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川贝母的来源

川贝母名称的由来并不能仅通过传说来确定,还需要通过专业的考证。下面就通过古本草及文献研究来探究川贝母名称及规格的由来。

(一)贝母名称的由来

贝母之别名最早记载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土风民谣。经前人考定,邶(bèi)、鄘(yōnɡ)、卫都是卫国的诗,共十篇。鄘风则是鄘地的民歌,其中《载驰》一篇据《左传》记载是许穆公夫人的作品。《载驰》的第三章开篇就说:“陟彼阿丘,言采其蝱。”《毛诗故训传》解释:“蝱,贝母也。”蝱就是贝母。至于为何用贝母起兴,早期解释只是说“升至偏高之丘,采其蝱者,将以疗疾”。朱熹《诗经集传》中明确说,《载驰》用“蝱”起兴,是因为贝母“主疗郁结之疾”。许穆夫人痛卫国之亡,心思不被理解,于是借登高岗、摘贝母来排遣郁愤。

《说文解字》中载“莔,贝母也”,即“莔”才是贝母的正写,“蝱”则是“莔”的假借字。段玉裁注云:“诗‘言采其蝱’,毛传曰:‘蝱,贝母。’《尔雅·释草》《说文解字》中作‘莔’。‘莔’正字,‘蝱’假借字也。根下子如聚小贝。”《名医别录》中载贝母的别名为商草,“商”或许也是“莔”的讹写。

贝母又被称作“贝父”。《发广雅·释草》中云:“贝父,药实也。”按“父”“母”可以互用,比如手足之“母指”亦称为“父指”。贝母以根的特征得名,“贝”正形容其小根如聚贝状,此即《本草经集注》中曰“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

至于《诗经》中贝母地上部分的形态特征,古代却有两说。三国时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简称《诗疏》)中云:“蝱,今药草贝母也。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连累相着有分解也。”按其所说,这种植物应该是葫芦科的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Franquet。《尔雅·释草》中曰“莔,贝母”。东晋郭璞注则云:“根如小贝,圆而白花,叶似韭。”这种贝母接近百合科植物老鸦瓣之流,但不似贝母属(Fritillaria)的物种。

(二)川贝母规格名称的由来

川贝母为6种植物的干燥鳞茎,按其性状不同划分为“松贝”“青贝”“炉贝”及“栽培品”等四种商品规格。这四个规格的名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下面一一道来。

1.松贝

其主要来源植物是暗紫贝母,品质最优,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贝之名一说因过去以松州为集散地而得名。古名松州,现名松潘,为四川省历史名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边陲重镇,被称作“川西门户”。史载古松州“扼岷岭,控江源,左邻河陇,右达康藏”,历史上的松州府包含了现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

2.青贝

其主要来源植物是川贝母(卷叶贝母)及甘肃贝母。关于青贝名称来源,有的说是因为甘肃贝母,因其也是青贝的主要来源品种,而甘肃贝母主产于青海,故称“青贝”;有的说是因为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出产的贝母呈青色,故称“青贝”。

关于松贝及青贝的命名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即因为贝母的不同生长阶段。贝母一般为五年生植物,每一年都有着独特的名称,第一年只生长一枚细小的针状叶,习称“一根针”;第二年发育为一枚较宽的叶片,习称“单飘带”(图1-11);第三年地上部分为1~2片较宽的叶片,习称“一匹叶”或“双飘带”(图1-12),植株体型较小;第四年后生长迅速,通常第四年开始抽茎,习称“树儿子”(图1-13),但一般不开花;第五年开始发育花茎并开花结实,花期习称“灯笼花”(图1-14),果期习称“八卦锤”(图1-15)。即当植物生长1~3 年,植物处于“一根针”“单飘带”“双飘带”的时段,此时采收的川贝母称松贝(图1-17);当植物生长4~5年,植物处于“树儿子”“灯笼花”及“八卦锤”的时段,此时采收的川贝母称青贝(图1-18)。不同生长阶段,川贝母植株的名称有所不同,所采收的药材商品名称也不相同。

图1-11 单飘带

图1-12 双飘带

图1-13 树儿子

图1-14 灯笼花

图1-15 八卦锤

3.炉贝

梭砂贝母为商品“炉贝”的主要来源,因四川产品多集散在康定(旧名打箭炉)而得名炉贝。又因表面一般有棕色斑点,像“虎皮斑”,也称“虎皮贝”(图1-9)。

4.栽培品

基源为瓦布贝母及太白贝母,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的品种,传统的4种川贝母基源(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因大部分为野生资源,鲜有栽培资源,而新收录的两种基源鲜有野生资源,大部分为栽培资源,价格相对较低,为了与野生的川贝区分,故名“栽培品”(图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