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证辨治

疏泄,是肝的主要功能之一。疏泄即疏通畅达的意思。肝在五行中属木,古人以木气生发的冲和条达之象来形容肝的正常疏泄功能。肝主疏泄,主要说明肝对人体气机的调和畅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心情舒畅,精神健旺;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能泌精汁,泄浊阴,脾运健,胃气和;也只有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三焦通利,水道通调,肿胀诸症无由发生。可见,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极为重要。俗云“善治肝者,杂病愈半”,实为经验之谈。

一、疏泄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

(一)肝血充,心阳宣

肝主藏血,主疏泄。疏泄和藏血是肝的两个主要功能,是气和血相互协调维持其相对平衡的两个方面。肝体阴而用阳。藏血是肝之体,疏泄乃肝之用,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肝血充足,则阴能涵阳,肝气不亢奋,肝之疏畅条达功能才能保持正常。若肝之藏血不足,阴不涵阳,气机亢奋,则急躁易怒,头涨、头痛等症可因之发生。

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依赖于心阳宣通。因肝和心是母子相生关系,肝之藏血充,可上奉心阴,则心血得养,心阳得宣,这是相互滋生的一面。反之,心阳不宣(如劳思过度,耗伤心阴,或痰浊痹阻,气郁血瘀,皆可导致心阳不宣),气机逆乱于上,必然又要影响到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如“胸痹”“肝着”等,肝气必多郁滞。因此说,肝血充,心阳宣是保持肝之疏泄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肺金清,脾运健

宣发和肃降是肺的主要功能。肺和肝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肺气的正常肃降是保持肝阳不偏亢、疏泄功能正常的一个方面。若肺之气阴不足,痰热上扰,皆可导致肺气失宣,肃降功能失常。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常,除可见咳嗽、喘息等常见病症外,必然又要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见胸憋闷、胁胀等。这属于肺病及肝。

所谓脾运健,即“脾气健运”。脾气健运,中焦之气机升降正常,则生化之源充足,四肢百骸得养,肝之藏血、肝之疏泄功能皆可得以保持正常。当然,肝和脾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肝病可乘脾,可影响脾气的健运;脾病亦可侮肝,可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如由脾阳失健,湿邪中阻而引起的腹胀肿满诸症,在临床治疗上,除温运脾阳、祛湿等治法外,还必须结合理气疏肝之法。因此说,肺金清,脾运健亦是保持肝之疏泄功能的必要条件。

(三)肾气充,三焦利

肾和肝亦是母子相生关系,古称“乙癸同源”。肾具阴阳水火,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阳偏亢,造成肝之疏泄功能紊乱,临床可见有肝气抑郁、阴虚火旺等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在论述“郁证”虚证中,有阴虚火旺证,选用“滋水清肝饮”治疗是其例。肾阳不足,气化功能失司,三焦不利,水肿、胀满等病皆可因之发生。水肿胀满病,气机之畅通受阻,又必然要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临床治疗水肿胀满诸病必加用理气疏肝药,亦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因此说,肾气充,三焦利,亦是保持肝之疏泄功能的必要条件。

以上几个方面,都是从整体观来探讨肝正常疏泄功能的。从肝脏本身来讲,疏泄功能正常,对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都有其重要的影响。但是从整体来讲,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也不应仅看成是肝脏本身的问题,而应看作是整个机体内部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阴阳气血保持其相对平衡的反映。肝之正常疏泄功能是如此,其他脏腑之正常生理功能亦是如此。

二、郁证

郁证,是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其主要病机是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所谓“郁”者,乃滞而不通之意。正如《丹溪心法·六郁》中所说:“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寿世保元·郁证》中亦指出:“夫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六郁之病见矣。”

郁证在临床上颇为多见。自朱丹溪倡六郁之说以来,后世多宗之。气、血、痰、热、湿、食六者之中,而以气郁为先,由于肝气先郁,尔后血、痰、湿、热等郁方可形成。就气郁而言,由于平素人的体质不同,临床有虚实之别。实证,是肝之疏泄太过,肝用过强;虚证,乃肝用不及,不能行其条达疏畅之本能。因此,二者在临床治疗上亦自应有别。现就临床最常见者,提出几个治例,略谈其临床辨证与治法。

(一)气滞痰郁证

临床最常见者有两种:一为气滞痰郁、痰气郁结于胸咽之“梅核气”;二为由气滞痰郁引起之精神异常。前者余常以半夏厚朴汤加石菖蒲、薄荷、丹参、元参等药组成基本方,临床灵活加减;后者常以温胆汤加味,诊治多例收效尚佳。

【案1】

臧某,男,38岁,教师。1982年1月初诊。现症: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干时痛,胸中窒闷,自觉异常痛苦。病经2个月余。西医诊为“慢性咽炎”。经多方治疗不效,邀余诊治。患者形体素丰,精神尚可。检查:脉沉细弦小数,苔薄白腻,舌暗红而润,咽部充血较明显。辨证为气滞痰郁,痰热上结于咽。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清半夏9g,川朴9g,茯苓15g,苏梗12g,石菖蒲10g,薄荷6g,丹参15g,元参15g,金果榄12g,山豆根10g,桔梗9g,甘草7g。每日服1剂。

患者服上方4剂,咽中不适、梗阻、胸闷等明显好转。续服上方12剂,症状基本消夫。

【案2】

王某,女,25岁,工人,1974年9月初诊。主症为胃部痞满,时而欲呕,眩晕,两胁时痛胀,惊悸不眠,时而悲伤欲哭。曾经各医院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明显。患者面色萎黄,神情呆滞,脉弦略滑,苔薄白腻,舌红润。诊为“郁证”。乃肝郁气结,湿浊中阻,胃失和降,痰热上扰引起。治宜平肝和胃,化痰清热宁神,予温胆汤加味。

处方:广陈皮12g,枳实9g,半夏12g,茯苓15g,竹茹9g,丹参20g,酸枣仁15g,钩藤12g,珍珠母30g,郁金9g,甘草6g。4剂。

二诊:患者痞满欲呕、眩晕等症均有好转,睡眠较前好,腻苔已退。上方更加小麦30g、大枣5枚,续服。患者来门诊4次,服中药15剂(10日后改为隔日1剂)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

按:上述2例均为“郁证”。前者为气滞痰郁之梅核气,方以半夏厚朴汤化痰理气解郁,加菖蒲、薄荷,芳香利窍、辛凉宣散,增强解郁化痰之力,更加丹参、元参以和血清热养阴,金果榄、山豆根、桔梗清热利咽,开胸膈滞气,甘草和中清热。后者为气滞痰郁之类“脏躁”,取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清热,更加钩藤、珍珠母、酸枣仁以平肝潜阳宁神,丹参、郁金养血活血开窍解郁,甘草和中。由于药证相合,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肝郁化火动风证

【案】

赵某,女,25岁,工人,1978年10月6日初诊。患者平素急躁易怒。1周前患感冒,经治疗发热退,继而出现胃脘痞闷,不思食,时而欲呕,眩晕不寐,并逐渐出现手足抽搐。其家属恐惧甚,于当晚7时(星期日)邀余往诊。患者卧床,闭目不欲语,手足抽搐明显。诊脉弦滑略数,重取有力,苔黄腻,舌质红。乃肝郁化火,痰热壅滞,风阳内动之证。治以平肝和胃,清热化痰息风法。

处方:广陈皮12g,枳实9g,半夏9g,茯苓12g,竹茹12g,龙胆草9g,钩藤12g,石决明30g,生白芍12g,丹皮12g,生大黄6g(后下),甘草4.5g。2剂,嘱其当晚煎服1剂。

二诊(其妹陪同来院就诊):服上药后,手足抽搐呕吐俱止,其他症状亦轻,夜能入睡,解大便2次。上方减大黄,龙胆草改为6g,更加丹参15g,续服3剂,病愈。

按:上例患者平素肝气郁滞,肝阳偏亢,外感后,表证虽退,但内之郁热未解,痰热壅滞引动肝风,胸脘痞闷,欲呕、眩晕、抽搐同时出现。上方仍为温胆汤加味,在理气化痰和胃的基础上,更加龙胆草以清泻肝火,丹皮、大黄凉血泻热通降,石决明、钩藤潜阳平肝息风。郁热必伤阴,加白芍一味,意在和营敛阴。2剂后火热之势已减,龙胆草减小其量,减大黄之泻下,更加丹参以养血活血,是为善后巩固之治。

(三)忧郁伤神不寐证

【案】

沈某,女,49岁,教师。因失眠、眩晕、胃脘胀满、纳呆,1984年5月入院治疗。患者平素多思善感,病失眠、眩晕、乏力半年,西医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曾服西药治疗不效。诊脉虚细微弦,左寸尤弱,苔薄白,质暗红而润。辨证为营血不足,肝气抑郁,忧思伤神。治宜养血疏肝、和胃宁神,仿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化裁。

处方:当归12g,白芍15g,柴胡6g,茯苓12g,半夏9g,佛手9g,酸枣仁30g,川芎6g,知母9g,首乌藤30g,炒谷芽30g,甘草9g。日服1剂。

患者服上方后,眩晕、胃脘满胀等症好转,睡眠较前改善。此后以上方为基础,随症略有加减,原方终未大变。经治1个月后,睡眠及眩晕等症均明显好转,饮食较前增多。乃出院。

按:上例患者,西医诊为“更年期综合征”,病经半年,多方治疗症不减。依据中医辨证,诊为营血不足,肝气抑郁,忧思伤神。治以逍遥散合酸枣仁汤化裁,以养血解郁宁神和胃而收效。

(四)肝气郁结乳腺增生病

《济阴纲目·吹乳痈肿》中指出:“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或为忿怒所逆,郁闷所遏……以致厥阴之气不行……遂生结核。”乳腺增生一病,当属于中医学的“乳癖”“乳房结核”等范畴。本病多由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痰滞而成,其主因在于“郁”。余治此类病证,常以疏肝解郁,活血软坚之法,自拟疏肝解郁汤,治本病多例,收效尚好。

【案】

孔某,女,42岁,工人,1981年4月14日初诊。自述两乳房有肿块近1年,痛胀加重已近2个月,经外科、妇科检查,诊为乳腺增生。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效不显。检查:两乳头后上方各有肿块1个,约有鸡蛋大小。按之较柔软。患者神色尚好,两乳房及胸胁时痛胀。脉沉弦,苔薄白微腻,质暗红而润。诊为肝郁气结,而成“乳癖”,治以疏肝解郁,活血软坚法。

处方:柴胡10g,郁金12g,佛手12g,香附15g,当归12g,丹参20g,赤芍15g,云苓15g,昆布15g,生牡蛎30g,蒲公英30g,王不留行15g,甘草9g。日服1剂。

按:上方为临床经验方,命名为“疏肝解郁汤”。形体较弱者,疏肝理气药可减小其量,同时可更加党参、桂枝,以增强益气通阳活血之力。患者服药5剂后,自述乳房痛胀减轻。10剂后,上方更加桂枝9g,昆布改为20g。先后来门诊8次,服中药30余剂。胸胁疼胀消失,乳房肿块亦基本消失。2个月后随访,自述一切甚好。

以上讨论了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对各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影响。同时也讨论了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不应仅看作是肝脏本身的问题,而应看作是机体内部各脏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结果。就郁证而言,临床是最常见的。因郁致病,虽然大多属于功能性疾病,但如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包括精神治疗),常可由功能性转变为器质性,预后不佳。《类证治裁·郁证》云:“凡病无不起于郁者……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林珮琴的这一段话,应当引起医者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