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贝母的药用历史与名实变迁

《神农本草经》中最早记载贝母,列为中品。但《神农本草经》中的贝母究竟是何种植物,因经文无形态描述,只能作大致推测。从功效来看,《神农本草经》谓贝母“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创,风痉”。其作用颇与今天葫芦科土贝母“散结、消肿、解毒”相合。尤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本草经》只字未提今用百合科贝母属贝母的止咳祛痰作用,不仅如此,通检汉代其他方书,如《阜阳汉简〈万物〉》谓“贝母已寒热也”,《武威汉代医简》治淤血方用“蝱”即贝母,《伤寒杂病论》中两方用贝母,即治寒实结胸之白散方、治妊娠小便难之当归贝母苦参丸,使用贝母皆与《神农本草经》合,均不言其止咳祛痰之效。《神农本草经》说贝母“生晋地”,距古鄘地(今河南新乡一带)未远,葫芦科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 (Maxim.)Franaqet在河南、山西皆有分布。《神农本草经》中的贝母是否一定如《诗疏》所言的为土贝母,证据尚不充分,但其非今用之贝母属植物则毫无疑问。

《本草图经》引《诗疏》中的记载“(贝母)其叶如栝楼而细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特别提到“今近道出者正类此”。对照《证类本草》中三幅贝母图例,其中标为“贝母”者,显然就是葫芦科土贝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 Franaqet。此外,宋代张载咏贝母的诗曰:“贝母阶前蔓百寻,双桐盘绕叶森森。刚强顾我蹉跎甚,时欲低柔惊寸心。”其所指的是此种土贝母,这应该是《诗经》中记载或北宋药用贝母的主流品种之一。

从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开始,古籍中提到贝母主“咳嗽上气”,其曰:“今出近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断谷服之不饥。”《新修本草》云:“此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这些说法固然逐渐接近百合科植物,但直到《本草图经》,贝母的来源仍没有真正统一,这说明贝母的同名异物较多,或者混淆品较多。

《本草图经》贝母项下收载的越州贝母考证困难,来源不详;峡州贝母就图例来看,似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其产地为峡州(今湖北宜昌),或许是湖北贝母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尽管如此,《本草图经》对贝母植物的描述依然令人疑惑,苏颂云:“(贝母)二月生苗,茎细,青色;叶亦青,似荞麦叶,随苗出;七月开花,碧绿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晒干。”今人乃将其考订为百合科荞麦叶大百合Cardiocrinum cathayanum (Wilson) Stearn或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 (Wall.) Makino,是否如此,尚待研究。更有意思的是,《本草图经》特别指出,郭璞注《尔雅》提到“白花叶似韭”的贝母,曰“此种罕复见之”,言下之意,已经从“贝母”概念中剥离出来,基本不再作为贝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