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泄泻辨治

一、脾胃为升降运动之枢纽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周学海云:“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龠,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读医随笔》)人体之生命活动,无一不是脏腑气机升降出入活动的表现。脏腑气机升降的一般规律是:五脏贮藏清气,宜升;六腑传导化物,宜降。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居中央,通连上下,为升降运动之枢纽。正如章虚谷所说:“升降之机者,在乎脾大之健运?”(《医门棒喝》)。

(一)脾胃气机升降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张锡纯引黄坤载论云:“入之中气,左右间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胆为少阳之腑,属甲木而化相火,顺则下行而温肾水,相火宁秘,故上清而下暖;逆则上行,出水府而升火位,故下寒而上热。然甲木所以息息归根温水脏者,缘于胃戊土之下降。”(《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吐衄方》)何梦瑶氏亦云:“肝主升,肺主降……心主动,肾主静……静藏不致于枯寂,动泄不致于耗散,升而不致于浮越,降而不致于沉陷,则属脾中和之德所主也。”(《医碥》)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所谓脾主运化,一为运化水谷精微,二为运化水湿。脾阳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上升于肺,由肺的肃降作用而布达全身,以养四肢百骸。若脾阳失健,运化无权,中焦痞塞,浊气上逆,则呕哕、吐衄、惊悸、眩晕、咳喘、肿胀、泄泻等可因之发生。

(二)关于治法的升降

治疗法则,也可以升降出入概括之,升清阳,降浊阴,散郁火,平亢逆,收敛固涩于内,疏解发散于外,皆属于治法的升降出入。“补阳宜升,升有散之义,凡散剂皆升也”,“补阴宜降,降有敛之义,凡敛剂皆降也”(《嵩崖尊生书》)。有关治法升降之理,前贤周学海论述甚精,他说:“气之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对症施治,岂不显而易见者乎!然此以治病之轻浅者可耳,若深重者,则不可以径行,而必有待于致曲。夫所谓曲者何也?气亢于上,不可径抑也,审其有余不足,有余耶,先疏而散之,后清而降之;不足耶,先敛而固之,后兜而托之。气郁于内,不可径散也,审其有余不足;有余耶,攻其邪而汗自通,故承气可先于桂枝;不足耶,升其阳而表自退,故益气有藉于升、柴。气散于外,不可径敛也,审其有余不足;有余耶,自汗由于肠胃之实,下其实而阳气内收;不足耶,表虚由脾肺之亏,宣其阳而卫气自固。此皆治法之要妙也。……况升降出入,交相为用者也,用之不可太过。当升而过于升,不但下气虚,而里气亦不固,气喘者将有升脱之虞矣;当降而过于降,不但上气陷,而表气亦不充,下利者每有恶寒之证矣。当敛而过于敛,不但里气郁,而下气亦不能上朝;当散而过于散,不但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矣。故医者之于天人之气也,必明于体,尤必明于用,必明于常,尤必明于变……”(《读医随笔》)

五脏气机之升降正常,关键在于脾阳的健运;治法的升降出入,亦必着眼于调理中气。所谓“执中央以运四旁者”是也。

二、脾胃升降失常的常见症——呕吐,泄泻

(一)呕吐

胃宜降则和。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失于和降,临证最常见者,为呕吐、呃逆、胃脘满胀等。呕吐一症,病因不一,胃火、胃寒、痰浊、食滞、气郁、中虚等皆可引起。然其总的病机是气机逆上,肺胃失其下降之常。现结合三个典型治例,略谈其证治。

1.阳虚痰滞呕吐

中阳不足,寒湿中阻,气机逆上,则病呕吐、呃逆,脘腹满胀。

【案】

史某,男,70岁,农民,1981年10月初诊。患者病呕吐、胃脘满胀已2个月。因病情日重,其子、孙二人专程护送来诊。经钡剂透视排除了上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老人不愿再服西药,乃转请中医治疗。

患者面色萎黄,精神委顿,每日呕吐2~3次,呕吐物为痰液及食物残渣,胃脘满胀,食欲不振,大便秘结,2~3日一行。诊脉细而迟,苔白滑,舌体胖。辨证为脾肾阳虚,痰浊中阻,胃失降和。治以温阳健脾,降逆和胃法。

处方:党参18g,白术12g,茯苓12g,半夏18g,干姜6g,炒故纸10g,当归15g,陈皮12g,甘草6g,生姜9大片。4剂。嘱其煎成后,分3~4次频服之。

服药后,呕吐明显好转,脘腹胀满亦轻,饮食较前增多。唯大便仍秘结不畅,腹部仍时有满胀感。上方半夏减为12g,更加肉苁蓉18g,川朴9g,续服。患者来门诊四次,共服药15剂,病愈。2个月后随访。一切甚好。

按:中阳不足,痰浊气逆之呕吐,临床比较多见。上例为呕吐症之较重者。因年高气弱,不仅脾胃阳虚,且肾阳亦亏,中阳隔拒,气机逆上;由于长期呕逆不能食,津血不能濡于大肠,以致呕吐、脘胀、便秘同时兼见。处方为六君子汤加味而成。在健脾降逆和胃的基础上,重加半夏止呕,更加干姜、炒故纸、肉苁蓉温脾肾之阳,当归养血活血润肠,冀其阳气复,脾运健,而腹满呕吐等症可止。半夏功擅降逆止呕,尽人皆知。但用量较大时,须加生姜以佐之,一可防其毒副作用,二可增强其止呕功用(寒湿呕吐宜之)。

2.阴虚气逆久呕

久病阴津耗伤,脾虚失运,气火逆上,亦可致久呕不止。

【案】

胡某,女,29岁。1978年2月,因产后呕吐不能食50天而入院治疗。入院后各种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唯血红蛋白75g/L。经用支持疗法及西药镇静止呕等治疗一周,呕吐仍不止。乃请中医治疗。

患者形体消瘦,面色白,精神委顿,自述于产后4天开始呕吐,当时较轻,未予注意。近20天来,呕吐日益加重,食后即吐,无反酸。伴心慌短气、眩晕,乏力,寐差,大便溏薄,日2次(量少不畅)。脉细略数,舌红光无苔。乃素体阴虚,产后脾胃之气阴益伤,肝气抑郁,胃失和降,以致久吐不止。治宜养阴健脾、降逆和胃。

处方:太子参20g,石斛24g,白芍15g,丹参15g,怀山药20g,代赭石24g,半夏12g,川连4.5g,乌梅肉6g,炒枣仁15g,炒枳壳9g,炒谷芽15g。2剂。煎成200ml分3~4次频服之。

患者服上方后,呕吐轻,进食后有时不吐。续服上方4剂,呕吐基本停止,睡眠较前好转,大便亦正常。续予上方略为加减,调治十余日,病愈出院。出院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上升至100g/L。

按:上例为阴虚气逆呕吐之较重者。因长期呕吐,不能进食,以致身体瘦弱,继发贫血,病情日重。胃脾阴虚,冲气挟胃气上干,故食入即吐。处方以大剂太子参、石斛、白芍、山药等养阴健脾,合乌梅酸甘化阴,是为培中以治本,辅以代赭石、半夏平降冲逆;佐以枳壳、谷芽理气解郁,枣仁养血安神,使以少量黄连降其逆上之火,俾阴多阳和,逆气得平,则呕吐心悸等症可止。

3.气郁风动而吐

肝气郁滞,寒湿中阻,遇冷风即吐,临床较为少见。究其病机,总不外乎气机逆乱,胃失和降。

【案】

王某,男,52岁,工人,1980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饭后外出遇冷风即吐,夏季轻,入冬以来较重,每天吐3~4次,吐出物为食物残渣夹杂痰液。病经3年。患者形体较丰,精神尚可。除呕吐外,尚伴有胃脘时隐痛,心下痞满,大便溏薄。诊脉沉弦,苔薄白微腻,舌体稍胖。乃气郁胃疼,风冷外袭引动内饮,冲气上逆而吐。治拟降逆温中疏肝和胃法,仿旋覆代赭汤加味。

处方:旋覆花12g,代赭石25g,清半夏15g,党参12g,干姜6g,广佛手12g,沉香9g,防风9g,甘草6g,生姜9g,大枣7枚。5剂。

患者服药后,呕吐明显好转。饭后遇冷风基本不吐,心下痞满亦轻。续服原方。来门诊4次,服药10余剂,病愈。

按:上例遇冷风即吐已3年,为呕吐症之少见者。上方在旋覆代赭汤降逆消痞止呕的基础上,更加干姜以振奋中阳,佛手、沉香疏肝降气,茯苓健脾渗湿止泻。如防风一味者,防风顾名思义,有防止风邪外侵之意,不期而幸中。

(二)泄泻

“脾宜升则健”。《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又谓“湿成五泄”。唐大烈云:“夫清气者何?盖指脾气而言,不然,何以浊气在上而生胀也?”(《吴医汇讲》)《 内经》论泄泻虽有五种,究其病因,总由脾阳失健,温自内生,湿邪注于大肠,泄泻由是而作。关于泄泻治法,清代叶天士得其要。如蒋式玉云:“五泄之治,平水火者清其源,崇堤土者塞其流耳!今观叶氏诊记,配合气味,妙在清新,纵横治术,不离规矩,依然下者升,滑者固,寒者温,热者清,脉弦治风,脉濡治湿。总之长于辨证立方,因而投剂自能生效。”(《临证指南医案》)

1.脾肾阳虚久泻

脾肾阳虚泄泻,临证较多见,其病机可由脾及肾,亦可由肾及脾,总由清气在下,升降失常而然。

【案】

纪某,男,34岁,干部,1984年4月初诊。患者腹泻已六年。经西医检查,诊为过敏性结肠炎。大便每日3~4次,多则5~6次,时带黏液,少腹时隐痛,及轻微下坠感,脉沉细微弦,苔薄白滑,根部微腻,质暗而润。乃久病脾肾阳虚,运化无权,湿邪恋于大肠。治宜健脾温阳,敛疏兼施。

处方:炒白术15g,怀山药20g,茯苓15g,炒故纸9g,吴茱萸6g,肉豆蔻9g,五味子9g,罂粟壳6g,赤芍9g,白芍9g,川厚朴9g,广木香10g,甘草6g。5剂。

患者服上方后,腹泻减轻,改为日2次,少腹隐痛等好转。续服上方。来门诊5次,服药20余剂,腹泻及腹隐痛症消失。

按:上方为四君子汤、四神丸合芍药甘草汤三方化裁而成。在健脾温阳、收敛止泻的基础上,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意在敛疏兼施;加入赤芍、白芍酸敛微寒之品,以和营缓急止痛,且可防故纸、吴茱萸等久服生热;方中更加入罂粟壳一味,伴同肉豆蔻、五味子收涩止泻。从全方看,似乎过于敛,然有厚朴、木香之疏,敛疏相合,相辅相成,久服可无弊。

2.脾胃阳虚久泻

脾胃阴伤,健运失司,湿热恋下,泻久不止,其治法与脾阳虚者自应有别。

【案】

张某,女,62岁,农民。因久泻不愈,于1978年8月18日住院治疗。入院后,查二便常规无异常。血常规:红细胞2.35×109/L,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正常范围。其他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及消炎止泻等治疗十余天,不效,请中医会诊。

患者面色萎黄,形体瘦弱,闭目懒言。其女代诉:病腹泻已3个月,大便每日3~5次,多则8~10次,为黄色稀软便,无腹痛,仅有轻微下坠感,日食100g,倦怠乏力。脉细略数,舌红润无苔。乃素体阴虚,久泻而脾胃气阴盖伤,健运失司,泻久不止。治拟养阴健脾收敛止泻法。

处方:怀山药30g,莲子肉15g,炒苡仁20g,太子参15g,白芍15g,乌梅肉6g,诃子肉9g,炒车前子15g(包煎),佛手9g,川连3g。甘草9g。4剂。

服药后腹泻较前轻,改为日2~3次,饮食较前增多。续服上方4剂,大便已接近正常。患者精神佳,身体较前有力。要求出院回家调养。处方:怀山药500g,带走回家,嘱其每用30g熬粥,加入鸡子黄一枚(仿张锡纯薯蓣鸡子黄汤意),日服1~2次以巩固之。

按:上例治案,取大剂甘淡养阴固肠清热而获效。泄泻一症,非湿伤脾阳即湿热恋下,因寒因热虽有不同,而清气陷下则一。上例患者脉细数,舌红无苔,若见于其他杂病,生地、元参等药在所必用;但阴虚腹泻者不宜,恐阴柔药助湿增泻也。

3.土虚木乘久泻

中阳不足,肝木乘之,以致肝脾失调而为痛泻。土虚木乘之久泻,主以痛泻要方,常获满意效果。

【案】

任某,男,59岁,工人,1983年3月4日初诊。自述腹泻已2个月不愈。每日泻4~5次,泻前腹痛,泻后痛减,伴脘腹微胀,消化不好。诊脉沉弦,苔白薄润。乃中阳不足,肝木乘脾之痛泻。治以疏木培土止泻法。

处方:防风15g,白芍15g,陈皮12g,木香10g,白术15g,怀山药20g,干姜6g,茯苓15g,甘草9g。4剂。

患者服药后,腹泻好转,转为日1~2次,腹痛减轻。此后以原方为基础,随症略有加减,服药十余剂,病愈。