一些特点,反之亦然。故在一些特殊场合,郁痰与其他痰类有时可能难以截然划分。
3.郁痰病因病机
凡是由情志病因所致痰证(因郁致痰)均属郁痰范畴。其基本的病因病机的模式可以概况为:“七情不遂(原始病因)—气机郁滞(病机)—郁痰(病理产物兼继发病因)—郁痰证候”。
七情不遂是产生郁痰的原始病因。七情内伤如同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一样可以痰湿内蕴,如明代龚信《古今医鉴·痰饮》云:“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液浊,变为痰饮。”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痰证》云:“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内因类·痰涎》亦云:“其或喜怒哀乐不中节,起居食饮失其常,皆令荣卫痞阻,气血败浊,为痰为涎为饮,诸证生焉。”
七情不遂导致气机郁滞遂生郁痰。七情郁结致使脏腑气机不畅,津饮不行郁而成痰。“喜怒忧思,致脏气不行,郁而生涎,涎结为饮……属内所因”(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人之七情居处,不能一一中节,稍有悒郁,则气血凝滞,津液不行,痰斯生矣”(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大抵气滞则痰壅,气行则痰行”“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一失其宜则气道壅塞,停饮聚于膈上,结而成痰”(丹波元坚《杂病广要》)。
郁痰作为七情不遂病理产物又可成为继发病因危害机体。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诸气方论》云:“人有七情,病生七气。七气者,寒热怒恚喜忧愁……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故调气必先豁痰。”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气郁》亦谓:“往往由气成积,由积成痰,痰甚则气不得宣而愈郁,或痞或痛,盖有必至者矣。”因此,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归纳道:“七情之方,原本多门,原其标本,半因痰病。”其意可以理解为郁痰与七情不遂互为因果,既可因郁致痰又可因痰致郁,七情不遂导致郁痰病机者或可占半,治疗当解郁理气化痰。
七情不遂气机郁滞致脾虚不运,酿湿成痰。金元张从正剖析了情志病因通过影响肝脾功能而产生痰饮的机制,其在《儒门事亲》指出:“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久虑而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 留饮。”张景岳《景岳全书》也指出:“痰者,脾胃之津液,或为饮食所伤,或为七情六淫所扰,故气壅痰聚。”
4.治疗郁痰代表性方剂及药物
(1)半夏厚朴汤类(包括四七汤类计6方):
《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以下均以此方为蓝本加减)主治梅核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半夏厚朴汤(去生姜加陈皮、香附)主治妇人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 痰涎,咽中如有炙脔,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四七汤( 去生姜)主治梅核气,胸满喘急,或咳或呕,或攻冲作痛。《仁斋直指方》加味四七汤(去生姜,加茯神、远志、甘草)主治心气郁滞,痰涎凝结致生 惊悸。《万病回春》加味四七汤(去生姜,加橘红、青皮、枳实、砂仁、胆南星、神曲、白豆蔻、槟榔、益智仁)主治七情之气结成痰气状如梅核,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 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恶心呕吐。《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加味七气汤(去苏叶、生姜,加木香、枳壳、青皮、陈皮、苍术、甘草)主治气郁,胃口结聚痰涎呕吐,胸膈痞闷,不思饮食。
(2)加味二陈汤类(包括温胆汤、导痰汤类计14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为理气燥湿化痰的基本方(以下均以此方为蓝本加减)。《症因脉治》二陈四七汤(加紫苏梗、厚朴)主治气结痰凝腹痛,胸腹胀满,痛应心背。《古今医统大全》加味二陈汤(加人参、黄芩、川芎、木香)主治气郁痰火眩晕。《济阴纲目》加味二陈汤(加白术、黄连、远志)主治怔忡惊悸,时作时止,心下有痰。《丹台玉案》加味二陈汤(加厚朴、桔梗、枳实、黄芩、贝母、紫苏子、肉桂)主治六郁七情神思所伤梅核气。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加竹茹、枳实)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 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世医得效方》十味温胆汤(加枳实、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熟地黄、人参)主治心虚胆怯,痰浊内扰证,症见触事易惊,惊悸不眠,夜多噩梦,短气自汗,耳鸣目眩,四肢浮肿,饮食无味,胸中烦闷,坐卧不安,舌淡苔腻,脉沉缓。《袖珍方》加味温胆汤(加 枳实、竹茹、香附、人参、柴胡、麦门冬、桔梗)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 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六因条辨》黄连温 胆汤(加竹茹、枳实、黄连)主治伤暑汗出,烦闭欲呕,舌黄腻。
《济生方》导痰汤(加枳实、天南星)主治一切痰厥,头目眩晕,或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涤唾稠黏,坐卧不安,饮食少思。《伤寒六书》加味导痰汤(加天南星、枳实、黄芩、白术、桔梗、黄连、瓜蒌仁、人参)主治内 伤七情致痰迷心窍,神不守舍,而憎寒壮热,头痛,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奇效良方》涤痰汤(加天南星、枳实、石菖蒲、人参、竹茹)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古今医鉴》清热导痰汤(加黄连、枳实、瓜蒌仁、胆南星、桔梗、黄芩、白术、人参)主治憎寒壮热,头目昏沉迷闷,上气喘急,口出涎沫之因内伤七情,以致痰迷心窍,神不守舍。《济阴纲目》加味导痰汤(加枳实、黄连、川芎)主治痰迷心窍,发痫。
《活人心统》清痰养志宽气丸(胆南星、黄连、茯苓、贝母、半夏、枳实、远志、橘红)主治男子郁气,痰涎壅滞,情志不快。
(3)理气化痰类(计7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平肝顺气保中丸(香附、川芎、陈皮、白术、厚朴、枳实、黄连、神曲、麦芽、木香、栀子、莱菔子、半夏、茯苓、砂仁、干生姜、山楂、青皮、甘草)主治郁火伤脾,中气不运,胃中伏火,郁积生痰致令呕吐,吞酸嘈杂,心腹胀闷。《证治准绳》木香宽中散(青皮、陈皮、丁香、厚朴、甘草、白豆蔻、香附、砂仁、木香)主治七情伤于脾胃,以致胸膈痞满,停痰气逆,或成五膈之病。《医学心悟》木香调气散(白豆蔻、檀香、木香、丁香、香附、藿香、甘草、砂仁、陈皮)主治由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以致气逆痰壅,牙关紧急。《外科证治全书》加味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陈皮、甘草、白术、茯神、人参、川芎、瓜蒌、半夏)主治肝气不舒,痰气郁结,乳内忽大如桃,身体发热,形渐瘦损。《济生方》五膈散(枳壳、木香、青皮、大腹子、白术、半夏曲、丁香、天南星、干姜、麦芽、草果仁、炙甘草)主治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胁肋胀满,痰逆恶心,不进饮食。《济生方》四磨饮(人参、槟榔、沉香、乌药)主治七情郁滞,痰气交阻,上气喘急,胸膈痞闷及水肿。《医方考》五磨饮子(木香、槟榔、沉香、乌药、枳实)主治暴怒暴死名曰气厥者,症见七情变动,气逆不降,上气喘急,胸腹胀满,突然大怒而致气厥者。
(4)其他(计4方):
《丹溪心法》越鞠丸(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主治郁证(痰郁)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普济方》远志平肝丸(白附子、石菖蒲、远志、茯神、人参、麦冬、川芎、山药、半夏、铁粉、朱砂、细辛)主治忧愁思虑,痰气潮作,如醉如痴,大便难,小便浊,头目眩晕。《辨证录》加减运痰汤(人参、茯神、益智仁、菖蒲、泽泻、肉桂)主治痰症由于火郁于心,终日吐痰,少用茶水则心下坚筑,短气恶水者。《医学衷中参西录》龙蚝理痰汤(半夏、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芒硝、胡麻、柏子仁、白芍、陈皮、茯苓)主治因思虑生痰生热,神志不宁。
(5)郁痰治疗的药物组成分析:
以上31首方涉及62种药物。从药物运用频次看,由高至低分别为半夏(25次),茯苓(22次),陈皮(包括橘红)(22次),甘草(20次),枳实(14次),厚朴、人参(10次),紫苏(包括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天南星(包括胆南星)、黄连、木香(7次),香附、川芎、白术(6次),青皮、远志(5次),茯神、砂仁、竹茹、黄芩、桔梗、槟榔(包括大腹子)(4次),神曲、白豆蔻、石菖蒲、瓜蒌仁、丁香(3 次),生姜、枳壳、益智仁、苍术、贝母、肉桂、柴胡、麦冬、麦芽、栀子、白芍、沉香、乌药(2次),酸枣仁、五味子、熟地黄、泽泻、莱菔子、山楂、藿香、檀香、当归、干姜、草果仁、白附子、山药、铁粉、朱砂、细辛、生龙骨、生牡蛎、柏子仁、生赭石、芒硝、胡麻(1次)。
从药物分类看,62种药物概属9类:①化痰(湿)类:半夏、天南星、厚朴、茯苓、茯神、砂仁、白豆蔻、苍术、桔梗、贝母、竹茹、泽泻、瓜蒌仁、藿香、草果仁、生姜、细辛(17味,占27.42%);②理气(疏肝解郁)类:柴胡、香附、枳实、枳壳、紫苏、青皮、木香、沉香、乌药、檀香、陈皮(11味,占17.74%);③重镇安神定志开窍类: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石菖蒲、五味子、铁粉、朱砂、生龙骨、生牡蛎、生赭石(10味,占16.13%);④补虚类:人参、白术、熟地黄、麦冬、当归、白芍、山药、益智仁、甘草、胡麻(正名为芝麻,《证类本草》: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虚羸,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坚筋骨,疗金疮,止痛及伤寒,温疟,大吐后虚热羸困)(10味,占16.13%);⑤消食导滞类:神曲、山楂、麦芽、莱菔子、槟榔(5味,8.06%);⑥温里类:肉桂、丁香、干姜、白附子(4味,6.45%);⑦清热类:黄芩、黄连、栀子(3味,4.8%);⑧泻下类:芒硝 1味(1.61%);⑨活血类:川芎 1味(1.61%)。不难发现主要由化痰(湿)、理气、补虚、安神药物组成,以上四类药物共计48味,占77.42%。
以上反映郁痰治疗组方遣药概貌。
不难看出,理气化痰是治疗郁痰的主要原则,理气即有疏肝解郁之意。朱丹溪深得其中三昧,其在《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痰因气滞而阻隘道路,气不通而痛者,宜导痰解郁。”(《丹溪治法心要》系朱丹溪所著,包括了《丹溪心法》和《医要》两本书的内容。)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亦云:“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内因类·痰涎》补述:“盖以人之七情郁结,气滞生涎,聚为痰饮,治者能使气道通利,则痰自降下也。”
胆郁痰扰则心神不宁,故重镇安神定志类药物也常被用于郁痰的治疗。
此外,“郁痰有虚实”(《景岳全书》),虚补实泻,痰食积滞则化痰消食导滞泻下,痰从热化则清热、痰从寒化则温里,痰瘀互阻则并祛之。
5.郁痰临床表现特点
根据上述治疗郁痰代表性方剂主治适应证可以看出,郁痰有情志类及躯体类临床表现。
情志类表现诸如胆怯易惊、心烦易怒、情志不快、忧愁思虑、精神不守、坐卧不安、不寐多梦、多卧少起、恍惚健忘、胸中烦闷、惊悸怔忡,甚至神志不宁、如醉如痴、谵言妄语、异象感惑,等等。
躯体类表现诸如头痛眩晕耳鸣、胸膈痞闷、短气喘急、胁肋胀满、心下胸腹坚筑、涤唾稠黏、呕恶呃逆、不思饮食、吞酸嘈杂、大便秘结、梅核气、攻冲作痛痛应心背、自汗、口出涎沫、终日吐痰、厥冷身热、翕然面热、骨节疼痛、四肢缓弱,等等。根据我们临床观察研究,举凡发热、不寐、心悸、胸痹、眩晕、多寐、疲劳、泛酸、嗳气、嘈杂、痞满、纳呆、呕恶、泄泻、喘咳、厥证、乳癖以及经行诸症、产后诸症等,均可存在郁痰病机。
郁痰的躯体类表现远多于情志类表现,异常纷繁,不胜枚举。明代戴思恭《推求师意》指出:“痰饮既聚,展转传变,生病不一,为呕吐,为反胃,为喘满,为咳逆,为膈噫,为吞酸,为嘈杂,为膨胀,为痞,为痛,为泄利,为不食冲上,为头痛,为眩运、嗌下,为足肿,为疝;散于表为寒热,为肿,为肢节痛,聚于心为狂,为癫昏仆,为不语。凡人之病,皆痰为邪,此数家叙痰为病之始末也。”而且,郁痰的临床表现往往涉及多脏腑多系统。《寿世保元》指出:“痰气既盛,客必胜主,或夺于脾之大络之,雍气则倏然仆地,此痰厥也。升于肺,则喘急咳嗽。迷于心,则怔忡恍惚。走于肝,则眩晕不仁,胁肋胀满。关于肾,则咯而多痰唾。留于胃脘,则呕泻而作寒热。注于胸,则咽痛不利,眉棱骨痛。入于肠,则漉漉有声,散则有声,聚则不利。”郁痰病证可见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
至于痰迷心窍所致神志昏迷不醒、癫痫中风、舌强难言、口眼歪斜等症,不属郁证范畴。
郁痰临床表现如此复杂多端,以至于有时连患者本人都讲不清楚何处不适、医书难以穷载、医者难以识别,诚如元代王珪《泰定养生主论》所谓“其病变幻莫测,病者不能喻其状,方书未能载其疾,医者不能别其证”。
尽管如此,只要识得郁证形态包括隐性郁证,掌握郁证四诊方法,临床识别其实并不十分困难。概而言之,郁痰大致具有以下临床特征:①具有七情不遂病因(郁痰原发病因)和/或痰湿病因(郁痰继发病因),临床表现具有随喜怒消长的倾向及痰湿的病机证候特点;②符合郁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包括具有情志类表现,或既有情志类又有躯体类表现,或仅有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的躯体类表现,躯体类表现具有怪异的特点(“怪症必有痰”);③具有多种郁证形态,或为单纯郁证或为病郁同存,或为因郁致病或为因病致郁;④需要从郁论治和/或从痰论治并能获效者。
6.现代中医有关郁痰证治的报道
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多以痰湿、气郁体质为主;抑郁症的发病与肝气郁结所致痰气交阻、痰火内扰病机有关。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多见胆郁痰扰之郁证。惊恐、焦虑患者中肝郁痰阻型较为多见。
气郁痰阻是郁痰主要病机,当以行气开郁、化痰安神为主要治疗原则。据报道,柴桂开郁汤治疗肝郁痰阻型抑郁症,疗效与盐酸帕罗西汀相当且不良反应较少。化痰解郁安神汤结合情志疗法治疗失眠伴抑郁症,疗效优于阿普唑仑加米氮平对照组。安神化痰汤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优于黛安神片。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痰阻型广泛性焦虑2周和4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下降幅度大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组(P<0.05)。清心涤痰汤治疗痰火内扰型广泛性焦虑症疗效令人满意。逍遥散合温胆汤治疗躯体化障碍,具有明显改善症状的作用(P<0.05)。解郁化痰汤联合舍曲林(左洛复)治疗肝郁痰阻型抑郁症取得较好疗效。疏肝健脾化痰汤及化痰通络方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焦虑症,疗效均优于单纯帕罗西汀组。温胆汤联合帕罗西汀治疗焦虑障碍,其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改善明显优于帕罗西汀加劳拉西泮西药组。礞石滚痰汤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疗效满意。
此外诸如安神汤、加味温胆汤、温胆汤合甘麦大枣汤、顺气导痰汤以及滚痰丸联合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也均有一定的疗效。
7.小结
七情不遂是郁痰的原发病因,气机郁滞为其基本病机,痰湿内蕴为郁痰的继发病因及病机。一言以蔽之,郁证病机为痰者即是郁痰,从痰论治即是从郁论治。郁痰临床表现繁杂多彩,百病丛生,怪症迭出,多见悒郁不快、忧愁思虑、情绪低落、神疲乏力、眩晕健忘、不寐或多寐、心悸气短、胸膈脘腹痞满、不思饮食、梅核气等。解郁理气化痰是治疗郁痰的主要方法,代表方有四七汤、温胆汤、导痰汤、越鞠丸、四磨汤以及平肝顺气保中丸、木香宽中散、木香调气散、加味逍遥散等。治疗郁痰的化痰方药属于广义从郁论治的范畴。
病机证候属痰者未必皆为郁证,但郁证属痰者为数不少。郁痰既有因郁致痰又有因痰致郁,既有显性郁证又有隐性郁证。“怪症必有痰”,疑难杂症亦多由痰作祟。当常规辨证论治难以取效时,当考虑隐性郁痰证的可能性,不妨试以从郁痰论治。
主要参考文献
[1]蔡铁如,伍大华.化痰解郁安神汤联合中医情志疗法治疗失眠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7,23(13):101-104.
[2]朱冬胜 .安神化痰汤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7):41-42.
[3]孟昭蓉,易晓颖.清心涤痰汤治疗痰火内扰型广泛性焦虑症40例[J].四川中医,2001,19(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